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沐桐嚇壞了,跳起來就要吩咐人去喊大夫。 林羽喬制止了沐桐,艱難道:算了,我就是暈血。 沐桐知道她又想起了死去的璃香,喊了人來收拾,又安排著給她熬湯。待她再回來,公主仍是怔怔地斜靠在床邊,一動未動。公主,還是請大夫來給您看看吧。 我不想見人。璃香,她那個字林羽喬到底說不出來,沐桐卻明白她的意思,神情沉重地點點頭。 公主,您不要再想了,也不要因此心有不安。沐桐安慰道,璃香犯下如此卑劣的行徑,不管原因是什么都逃不脫一死,想她也是因為如此,才會起了尋死之心。 林羽喬看著沐桐,很想說些什么,可最后只是嘆了口氣,什么都沒有說。這個時代賦予了一群幸運兒以生殺之權,而這些被稱為奴婢的人性命因此變得不值錢。這個最根本的規則,她沒法改變,卻怎么也無法適應??v然是奴婢,也畢竟是個人,是獨立的人,是條鮮活的生命,更何況她們有太多的不得已。 你去尋找一下她家人,好生撫慰一下。 犯下這種事情不累及家人已是好的了,公主竟然還這么安排。沐桐有些吃驚,但想到公主一貫單純善良,還是應了。 柳韻呢,她怎么樣了?安排大夫看過了嗎? 柳韻夫人已經遷出王府了。 什么?林羽喬愣住了。 剛才王爺回府了,您還睡著,就傳了徐嬤嬤去問情況,然后就下令讓柳韻夫人遷去了一處偏宅,府里人都說這樣不過是礙著柳韻夫人是太后賞的人,實際上就是驅逐出王府了。 這么說,江夏王已認定了此事是柳韻所為?林羽喬想起柳韻的瘋癲的情景,打了個寒顫。又記起方才也有同樣的反應,仔細探究緣由,卻覺得腦袋中一片混沌,頭疼欲裂。 林羽喬很想找江夏王問個明白,可她等到暮靄沉沉也沒有等到他過來,派人打聽得知忠勇公今日回了京城,去過宮里后就來了王府。而這幾日王爺早出晚歸也是為了安州賑災之事奔忙。 不過月余,莫廷軼就黒瘦了許多,竟比以往隨軍出征一趟更甚,他聊起安州之事,滔滔不絕,說起旱情已基本穩定時更是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這么短的時間就能有如此進展,皇上必定圣心大悅。 莫廷軼感受到哥哥由衷地歡喜,聽他提到皇上時臉上卻浮現失落之意:皇上,自然很高興。 怎么?見皇上的時候發生什么事了嗎? 賑災治標不治本。我在安州時,想著發了錢糧不過是一時的,不如幫助災民生產,就用一部分賑災款買了耕牛器具??蔀拿耦I取時卻面無喜色,我派人偷偷跟著查看情況,發現竟許多人將派發之物賤賣給別地來的販子。細一打聽才知道安州臨近清河,雨水略盛些便澇,略欠些便旱,兩三年內必有一災,往地里投什么都是打水漂。我翻閱了縣志,證實這些人所說不假。方才皇上問起后續的事宜,我便提了一下修筑堤堰方為長久之策,而且清河流域廣闊,治理好了能得良田萬畝,有助于充實國庫。 莫廷軒臉色微變,前朝滅亡的誘因之一便是因齊河泛濫修筑堤壩,征調大量勞工,激起了民變,因此越國開朝至今,君主對于修筑水利工事都心有抵觸。他沉吟片刻,道:皇上怎么說? 皇上想了一會兒,但是沒表態,說是明日朝上再議。 莫廷軒有些驚訝:修筑堤堰工程浩大、花費甚巨,眼下邊疆方才平定不久,國庫必不豐盈,這事在這個時候拿到朝堂上討論,一定。 莫廷軼點頭,仍是難免失望道:我早該想到皇上不會贊成的,還是忍不住提了。 不。莫廷軒卻搖頭道,我不是說皇上不贊成。從你說的情況來看,皇上應當是動心了,只是仍在猶豫。畢竟修筑堤壩千頭萬緒,須花費銀兩征調民工,件件都不是小事,他一定聽聽朝臣的意見。 莫廷軼一愣,馬上就明白過來,大哥的話有道理,皇上若不贊成,方才直接駁了這提議便是,又何必提明日上朝再議。他不由精神一振,道:大哥的意思是? 你當知清河情況復雜,主要要看朝廷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此外未必朝廷給錢就能解決。 莫廷軼點頭。 你不過提個建議,皇上不過想聽聽是否可行??赡氵@親去治理水患之人都不清楚,這些高居廟堂的朝臣更不會了解清河的情況,多數人都只能憑借臆斷來評議此事。且眼下的朝堂早似戰場,已無就事論事之景,凡事必要立刻爭出個是非黑白。非但如此,一旦朝堂辯論否決掉了,一段時間內就再難提起。所以明日朝堂上萬萬不宜提出修筑堤堰之事。 可是皇上讓 莫廷軒擺手,示意他聽完:聽聞去年清河部分支流流域便有旱災,想來是雨水不豐之年,河水流速緩慢,河道必定沉淤嚴重。目前旱災雖緩,但臨近雨季恐又有災患,你不妨以此為由,明日奏請讓工部挑選懂得治水的官員一同前往安州治理淤塞,這個不會有人阻攔。倒是你可以用這些懂水的人研究水利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