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籠記 第686節
黑洞智能,進行了請求確認的提示:“請問你是調整,貫穿方向嗎?” 星光照耀下,圣槍仰望著維度區,點了點頭:“是啊,值得沖一波?!?/br> 這一句話,不僅僅是對黑洞陣列的智能說的,更是在更高的維度上,將這里自己意志做出的判斷傳給高維自己。 ……從意場離開的衛鏗意識群,并沒有看到圣槍跟上來,松了一口氣后,突然覺得哪兒不對…… 幽暗位面,衛鏗對自己“四級溯源”狀態的判斷,是一個個時間流上自己組成細胞,構成了整個貫穿時空的復雜自己。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命狀態。不在主世界記錄中,也許主世界遇到了,也難以理解。 現在這個“圣槍”就屬于這樣存在,在位面上單純順應自己的理念和自由,無所顧忌,甚至在理念面前,不畏懼生死的活著。自我不迷茫,不退縮的存在著。 而在時空中組成的整體,如同利芒,這道利芒指向哪!那里就會被洞穿。這是一個在時空中龐大宏偉的存在。 ……衛鏗:“雖然這樣做有些神經過敏,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薄?/br> 從意場位面離開的衛鏗意識群,臨時降落到一個“反置換粒子”宇宙中,文化特性為“九品位面”的物理區域。 這里的文明體系由星空艦隊大炮,精神力體術組成,是衛鏘留給自己的坐標。 在降落到這個位面后,在星海核心中,衛鏗嚴陣以待等著“圣槍”過來,開始預備的準備。哦,也就是挖坑。等他追擊。 但是衛鏗最終沒有在這個位面等來圣槍。(后來衛鏗才知道,圣槍的降臨是無比寶貴的。) 大約是衛鏗駐扎了三千個恒星年后,在確定圣槍不會來后,衛鏗直接離開。 衛鏗在離開時候,給這個位面,銀河系,仙女座,三大九級文明:武凱文明,牌尋帝國,飛羽軍事同盟,這三個還停留在造星際要塞水平的文明體系來了一個震撼場面。 這些星際要塞中的人類見證衛鏗離開,宛如二十一世紀地球人看到ufo一樣。 整個總星系內五十個星系中(銀河系和仙女座是最大兩個) 星陣閃爍。能誕生伽馬射線的星體塌陷出現了。 而放射的伽馬射線中,中心出現了一維度塌陷,所以這一條條射線,垂直匯聚在銀河系中心、仙女系中心后,消失在了這個位面視角中。 這些一維射線,鉆透了位面薄膜,開始縱穿位面,開始朝著一個區域涌過去。 注:衛鏗的抵抗戰斗中,恒星大戰中,這些一維射線,之所以在戰略后期沒有用了,那是因為戰爭中性價比不高,這本來就是用來穿透位面的高科技技術。 當時,衛鏗直接制造黑洞坍塌,讓這些一維射線中的“意識”迷航到其他位面去了。 但是,衛鏗一直是記著這個科技體系,圣槍在自己面前用了,而自己也要在“荒野”試著看一看。 衛老爺性格是:“不求最好,但是一定要有,平時不爭第一,亂世要有跟著卷的能力。萬事開頭難,大危機下,最怕開不了頭,困做等死?!?/br> 這一只衛鏗再次踏入維度后,踏入星空中,突然想到了什么。 衛鏗:“他(圣槍)的定位體系,不會是我吧?” 第28章 時代更迭,經久不衰 主世界3047年,太陽上的今年第一百六十五次軌道太空車(太空穿梭艇)返回地球空間站,在對接后,衛鏗意識回歸到空間站上備份運轉的碳基軀體中。 從太陽上返回地球,恢復碳基狀態的衛鏗看了一下窗戶外,超級空間電梯,緩緩道:“變化真大?!?/br> 主世界的地球仍然處于輝煌的上升階段,除了位面隧穿領域外,地球的各個科技領域仍然能承載大量人才積極努力。 31世紀,人類開啟了太陽系內全面基建。 在這一百年內,人類集團規劃了多個工業計劃: 1:要在月心完成數據化基建。月球不會出現天然的坑坑洼洼,外表將完全布滿幾何形的人造區域。當然,造成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小行星撞擊,現如今也不會存在了,太陽系內圈的數千萬個無人空間觀測站,將監測所有大于三十公分以上的天體接近地球,而且就算接近地月系,月球和地球軌道上的激光系統也會推離開這些小天體。 2:現在在木衛一上的移民已經深入降落到木星上,預計在兩個世紀內完成木星金屬氫層通訊,建立完善的通訊網絡。 3:在下個五十年內,太陽上將測試第三次“星空精定位束”。這實驗室在一個直徑堪比六百公里的如同鏤絲球一樣的大型天體內,內部是人類規模最大的高能物理實驗中心。 …… 人類物理學突破的紅利,在太陽系內開始大規模運用。 總觀人類歷史,上一波地球人類物理學上的突破,是近古時代,科學技術開始了大爆炸的時候,人類的社會也是每隔二十年一次的超級變化。但是那一次紅利時間太短,只持續了一百年,技術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中葉就停滯了了下來。 而這一波物理學突破,是每隔百年一次超級變化。 由于變化的規模劇烈,每一百年,人類文化前后就如同二十世紀末期每十年出現了認知代溝一樣。 衛鏗在科技上是學的很努力,亦步亦趨跟上,但是在思想上,衛鏗也存在著和年輕一代們的認知差異。 例如衛鏗思維中依舊殘留著過去國家和民族的概念,自我定位有著東方特色的習慣。但是在當代,人類聯邦卻在二十八世紀后一系列潛移默化的改變中,地球上民族觀念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行星為框架開始區分。 人類社會的各種“山頭主義”永遠不會消失,但舊的主義會被新的主義替代。 主世界內傳統的單一民族概念,就如同五代十國中的世家一樣悄無聲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門閥學派。 在這幾百年內,人類移民到火星,金星上的居民,已經悄無聲息按照地域融合了。整個太陽系內,混血串兒占據了百分之五十。各個星球上地方主義滋生。 每一個行星有獨立的地方經濟體系,而且相對封閉,這種封閉比地球上過去的地域封閉更加強。地球上的海洋山川可以通過輪船和鐵路打通,而星球之間引力則需要空間站。 ……衛鏗讀歷史,衛鏗本身就經歷過歷史…… 衛鏗:翻閱古工業時代的歷史,當時西方集團為了打破北大西洋之間,以及北美洲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地域隔閡,采用的方法是剝離地方經濟獨立性,用國際金融產業集團,碾壓地方產業集團,進而建立統合。 地方產業資本集團興起,必然帶來地方之間矛盾,二十世紀時期,無論是德三,還是蘇俄,以及曰帝,都是地方工業集團崛起后,開始追求利益時,在地域之間摩擦發生的戰爭。美集團打垮了德三,駐軍了曰本,斗跨了蘇俄,在二十世紀末期相當于拿下了全球所有的工業產區,國際金融資本對地方資本進行了全勝。 取得勝利的全球資本,開始將各個地區的產業資本集團開始拆分。讓每一個傳統工業國區的工業都不完整。德國缺乏電子芯片工業,曰本缺乏體系設計能力。甚至在本土也都自搞拆分,將傳統工業區的波音原本集中在一個地方的生產線,拆分到了多個地區, 當然了,這所有拆分背后,是增大了“金融調配”權重,在貨幣體系中,讓“金融調配”的價值,遠大于實際制造業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是最重要的壟斷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歐洲,曰本,以及世界其他新興地區,美國互聯網巨頭是無稅的。而谷歌,臉書,亞馬遜成為了主要商業經濟信息渠道,主宰全球各地的經濟,進而決定了政治。 一千年前的歷史,一千年后今天也在發生。 衛鏗:現在人類聯邦也就是依靠著萬維網,以及位面體系的外向擴張,維持著主世界內部統一性。 在地球上,衛鏗抬頭看了看最新的報紙網絡:來自主世界的老牌穿越者,如此號召:人類大團結,四海皆兄弟。 目前新聞上的時空管理局的巨頭,衛鏗瞄了一眼,自己都認識:米迦,他的“命運集團”,還有蒙納特“知識書屋集團”。 衛老爺打了個哈欠。 偉光正的宣傳體系,被衛老爺這個老古董聽到后,刻薄評價:哦,不講民族了?就真的的一家親了嗎。? 衛鏗悠悠的擺了擺手,更何況,民族不僅僅沒有消失,而且相對于一千年前要更加單一了。 主世界25世紀到30世紀過程中,這種混血融合背后存在刻薄事實:所謂的各族融合,依舊是近古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的民族國家占據父系列優勢。 地球,金星,火星上那些混血兒都是二十一世紀發達國家地區的基因。 一千年前曾經占據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黑種人,現在全部絕種。 在人造生育艙出現前,年輕女性就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繁衍資源。通過宣傳和篡改價值觀,讓女性排內,就屬于種族延續之爭奪。 “融合”?這是一種話術 只有歷史上過去,那些贏麻了的勝利者,在話語體系中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為了掩蓋“過去優勢造成現在不公平”,才有用“融合”這個詞匯。 這一千年來,大規模戰爭雖然沒有打,但是各種爭斗都在悄無聲息的進行。 ……衛老爺查了一下自己老衛家的子嗣,貌似還很不錯,衛鏗:“我?我沒事,我能增生”…… 3047年浦海,衛鏗走進了地球聯邦時空協調委員會。 這次是主動召喚自己,要進行一次指向性探索行動。 地幔的任務大廳中,監察者投影在白色的走廊中一直是伴隨著自己進行解說:近百年來還會主動返回地球的上卿穿梭者少之又少,能聯系的已經很少了。 在大廳中,衛鏗見到了地球聯邦在時空位面事務方面的理事長官,名字叫米勒蘇,字:云迅。 這是當代地球上層的命名習慣。而現在的語言機制也幾乎是雙套的,新拉丁語(西班牙語分支)和漢語。 衛鏗看了他面貌,又看了看他的名字,查了資料后,陡然明白了:這是“漢化組”的效果。 ……語言歷史發展,讓衛鏗無限唏噓…… 現在的新拉丁語其實和英語一樣也就是拉丁語的分支。在太陽系飛船艙系中有著頑強生命力。 曾經的英語也就如同近古時代拉丁語一樣,由于專用名詞太多,逐漸疏于平民流通,局限于科學論文雜志,最后徹底被取代。 這是拉丁語系宿命!表音語言。其包含的信息量是有限,為了防止和舊時代詞匯出現同音詞,就不得不組合形成新的單詞。 表意組文字一旦組合起來,就很難重復,四字成語,流傳幾千年不會有重復。 例如“你聽我說”,音節同音的,“你挺我嗦”,“你腚我嗦”,這要是拼音化起來,歧義是要命的。每個時代都添加上詞根,越來越多,那么原本容易簡單普及的“拉丁文字”就越來越臃腫。 漢語足夠穩定足夠準確,所以在這一千年的語言攻防戰中,穩扎穩打。 衛鏗:“一個語言,只要所在的主體使用人群,適應了時代,語言就成為主流,二十世紀漢語的困境在于,當時中國還未工業化,大量的科研詞匯以及工業守則,漢語未能完成新詞匯,所以論文需要用外國的,守則也需要用外國的。但是在二十世紀中葉完成了全面工業化后,單詞儲量已經全面跟得上時代?!?/br> 一千年后,充沛信息承載能力,更是卷死了全世界大部分區域的所有其他語言。 古工業時代,拼音化大潮中的越語和所謂韓語,就如同流行文化一樣,兩百年就全部消失了。(參考滿語隨清朝玩完。) 至于日語,這本來就是漢語系的分支。日語區域,哪怕趁著自身強盛時期也未能文化奪舍,最終只能給漢語留下一些“斯巴拉西”,“壽司”等詞匯。 當然,拉丁語系是沒有滅絕的。因為漢語基礎相對于拉丁語系要復雜。在詞匯量沒有那么高的區域內,還是需要拉丁語來快速完成交流的。 “詞匯量不多的區域”指的是宇宙飛船。 所有宇宙飛船相對于星球上要辨識的物體都是有限。而物體有限就沒有新的詞匯。只要標注“發音”即可。 在星際建設時代,相當多的人口都在宇宙飛船上,所以在這些飛船上工作的人口,用的是口語相對明確的拉丁語。 哦,人類孩提階段也都是先通過漢語拼音來確認常識事物認知的。 這種在飛船上的語言非常簡單,例如:凡是紅色有果葉都叫做apples,蘋果如此,火龍果同樣如此,甚至低重力無核大荔枝也是如此。 學會了上千個常用詞匯以及數學詞匯描述,就能讀寫了。當然在脫離飛船后,這樣的語言就顯得詞匯貧乏。 所以在當今情況下,整個人類大融合情況下,無論東西方,稍稍追求文化素養的家庭?;旧隙紩p語。一套飛船用的新拉丁語,一套就是漢語。 漢語雖然學的難,但對于現如今通過不斷再生突破壽命極限的人類來說,一旦學成基本一勞永逸,基本上就算不更新最流行的詞匯,交流也沒問題。 而只有文明核心階層,才掌握知識傳承體系的記載的優勢。 哪怕是現在地中海文明區域,大部分知識體系都是通過漢語作為備份典籍記載,預備在一兩百年后一個地區拉丁文字被新詞匯占用的千瘡百孔后,再把原漢語備份翻譯出來,再用拉丁化文字對當代人進行普及。 ……衛鏗:只不過作為一個舊工業時代人,看到老外和自己之乎者也,感覺到怪怪的…… 所以當衛鏗:“云訊,事務長您好?!睖蕚溟_啟翻譯軟件的時候。 云訊也是用流利普通話:“衛鏗先生,太陽上的工作讓你熠熠向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