第264頁
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 俗話說,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 他既然出手幫了,那就做個全套的,以薛家的財力應該不會做那種白指點不給錢的事。賈赦讓王善寶將人請進來。薛蟠對他真是非常恭敬,進來以后規規矩矩請安,讓底下奴才將東西搬過來,把禮單遞給王善寶由他交到賈赦手中。 粗粗掃一眼,大老爺心里就有數了。 不愧是皇商家族,夠意思,雖然沒直接送錢來,這些東西都是真品,從皮子、干貨到各種稀奇玩意兒,什么都有。蟠兒有心了。 姨伯父喜歡就好,這么客氣做什么?母親常說若是沒有您的點撥,指不定我還在青樓里混著,哪能正經做事,我們全家對您都是心懷感激的。這也是實在話,得了大老爺的準信之后,薛姨媽就不再用就眼光看自家兒子,然后她發現,薛蟠的確是改了,就算偶爾被狐朋狗友拉出去,也就是喝兩杯,并不胡來,每天都早早回府,想的都是開鋪子做生意的事。 這才是薛家的種! 這才是她兒子! 賈赦將單子放在旁邊,然后說:有什么話就直說吧。 您真是神機妙算,我今日上門的確是有事相求,不知怎么回事,威爾遜先生最近的態度很古怪,恐怕是有小人嚼舌根想壞我姻緣,請姨伯父相助。 等等,說好的相風水選鋪面呢? ☆、第106章 薛蟠的婚事大老爺早就看過了,用個貼切點的詞叫一波三折,說好聽點是好事多磨。別看先前最鬧騰的是薛姨媽,她反而不是什么阻礙,兒子已經被寵成這樣,為娘的還管得住?再說安娜,她愿意同這呆子相好那是祖墳上冒青煙的好事,威爾遜先生在法蘭西是有爵位的,他是新興貴族,上升的勢頭很猛并且膝下僅得一女。讓薛姨媽詬病的那些行為都是他們那邊的習慣,貼面禮、吻手禮就不說了,送的衣裳那都是巴黎上流社會的高級定制,至于另外兩件,雖然知道He在大清朝被稱之為鐘,她的文化底蘊真的沒深厚到能把送鐘和送終聯系在一起,別說聯系在一起,安娜連送終是啥意思都不明白,西方將送終啊奔喪之類的行為稱之為出席葬禮。 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接觸得多了她自然能消化,薛姨媽這邊因為看到兒子的轉變,自然會將這些同安娜聯系在一起,這樣的話,那討厭的法蘭西女人也并非一無是處,她對蟠兒有積極正面的影響。此種想法一旦在心里扎根,慢慢的就會改變她的想法,作為商戶人家的太太,并且是獨自撫養兒女長大的寡婦,薛姨媽比誰都明白生活的艱辛,商人就意味著三代不可入仕,薛家注定走不上官途。 大清朝有個說法,老百姓怕商,商怕官。 級別不用太高,小小一個知縣就能讓你體驗到人世艱難。若威爾遜先生只是個普通商人也罷,偏偏他在法蘭西有爵位在身,薛姨媽雖然沒讀過書,她也知道爵位不等于官職,能夠配得上這兩個字,威爾遜先生不是好打發的蟠兒已經招惹了人家姑娘,就算對方不怎么檢點,要甩掉也不容易。 雖然沒有婚約,除非有完全的交代,否則由不得他們反水。 從這個角度薛蟠不用cao心過多,想娶安娜進門真正的難關在未來岳父那邊,要說西方開放,動不動就摟摟抱抱的確有傷風敗俗之嫌,不過,看待婚姻,他們比大清朝嚴肅得多。除了少數未開化地區,整個歐洲都奉行一夫一妻。法蘭西普遍信奉天主教,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倒是可以有許多情人。站在男人的角度怎么都好,作為父親,威爾遜先生就雙標了,他自己有好些個紅顏知己,卻完全不能接受薛蟠上青樓這種行為,得知安娜死心塌地愛上這么個人以后,他還特別查過大清朝在婚姻方面的規定。 明面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實際是兩個極端。最底層的貧民是納不起妾的,討生活都來不及,哪有閑心養女人。只要有余糧余錢,難免不動心思,飽暖思yin欲。大清朝有句知名度很高的話,詮釋男人們的心態: 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 家底稍微厚點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家花野花齊綻放。 顯然,薛蟠就屬于第二種。 至少在威爾遜先生看來是這樣。 生意頭腦以及辦事能力倒是得到證實,對他的人品卻越發懷疑。這么懂女人的心思,經驗得多豐富?薛蟠要是知道未來岳父折騰他的原因,得哭出血淚來,他活到現在從沒認真做過什么事,為了安娜,他破天荒做了兩件--討好威爾遜先生以及往死里琢磨生意經,結果竟起了反作用。 哪怕是常駐青樓的時候,他也沒琢磨過這些,只要有錢,誰不跪舔上來,也就是同安娜在一起之后,慢慢才明白姑娘要怎么哄,至于招牌效應以及包裝問題,多去幾趟多看看就懂了,女兒家就喜歡那些風花雪月悲春傷秋的東西。 薛蟠是以賺錢為目的,認真嚴肅的做調查,不是開玩笑的。他思來想去也不明白岳父到底哪里不滿,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他專心做事,沒在外頭拈花惹草了。 姨伯父您看看我和安娜到底成不成?也不知怎的,她父親對我意見忒大。薛蟠說得真像那么回事,作為知情人士,賈恩候必須說,這就是正常人的反應,只要不是撿來的閨女,怎么能放心交給有那么多前科的渣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