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雖然已經分了家,除了搬出寧榮街之外,他拿了自己該拿的東西,聽說當時為了方便,分給他的古董并不多,很多都是折了現。退一萬步說,賈家出了好幾人國公老爺,的確是輝煌一時,如今卻已經沒那么體面風光了,能夠媲美春秋戰國時期鍛造大師打的匕首,這種等級的寶貝他們也不是輕易能拿出,賈政兩口子是什么德行?就算他們那兒有,能輕易貢獻出來?以為妥妥的要被處置了,沒想到他還翻了盤,據說是遣了兩個人抬上去一口貼了封條的木箱子,箱子本身很不打眼,抬上去的時候還被嘲笑,打開之后才發現,里頭裝的是比春秋戰國還久遠,殷商的國寶,朝廷御制的,具體是啥我就不清楚了,當時可是風光,萬歲爺高興得很,還賜了吃食給他帶回來,讓家里人跟著沾光。 雖然細節有些模糊,倒沒什么大的出入,想來的確是有在大官府上做事的親戚。官太太們在外頭端莊穩重,實際背地里什么話都說得出,聽到幾句也不稀奇。 那些湊熱鬧的才是嘖嘖稱奇,就問:難道是賈家的收藏? 這種說法被提出來立刻就遭到辯駁,有人嗤笑道:若真是,早就被假正經拿來顯擺了,能瞞到現在,就算是分家拿走的,天師這樣輕易的將重寶送出去,眼也不眨,賈家人知道了也會去鬧,在京城里混的還不知道他們的德行? 要是他們不知道呢? 工部員外郎雖然是從六品官,很不上臺面,不過每天也是要出入工部的,賈恩候還在宮里解釋了那玩意兒的出處,就算當天沒擴散開,不出三日滿朝文武都得知道,鐵定會有人去賈政那兒問話,能不知道? 這么說倒是有道理,眾人點點頭。 賈天師對那丟臉的婆娘真的心無芥蒂?當時沒法做那是顧著臉面,回來沒扇她大耳刮子?這種說法也不是無根無據,都是爺們,很了解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會有的心態,若是換了他們,忍不住當場發作的占一半,不說什么但是黑臉的又占不少分量,余下的就是笑瞇瞇看不出什么,心里恨得咬牙切齒,因為不想讓外人看笑話準備回去再和蠢婦人算賬的這三種應該是男人會有的心態,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賈恩候是第三種,又有人提出質疑,聽說之后兩天邢氏還和娘家人見了一面,賈恩候也出過門的,沒看出有任何不對來。 得有多好的忍性才能偽裝到這地步? 只要是男人,這種事能忍得住?我看他是在外頭裝得瀟灑。 又不是給人戴了綠帽子,有什么忍不住? 到賈天師這份上,還會在意這些俗事? 發表意見的不少,說到點子上的卻沒有。 到后面,這些人基本就分為三派,一部分說賈恩候是裝的,死要面子活受罪,關上門指不定怎么折騰他婆娘;有人說他是世外高人,不在乎這些;還有人從這起喪事得到啟發,他們認為大老爺對填房太太邢氏是真愛,若非如此,他干嘛連夜請大夫?干嘛找那么多太醫上門?干嘛在人死后停尸七日供人祭拜?排場也忒大。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老百姓的想法同貴人們相差很大,康熙覺得,賈赦是個很重規矩的人,對他夫人這么好最有可能就是走個程序,人都死了還計較什么?四爺和九爺同大老爺往來最密,他們是唯二摸到關鍵的,道家有很多因果緣法,在分家之后賈恩候還是對親娘很好,就是這個道理,邢氏就算是填房,就算出身卑賤不上臺面,那也是他的妻,這么做七成是在還債,做完之后你不欠我的,我也不欠你的,咱們橋歸橋路歸路,老實投胎去吧 康熙和阿哥們的想法都還是比較靠譜的,官老爺以及他們的夫人才是真奇葩。 在他們看來,賈恩候為什么搞這么大陣仗? 首先是顯得自己本事很大,能夠在大熱天停尸七日一點沒有怪味,尸體看起來特別安詳,就像是睡著了一樣,這是變相給自己宣傳,只要是上門看過邢氏最后一眼的,都會被這個稀奇事吸引,賈赦那么摳,報準是一石二鳥,將自己包裝成好相公,同時讓大家伙兒知道他還接喪葬相關的業務。 其次就是要將自己成為鰥夫的消息擴散出去,吸引各家寡婦上門,早點覓得第三春。 從這個行為的解毒就能看出,人和人的差別真是大得很。出身不同,所處的位置不同,代表的利益階層不同,眼界就不同,看問題的方式簡直南轅北轍。 京城里瘋言瘋語很多,大老爺不是會對這種事上心的,邢家倒是沒那么淡定,在聽說以后,他們就暗地里引導了輿論,暗示說賈赦對填房太太是真的好,舉案齊眉就像是原配一樣。這些事大老爺自然聽說過,是從賈璉口中得知的,因為守孝的關系,兒子也不去君子別院了,停了手中的活計,整日待在府中。 填房太太也是正妻,她死了,賈璉和王熙鳳是要守孝三年的。 說起孝期的規矩,最要緊的就是服飾、飲食以及行為方面。后者又包括兩種,一是日常作風,不可以尋歡作樂,不可以搞什么聚會;二是不嫁娶,不行房事。按照朝廷的規矩,婆娘死了,大老爺也要哀思一年,之后才能再次續弦,他身上的限制要少很多,也不用穿孝服,作風正派穿著素凈,別往家里抬人,別把府中女眷搞懷孕基本就沒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