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夫婦掉馬日常、路過人間、重生之貴女嫡妃、侯府小公主、抱錯大腿之后、[原神] 大風紀官他終于開竅啦、豪門老公他有讀心術[穿書]、[綜漫] 審神者之子織甜作、落魄影后,在線翻身、[排球少年同人] 我跟侑互換身體后
謝寧跟在趙鈺身后,語氣恭謹道:“圣旨已下,陛下如今便是帝王,正是該發下明旨以正視聽的時候。太上皇、宮里的老太妃、各位太上妃嬪們都該恩封?!?/br> 趙鈺似笑非笑的看了謝寧一眼,他怎么不知道往常頑固又脾氣臭的謝大首輔有這樣善解人意的時候。 只懶懶的說道:“孤...朕已知曉,便請四位內閣大臣、六部尚書、翰林學士隨朕即刻前往宣政殿擬定旨意,一同下發布告天下?!?/br> “是,謹遵陛下旨意?!敝x寧等人應下,又吩咐道:“余者這便回衙門理事,事情耽擱不得?!?/br> 趙鈺未曾說什么,領著一群大臣烏泱泱的往宣政殿去。 謝寧看著此時已經被沖洗干凈的宮道,饒有深意道:“陛下的真功夫可見一斑啊?!?/br> 說完便也不說話,一群人沉默的到了宣政殿。 翰林學士擬旨,有些猶豫道:“不知陛下心中可有章程?老太妃娘娘曾撫育過太上皇,乃是一等一的功臣。太上甄貴妃娘娘雖說...未參與到謀逆中,但到底大皇子犯了事?!?/br> 頓了下又補充道:“育有子嗣的太上馮妃娘娘、柳嬪娘娘皆已身亡,可要加封?未曾生育的妃嬪們維持原封即可?!?/br> 趙鈺從折子堆里抬起頭,靜靜問道:“那先皇后...” 翰林學士額頭上的冷汗刷的一下出來,當即跪在地上不敢吭聲。這豈是他不提,而是蘇皇后的母家蘇家還背著謀逆的罪名呢,罪臣之后若要加封... 趙鈺看他不說話,便道:“容儀恭美曰昭,克定禍亂曰武,你覺得這兩個字為太上皇后上謚如何?” 母后自他五歲便去世,但自己也從未忘記過母后的音容。更何況母后乃一奇女子,閨中便在外祖父重傷時替父上戰場大敗戎羌,用武做謚號極為合適。 當初他年歲小無法為外祖家正名、也無法留住母后,但現在也算是能為外祖父翻案了。 跪著的翰林學士只覺得心里哇涼。天子要為母親上謚號本是應當,可...蘇家還沒被翻案便封蘇家女,只怕不太妥當。 大著膽子道:“陛下,此時干系重大。若先皇后娘娘在世,只怕也愿見到蘇家洗刷冤屈。不如先徹查當年蘇家謀逆一案,再議上謚一事?” 趙鈺似笑非笑的看著他,轉頭吩咐早已豎起耳朵的禮部尚書、刑部尚書道:“謚號就按武昭來,先壓下不發。三司共查當年蘇家謀逆一案,務必要真相水落石出?!?/br> 見二人應下才埋頭繼續批奏折。刑部尚書和禮部尚書對視一眼,心中均明白皇帝的意思。 真相水落石出自然意味著現在的結果的是錯的,那蘇家最后必然是清白的,即使不清白也要清白。 皇帝的母家不可能是逆賊啊... 被晾在一旁的翰林學士剛要起身離開,忽然想到自己剛剛的問題還沒被解答,著急忙慌的問道:“那宮里的妃嬪...” 趙鈺將批好的奏折隨手扔到一旁的小機子上,頭也不抬道:“當初父皇已經恩封過老太妃不必再封,甄貴妃為太上妃。至于其他的...父皇自己做主就好?!?/br> 言下之意是暫且不追封,怕是要壓到給太上皇后追封的時候一同追封了。 翰林學士退下,仔細斟酌后很快便將幾封圣旨擬好,小心呈上去給趙鈺過目。 趙鈺隨意翻看了下便交代布告出去,隨口道:“把大皇子的也擬定吧,就封為...義忠親王,暫且圈禁在府內。三皇子和四皇子就為忠順、忠寧郡王,擬好后一同下發?!?/br> 一旁的禮部尚書聽了皺皺眉道:“陛下,兩位郡王倒也罷了,大皇子謀逆刺殺君父天地不容,怎能...” 刑部尚書一向是個嚴肅的,他只躬身便道:“大皇子按律當斬?!?/br> 趙鈺面色淡淡,只道:“留著吧,畢竟是太上皇的愛子,能彩衣娛親讓太上皇高興也是功德一件?!?/br> 下面幾人悄悄對視一眼,心里暗想太上皇不活剮了大皇子都算他脾氣好,見著仇人哪里能開心的起來。 他們幾個和太子接觸不少,自然也清楚他的脾性。心知只要不踩到線上太子就不會生氣,可若是踩著了...只怕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若要太上皇知道有今日,不知還會不會默許甄家陷害蘇家謀逆,又默許甄貴妃毒殺皇后。 想到當初如日中天的蘇家如今已經再無聲息,便可知功高震主一事究竟有多可怕,一時間均有些戚戚然。 趙鈺仿佛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似的,頭也不抬便道:“君主無能才會嫉賢妒能,朕乃天縱英才,只愁你們跟不上朕?!?/br> 這話說的毫不客氣,卻也驅散了他們心中的陰影。相互之間笑了笑便繼續處理今日耽擱的事情,時不時詢問趙鈺的意見。 作者有話說: 容儀恭美曰昭,克定禍亂曰武出自《逸周書·謚法解》 太上皇沒死之前應該不能封太后,要稱呼太上皇后,太上嬪是我自己杜撰的o(n_n)o 老太妃紅樓里沒有具體說,我的安排上是第二代皇帝的妃嬪,太上皇是第三代皇帝,趙鈺是第四代。 第3章 細桶 趙鈺看著是在處理奏章,心里卻已經盤算起來。 繼位過程倒是順利,那老東西仍在世倒不好動一些人。甄家在江南倒是根深葉茂,再加上出了一個于國有功的老太妃,未免引起動蕩還是要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