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之國 第373節
賀絪道:“不調走,縣里的人怎么敢說實話?如果事實屬實,知縣和眾官員當然要受處罰。如果不屬實,你們調到與新安差多的縣。只看事情到底如何,決定你們的前程?!?/br> 聽到這里,曹玉萍的臉色陰沉了下來。 莫員外被官府多所倚重,當然是真的。不過莫員外在民間如何,是不是能夠在新安縣里一手遮天,曹玉萍并不知道。作為知縣,他知道那些干什么? 賀絪道:“這些日子,你們三人在一起,不要分開。處理公事,最好是當著我們的面,不要私下處理。更加不允許私下接見縣里人員,不管什么事情,一定有人在場。諸位,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千萬不要耍小聰明。只要被查出來私下里有什么動作,立即革職論罪,不需要上報了?!?/br> 曹玉萍聽了,不由怒道:“這樣豈不是把我們看成犯人了?真是豈有此理!” 賀絪道:“你們當官的時候,宣撫再三叮囑,當官不能有私心。你們當了這個官,就是接受了這個條件。說把你們當成犯人,也可以這樣說。查你們的時候,必須要配合。如果你們沒有問題,當然會受獎勵,就當是你們接受調查的補償吧。如果有問題,按問題大小,會有不同處罰。你們應該明白,我們來不是跟你們商量的,而是調查你們的?!?/br> 說完,賀絪不再理曹玉萍,向城里走去。 曹玉萍氣呼呼的,帶著縣尉和主簿兩人跟上。 宋朝的官場與后世不一樣,知縣并不是州官員的下屬,地位要高一些。一般來說,以朝官、京官做縣令,則稱知縣事,選人則稱縣令。選人四階,稱為判司簿尉,知縣要比州一級的判官和各種參軍地位高得多。除非是州級的判官和推官、各種參軍也是京朝官,如簽判、知錄事參軍事等。 賀絪是宣撫司干辦,地位就比知縣高得多了。如果只是河南府簽判來,就有些不合適。 到了縣衙,賀絪自去休息,其他官員在縣衙里交待工作。 看著自己帶來的官員與主簿和縣尉商量著縣里日常事務,河南府簽判陳郁對曹玉萍道:“知縣,你大可不必如此生氣,這是官員經常遇到的事情。宣撫的脾性,你們接觸得少,可能了解不深。我們經常在他身邊的人都知道,講究一是一,二是二,按照規章制度來。賀干辦話說得不好聽,不是因為他對知縣有什么成見,而是下來調查,就必須要如此罷了。如果不這要做,賀干辦就不合格,不合格就要讓你到合適的地方去?!?/br> 曹玉萍道:“什么意思?” 陳郁道:“宣撫所關心的,是官員在任上合不合格,而不是其他的事情。合格就晉升或者平調,不合格就降職,直到你到合適的崗位上。賀干辦說的規矩,都是為這一點,沒其他的意思?!?/br> 曹玉萍想了想,道:“這些與我何干?” 陳郁道:“是告訴知縣,不是賀干辦對你有什么意見,甚至要找你的麻煩。而是這件事情,賀干辦需要這么辦,與知縣無關。這些日子,知縣只要照常處理政務,等到新的知縣到任就好。如果知縣不能夠照常處理政務,甚至本來做錯了,想著用這些日子補救,那神仙也救不了你?!?/br> 曹玉萍不說話,在那里閉目思索。 陳郁話說的好聽,可如果莫員外真像故事里說的那樣,自己豈不面臨處罰?現在難辦的是,自己并不知道莫員外到底什么樣子,在縣里風評如何。而莫員外的風評,決定了自是受獎賞還是受懲罰。 真是豈有此理!世上哪有這樣的事情?自己一個知縣,政績自該是由縣里的錢糧決定,怎么能夠由一個百姓來決定?這樣一來,官員還怎么在地方當政? 曹玉萍靖康之前就做知縣,這幾年兜兜轉轉,又回來做知縣。正想在新安縣做出些成績來,憑政績升上去,突然就來了這么件事情。莫員外的事情與以前的處理風格完全不同,讓自己有些手足無措。 賀絪換了便服,出來之后,讓人去找張棣來。 張棣在宜園春吃得酒足飯飽,搖搖晃晃回到同??蜅?。一到客棧,就見個吏人等在外面,讓其到縣衙去。 張棣轉頭看看,見旁邊的院子圍了很多人,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見到小廝過來,急忙拉住問道:“今日這里怎么這么多人?發生了什么事情?” 小廝道:“這院里住的是韓娘子,今日臨盆。哪里知道她的命不好,孩子生下來,自己卻難產死了。唉,可憐!對了,前些日子官人與她還發生了點不愉快,切莫住心里去。人已經死了,世間的恩怨一了百了?!?/br> 張棣道:“我又不是小氣的人,一點小事,怎么還放在心上?就這樣死了,著實可惜?!?/br> 一邊說著,一邊進了自己的小院,換了一件衣服,狠狠洗了把臉。對來的吏人道:“我中午飲了些酒,只怕味道有些難聞。干辦那里,不會怪我吧?” 吏人道:“干辦怎么會因為這種小事怪官人?” 張棣又對著鏡子收拾了一番,張嘴使勁呼了一口氣,聞著也沒有大的味道。才隨著吏人,向縣衙去了。 到了縣衙,到官廳參見了賀絪,在下面聽命。 賀絪道:“前些日子你寫了一篇話本,被宣撫看到,大為震怒。宣撫治下,官員該一切為百姓著想,怎么會發生莫員外這種,一手遮天的事情?特意命我來,查實到底怎么回事。我問你,你寫的是否實情?” 張棣怔了一下,道:“大致是真的,只是添油加醋了一番。干辦,宣撫說世情里的故事是可以添油加醋的??!再者說了,那是子虛國烏有鄉的事,并沒有新安縣名?!?/br> 賀絪點了點頭:“不錯,你說的沒錯。但是,你在民情里說的呢?是不是事實?” 張棣轉頭看了看一邊的曹玉萍,有些為難。硬著頭皮道:“自然是事實?!?/br> 第898章 官員失察 看了張棣神情,賀絪道:“你們采風官員,在地方可以自主行事,不受地方官制約。如有違法犯科的事,由采風院自行處理,不由地方官管。不過,你們報告的事情,必須真實,不許編造。只要事情是真的,你就不必擔心,更不必看曹知縣的臉色。你可否明白?” 張棣道:“明白?!?/br> 嘴上雖然這么說,心里還是惴惴。話是這樣說,地方官會不會遵守?到了人家的地方,他們有種種手段,可以讓自己欲仙欲死。便如新安知縣,整個縣里,誰敢不聽他的話? 看張棣的樣子,賀絪便知道他并不相自己的話,沒有再多說。這種事情,說多少遍也沒有用,還是要靠事實說服人們才行?,F在說一千遍,不如在最后總結案件的時候說一遍。 賀絪道:“既然你說的是事實,便到那邊去,把案件詳細說給崔主簿。如何處置,自有崔主簿辦理?!?/br> 此次到新安縣,賀絪帶了好幾個主簿一級的官員,以及衙門老吏。如何調查,如何取證,自有他們去辦。賀絪和陳郁兩人,主要是把握方向,處理一些疑難。還有就是,新安縣的官員,不是這樣兩個人也震不住。 張棣到了一邊,向崔主簿講自己的消息來源,找了什么查證,詳細說自己采訪的過程。 賀絪站起來,對曹玉萍道:“知縣和主簿、縣尉,你們三個且隨我來,有話跟你們說。對了,陳簽判一起來?!?/br> 說完,走出官廳,到了院子里涼亭下的石桌邊,坐了下來。 曹玉萍三人,心里極不痛快,跟著走出官廳。到了石桌旁邊,氣鼓鼓地坐下。 陳郁吩咐吏人泡一壺茶,親自拿著,到了涼亭里。吏人過來把茶碗放下,陳郁親自給幾人倒茶。 賀絪端起茶碗,請大家用茶。 喝了一口,賀絪放下茶碗。道:“其實這種事情如何處置,我也不知道。這是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以前州縣有沒有一手遮天的員外?當然是有。甚至有的地方,地方土豪把地方官逼得無可奈何,也不鮮見。但宣撫使理政,絕不允許這種勢力存在,絕不允許民間有抗衡官府的勢力?!?/br> 陳郁道:“確實如此。宣撫與別人不同,要求官府能管理民間的一切。但是,宣撫還要求,官員要當得起身上的官服。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穿上這身官服,言行要符合你的身份。所以,官員不要怕查自己,不斷被查,是官員在職生涯中必然會遇到的,不必大驚小怪?!?/br> 賀絪點頭道:“不錯,官員不怕被查,查出來沒問題才是信得過的人。新安縣是第一次,所以宣撫派了我和陳簽判來,就是怕你們幾個官員想不開。其實有什么呢?查出來有問題,無非是降官他調,以后吸取教訓。如果沒有問題就更好了,升官他調,相當于多了次升遷機會。我看你們幾人,對我們兩人來新安,報著抵觸情緒。這是不對的。我們兩個來這里,查的是事情,與人無關,你們不必多想?!?/br> 曹玉萍平靜下心神,盡量用和緩的語氣說:“干辦多慮了?!?/br> 賀絪道:“但愿是我多慮了。怎么查,我的心里沒底,臨行前宣撫特意交待的。作為官員,我們要對百姓負責。查的時候不能疏漏,更加不能因為包庇官員而草草了事,一定要認真。在查的過程中,不要把官員做罪官看待,原則上來說你們依然是新安縣主官,縣里事情你們說了算。但是,查完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調走。不管是有事還是無事,你們被查了之后,都不適合在這里任職。無非是根據查的結果,有的人升,有的人貶罷了?!?/br> 曹玉萍看著兩人,過了好一會,才道:“下官明白?!?/br> 賀絪點了點頭:“明白說好?!闭f完,專心喝茶,看著附近的風景。 把手中的公文放下,王宵獵對高穎道:“依賀絪來的公文,新安縣的問題,主要還是幾位官員失察。特別是知縣曹玉萍,只想著政績,布置下事情來,從來不問后果。被有心人利用,以致有今天?!?/br> 高穎道:“現在看來,就是這樣了。這個莫員外心思縝密,手段高明,真是防不勝防。他對官員百般逢迎,對百姓兩面三刀。表面上看來笑呵呵的,私底下手段毒辣,誰也不敢得罪他?!?/br> 王宵獵看著高穎,緩緩搖了搖頭。道:“這話你信嗎?在新安施政一年多了,這個曹玉萍該是多么粗疏,才會發現不了莫員外的事?這樣一個官員,還怎么能管一縣?按正常來說,不是曹玉萍發現不了,而是不管才對。正是他的放縱,才有莫員外這種人物。只不過他們兩人,官員的手段高明,抓不住把柄。莫員外心思縝密,發現不了破綻。賀絪許多人去查,莫員外必然有把柄。只是就看這個人的本事,查出來的不法之事重不重,能不能重判?!?/br> 高穎一愣:“宣撫既然認為是這樣,知縣重懲,莫員外重判就好了。何必再查?” 王宵獵道:“不管管一個國家,還是管一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規章制度。官員最好是在規章制度內,不管是立功也好,犯錯也罷,都是如此。當然,也不要被規章制度所局限。但是只有特殊的事情,才能不按規章制度辦事,叫作法外施刑。法外施刑,是特別之事,還是能少就少?!?/br> 看到高穎還是滿臉疑惑,王宵獵道:“其實這種事情,最重要的是傳達我們的意志。這些人怎么處理,犯法的官員會不會官官相護,他們犯下件會不會徹底清查,百姓都在看著呢。下去的官員,只要盡心盡力就好了,再多的還能要求什么呢?要讓百姓相信,在我們的治下,只要按著規矩就能幸福生活??v然時有官員不合格,我們也會很快糾正?!?/br> 高穎點了點頭:“傳達意志?是要讓百姓放心了?!?/br> 王宵獵道:“不錯,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讓百姓放心了??偸翘嵝牡跄?,日子還怎么過?” 高穎在那里仔細回味這句話,慢慢理解。 地方上的事情,王宵獵怎么可能什么都管?而且地方官員怎么施政,在洛陽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新安縣在洛陽附近,從洛陽出發很容易處理。那離洛陽遠的地方,百姓活該倒霉? 要讓百姓相信體制,首先自己就要維護體制。要讓百姓相信,難道只憑口說?一次兩次百姓相信,以后他們就再也不信了。一個政權,在百姓眼中失去信用是非??膳碌?。信用失去得越多,政權越不穩定,直致崩潰。 官員施政,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總是難免的,怎么可能什么都對?一些重大錯誤,特別是傷害到百姓了,要及時處理。要讓百姓對政權充滿信心,要讓他們的愿望得到實現。 現在王宵獵的勢力建立時間不長,手下的官員都沒有很大的勢力,不這個時候從身邊做起,把所有的錯誤扼殺在搖籃里,什么時候去做?這個時候容忍手下,看似收買人心,其實是失去民心。 見高穎還在發呆,王宵獵道:“此事不要多想,正常處理就好。不過要記住,在這種時候,不要發揮小聰明,覺得我如此這般,既能保住官員,又能收買人心。保住官員,不應該是官員考慮的事情,要做好本份?!?/br> 高穎連連點頭:“宣撫思慮深遠,非在下所及!” 王宵獵道:“所謂思慮深遠,就是還有事情想不通。想不通,回去慢慢想。對了,今年洛陽夏收如何?” 高穎道:“今年洛陽共種小麥二百三十萬畝,平均畝收過了兩石,一共收四百八十六萬石。宣撫,這是近幾年前所未有的大豐收!河南府及下屬各縣,共有人口六十一萬,每人平均八石了!” 王宵獵點了點頭,這確實是豐收了。 現在洛陽的人口還是太少,麥子都是種在最好的地里。只是雨水雖好,洛陽的土地并不是十分肥沃,畝產兩石已經算不錯了。再加上人口少,今年有較多的糧食盈余。 這個時代的兩石,大約相當于后世的三百斤。沒有化肥,沒有農藥,這個產量基本到頂了。當然,現在耕種的都是最好的土地,以后開墾的耕地多了,這個產量還要下滑。 畝產三百斤的小麥什么樣子?后世的大多數人是沒見過的。植株低矮,稀稀拉拉,每株小麥的粒數也不多,看著著實寒酸。但在這個年代,這就是豐收了。 這樣的麥子,收割起來特別快,遠不是后世能比的,一天一個熟練工可以收割二畝。如果用收割機,一天二三十畝沒有問題。種的雖然多,收割并不慢。 一般來說,人均五百斤糧食就可以溫飽,洛陽的小麥遠遠超過。如果再加上小米、水稻等其他作物,洛陽可以對外運出一兩百萬石的麥子。 第899章 自律 高穎道:“今年一些地方的農師學會了棉花種植,有兩三個縣種了幾千畝,長勢還算不錯。對了,襄陽、隨州一帶的百姓,發現麥收之后還可以再種一季棉花,今年種了不少?!?/br> 王宵獵道:“現在棉價很高,能種就百姓多種一些。洛陽一帶,麥收后種棉花只怕有些晚。你要告訴各地農師,不要讓地閑著,棉花種不了可以種大豆嗎。大豆是個好東西啊,既能肥田,收獲之后還能夠榨油,剩下的豆粕還是上好的飼料。就是豆子秸稈,也可以喂牛喂羊,可以說全身都是寶?!?/br> 高穎道:“宣撫說的極是。今年種植洛陽大豆不少,秋天必然豐收?!?/br> 王宵獵道:“水稻、麥子、黍粟、大豆、高梁,這幾種作物,關系到人們能不能吃飽肚子,要勸農民多種。多種了之后,收購的工作一定要做好,不能夠出現谷賤傷農。一種作物豐收,價格會降。降的不多能夠接受,如果降的多了就不可以,要及時組織運到別的地區?;蛘哂晒俜绞召?,不能害了農民?!?/br> 高穎稱是。 王宵獵道:“這幾年打仗,加上北方被金人荼毒,糧食基本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一切還好。等到過幾年,天下太平了,一定要注意。官府治下地域廣大,可以互通有無,要讓百姓種田無憂。不要在田里面忙完了,回來還要擔心麥子不好賣,稻米不好賣,那就不好了?!?/br> 說到這里,王宵獵站起身。道:“天下之大,各地不同,官府就可以利用這些不同,讓農民的損失降低。不能官員坐高堂,不管百姓死活。天下間要那么多官員做什么?就要為百姓解決這些疑難?!?/br> 說完,王宵獵道:“快到端午了,你們也要準備一下。洛陽新復,要讓百姓有一種新氣象。今年讓各行各業自愿結合,組織一場龍舟競賽。宣撫司和河南府也參加,各自組織一支龍舟隊伍,與民同樂?!?/br> 高穎道:“那自然是宣撫司奪冠。哪個敢跟宣撫司爭第一?” 王宵獵笑道:“既然如此,宣撫司和河南府就不參加排名了,由民間的龍舟比賽。比賽的前三名,宣撫司給予其獎勵。你們這些日子也想想,給什么獎品合適?!?/br> 高穎答應。又聊了些閑事,告辭離去。 王宵獵離開官衙,信步回家去。 已經臨近端午,街道兩邊不時就有賣粽葉的小販。宋朝粽子又叫角黍,多用黍米。周邦彥端午詞: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用糯米的也有,只是不占主流。 王宵獵喜歡用黍米和用糯米的一起煮,稱為金銀粽子,現在已經成為洛陽主流。就連包粽子的槲葉,也與常用的菰葉一起賣,百姓已習以為常。 侍衛在后面牽著馬,跟著王宵獵前行。這已經成了習慣,甚至有人特意前來觀看。 回到家里,林夕正跟王青秀包粽子。一個人包金粽子,一個人包銀粽子,倒也配合默契。 王宵獵到里面換了便服,出來看兩個人包粽子??戳艘粫?,道:“你們多包一些。那些家眷沒有隨在身邊的官員分外冷清,到時給他們送一些也好?!?/br> 王青秀道:“這樣的官員可是多了,哪些該送,哪些不該送。到時只怕又是一筆糊涂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