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嘖,不愧是貝勒府,雖然沒九爺那么財大氣粗,也是有底蘊的。 御賜的金絲寶珠錦褥、玉如意、翡翠西瓜、琺瑯彩瓷花瓶都是宮中最普遍的打賞物件,將托盤上的紅布一個個揭開,這些寶貝晃花了所有人的眼。蘇培盛還嫌不夠,特別介紹了出處,不是宮中賞賜下來的物件,就是皇家壟斷不許民間私造的,都是有錢也買不回來的東西,蘇培盛說完,賈赦樂得八字胡都翹起來。 他讓邢夫人和王熙鳳負責將寶貝入庫,就準備送客,蘇培盛又說:從前是奴才誤會了先生,您大人大量別計較。 當朝四阿哥的心腹太監當眾給賈赦致歉? 姿態還放得這么低? 這不是幻覺吧。 寧國府、王家、薛家等人笑得夠諂媚。榮府二房顯得有些尷尬,老太太倒是反應快,赦兒若有失格您多擔待才是,這么客氣做什么? 史太君開了口,蘇培盛只當沒聽到,他又重復道:求先生原諒奴才。 賈赦點點頭:我沒怪罪于你,別說這些有的沒,回去吧。 別人想同眾皇子的信服太監說話不知要走多少門路,蘇培盛姿態這么低,賈赦的態度還這么輕慢,見證這一幕的史太君簡直心塞,她覺得自己就要喘不過來。這種情況難道不應該請他進來喝杯熱茶?連封賞都沒給就這么把人打發了? 邢夫人是個死摳門的,王熙鳳賊機靈,她們在蘇培盛離開之前就安排奴才將東西搬回大房去,入了庫,就怕老太太厚著臉皮劫下來。去年末萬歲爺賜粥賜酒也是這樣,本來是大房的榮光,到史太君那里走一遭就成了府上的體面。讓二房跟著沾光也沒什么,偏偏她還做出每人分半勺粥這種喪心病狂的事。 有這樣的前車之鑒,大房兩位女主子難得這么齊心,沒讓史太君反應過來,就把事情辦好了。蘇培盛走了,東西沒了,老太太拉不下臉要,只得讓大家繼續聽戲繼續吃喝,將賈赦叫到房里去。 你同我說說,四阿哥怎么送這么多寶貝到咱府上來?還說是謝禮。史太君也不鋪墊什么,直接入正題。親娘跟前,賈赦也不含糊,他將四阿哥府發生的事提了提,沒詳細到全過程,只說胤禛的嫡長子病重了,宮里的太醫也沒查出個所以然,蘇培盛請他過去給弘暉阿哥卜了一卦,保住他一條命,雖然模糊了重點,賈赦說得還算切合實際,弘暉的確是被他救回來的,史太君卻不怎么相信,她盯著大兒子看了半晌,道,你何時又學大夫給人看病了?再者說,皇孫都是金疙瘩,治好了的確是光榮,要是治不好,咱們府上都得跟著賠命你做這事之前可想過后果? 這話最實在不過,得知了真相之后,站在史太君的立場,第一要考慮的就是這個。都說了宮里的太醫也治不好,為什么要攬下來?這么棘手的病癥推掉又有什么關系?又不是大夫,四阿哥還能以強權相逼不成? 老大如今是出息了,做事還不穩妥。史太君想了想,又補充說:同皇子交往是好事,總得知分寸,什么當說,什么當做你也是不惑之年,莫草率行事,為娘這把年紀,實在禁不起折騰。 畢竟是玄門中人,賈赦生性灑脫,他一般不把難聽的話放在心里,便宜娘這么翻來覆去折騰還是會厭煩,這些話您應該在二十年前說,如今恐怕晚了,性子養成了多少年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母親若是看不慣我的行事作風可以不看,若是擔心受連累,還是那話,分家,我搬出去,祖宅給二弟。 若是他出息之前說這樣的話,史太君沒準還會考慮,大清朝有個規矩,若是兄弟兩人分家,長子得七,次子得三,祖宅也要由長子繼承。要是按照規矩來分,二房能拿到手的少得可憐,就算提前撥出來一份給她這老太太,至多就是六四。賈赦要是個窩囊廢,他愿意讓出祖宅,再協商一下家產的分配比例,倒是可以考慮分家,如今,史太君無論如何都不會答應,原因有三個。 第一,賈赦有太多的利用價值。 第二,他同阿哥們交好,要是不嚴格按照大清朝的規制分配,倒霉的還是二房。 第三,只要他還活著一天,襲爵的就不會變成賈政。 所以說,同意分家就等于將大部分的家產交到大房手中,祖宅也是他們的,爵位還是他們的,史太君心里清楚,要是跟著大房,她或許連話語權都要喪失,跟著二房的話,就要準備過落魄日子,分家對她有百害而無一利,會答應才怪。 史太君臉色變了幾回,老太婆還沒死,分什么家!我要是答應了,死后也沒有臉面去見賈家的列祖列宗! 嘚,不愿意就算了,以后總有機會。既然這樣,我就不留下來礙母親的眼了,我這就回去反省,您寬心。說的是最謙恭的話,史太君卻聽不到誠意,只覺得氣人。賈赦說完轉身就走,也沒給她留下發作的機會。 這天是王夫人的生辰,大好的日子,卻變了味。 賈赦剛進自個兒的院子,就見到兒子賈璉,他想起從九爺那里得來的純金懷表,就喚了一聲:璉兒你過來,為父有東西給你。他一開口,賈璉果真聽話過來了,大老爺將懷表摸出來,遞到他跟前,賈璉比北宋來的老古董神棍見識要廣些,他認出這是西洋懷表,之前在洋貨鋪子里見過,那個材質還不怎么好,貴得出奇。問他這是什么,人家回答說是用來看時辰的,賈璉當時的確想過要是有一個鐵定很洋氣,那是兩年前的事,沒想到父親會給他一個純金的,這就罷了,蓋子上還有精美的雕花,瞧著就是高檔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