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夫婦掉馬日常、路過人間、重生之貴女嫡妃、侯府小公主、抱錯大腿之后、[原神] 大風紀官他終于開竅啦、豪門老公他有讀心術[穿書]、[綜漫] 審神者之子織甜作、落魄影后,在線翻身、[排球少年同人] 我跟侑互換身體后
與砂石打交道的匠人們素來是不愛說話的,畢竟一說話一嘴的沙子,久而久之就算是話癆也變成啞巴了。因此他也只是憨笑著, 隨口說陛下答應給賞, 別的就再也沒有透露。 這事等過幾日上面的賞賜一下來瞞也瞞不住,若不透露些許難免被人覺得太獨, 還不如此時隱隱約約的說些能往外說的。 一群木匠一邊圍著木材敲敲打打, 一邊恭維道:“還是老哥厲害, 做出的東西得了圣人看重。要是我有老哥這手藝,以后子女也不用愁嘍!” 那匠人如今三十出頭, 已經有了他們家常見的癥候,這會兒勉強壓下涌到喉間的痰液笑著與人寒暄。又轉頭恭維那木匠手藝好,自己就是想學也學不來。 一群人互相吹捧,有個木匠笑著說:“你們知道不, 現在南方啊已經開始建造船廠了, 據說除了木料,還要召鐵匠過去呢!” 這可是個新鮮事, 不少人都開始圍著打聽。雖說他們都是官府的匠人, 但自家子侄可都還沒有著落,若能在造船廠尋個活計也不錯。 還有木匠問道:“做船不都是木船嗎?難不成這造船廠還要造個鐵船, 這能飄起來?” 那木匠見自己出了風頭有些得意,笑呵呵道:“我本家兄弟有在南方的, 正好被招進去了。說是要在木船外頭裹上一層鐵皮, 還要用鐵絲把船身都固定住哩。我也不懂這個, 倒是聽說造船廠旁挖了個大河道, 專門通到海里呢?!?/br> 這話一出, 不少匠人面色就有些變了。挖河道就意味著征徭役,還不知死了多少人才能把河道挖好。靜默一瞬后,他們才又默契的繼續談笑,只是有意無意的略過挖河道的事。 那木匠卻不肯放棄,追著道:“你們可別忘了,現在服徭役可不像是以前了。我那本家兄弟可說了,去服徭役的還有錢拿,吃的雖然不算好,但也不算差?!?/br> 匠人們知道如今圣人登基后對百姓多有優厚,只是天子腳下和旁的地方自然不同。 就拿離他們最近的植樹的徭役,他們種樹每日都有貼補的銀錢,雖說不多卻也比往常干白工強。而且圣人派下來的人常常過去巡視吃食,因此徭役們吃的也是干的多稀的少。 但遠離京城的地方可就說不準了。沒了圣人時常派去的人,別說能吃飽喝好,就連圣人規定的工錢都不一定能全拿到手。 官老爺們可不會在意下面百姓的死活,匠人們一時有些兔死狐悲的傷感,并不信那木匠的話。隔著千百里,這些話恐怕也不能當真。 木匠見自己好說歹說沒人肯信,一時也有些惱了,轉過頭不說話。眾人也都默契的換了話題,不敢妄議這些官老爺們的陰私事。 倒是工部管著卷宗的小吏見他們都聚在一起,笑著寒暄道:“方才圣人和柳侍郎讓我們把工部歷來匠人的卷宗呈上去,聽說是發現有幾類匠人做的工特別傷身體呢?!?/br> 木匠眼前一亮,連忙道:“是吧,我還聽說太醫院的醫女們似乎在做什么,被柳大人拿給圣人看了?!?/br> 壓抑著咳嗽的石匠轉過頭,有些好奇的打聽道:“此話當真?” 小吏看著木匠們正在敲打,悄悄道:“你們正要做的灑水車可不就是嗎?一則用在農田里,二則都要用在工地上。不過聽說讓你們設計什么既能給地里灑水,又能往天上灑水的,這好辦嗎?” 匠人們聽到這話都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小吏可是有名的“包打聽”,他的消息定然錯不了。石匠則有些激動的問道:“是為了我們?” 他腦子有些暈乎乎的,沒有想到平日里接觸不到的貴人竟然能為他們這些匠人們考慮到這個份上。都說士農工商,他們匠籍的人雖比商籍好一點,但也從未享受過這種待遇。 更何況他也不是傻子,怎么從前一點動靜都沒聽過,偏偏他覲見一次就傳出這樣的動靜了。這可不僅僅是圣人掛念,還包含這圣人的知遇之恩。 匠人一時心頭發熱,也不跟著這些木匠做活了,一頭扎到自己拌土料的地方去燒灰。他定然要做出成績來,想法子回報圣人的知遇之恩。 趙鈺和柳安并不知道此事傳出后還有這樣的變故,兩人正對著柳安從太醫院拿回來的布巾研究。 趙鈺笑道:“這東西看著不起眼,戴上卻又嚴實又透氣,確實是好。也不知誰想出用棉花的主意,改賞?!?/br> 柳安一笑,眨眨波光瀲滟的桃花眼道:“太醫院的太醫們一個個都迂腐的不行,別說想出棉花了,就后面這兩條系帶都未必是他們想出來的?!?/br> 說著又道:“既然這也算是正經東西,不如也給它起個名字,以后也好稱呼?” 趙鈺想了想,笑道:“既然是遮擋口鼻的布罩子,不如就叫‘口罩’如何?” 既然是正經起名字,就要簡潔直觀才好,弄得彎彎繞繞反而讓人分不清這是做什么用的。 柳安呢喃著重復兩遍,這才笑道:“這個好。不如現在發給工部現下與砂石有關的匠人,也好問問效果如何?!?/br> 東西有沒有用處自然是用的人最清楚。 這些匠人們成日里與揚塵、砂石作伴,只怕早就苦不堪言。若這口罩當真有效,他便是說服戶部每年撥一些棉花過去都使得。 好歹是救人一命,多活一年也是活。 更何況如今的戶部尚書換成了蘇益,蘇家勢力雖大卻也是在南方。連著兩次會試都增加了弓箭,借著這個可狠狠打壓了南方士子的囂張氣焰,這會兒蘇益雖說是尚書,卻也沒什么一呼百應的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