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籠記 第215節
…… 總計劃書中。 湘地也是一個水道密布的區域,統伐區這次進軍不僅僅是要維護鐵路交通線,同時也準備將運河交通線給打通了。 特殊調查者們(黃景飛)深入了湘地,確定了各個河道現在的近況。不少地方淡水藤壺成災,需要專門的河道粉碎機進行疏通。至于在湘西,毒刺地蓬在擴張面積,需要用燃燒彈進行遏制后同步進行打擊,以免壓制了東邊的生物群落,讓西邊的群落有了發展空間。 …… 11月份。 當統伐區正開始了自己應對“基因入侵”的行動方針時, 從建鄴來,進行采購機械零件的商務派們,終于搞清楚了統伐區所謂“維護人類生態利益”話語背后的意思。 建鄴的這些外事部門人員,這才明白,幾個月來,他們主觀認為的統伐區會在東海配合自己,完全是臆想。 那時的發言,其實是統伐區從西北方向內陸反推的宣傳。至于東邊的建鄴直面的東海危機,統伐區壓根就沒想過出大力 建鄴城的這幫,看著“末日前電影大片”長大的這幾代,實在是生活在文化荒漠。 第12章 實力倒轉 組織力很重要,這是上下的共識。但往往由于所在的上下位置不同,不同人解讀的優先度不同。 衛刁民對組織力的解讀不是自上對下俯視時的“聽話”,而是自下而上要求各部門各個人員的積極思考和行動對接。 故,衛鏗的“組織力”更傾向于用在計劃準備階段。而不只是壓軸在計劃進行時每個人非凡的服從性上。 秉持著上述精神, 潘多拉歷151年時,統伐區的軍事體系,一直是朝著消除一些不確定性的方向做準備。 制度改革上已經深入到:團級指揮中心,要為“任何一場十人以下級的傷亡”擔責承受處分的程度。死人可是了不得的大事!這也是完成戰斗任務中,必須要控制的指標。 至于如何降低傷亡到個位數,乃至零。 1:最內層保護,所有的人都被鋼包?。翰筷牫蓡T不是待在裝甲車中,就是要穿著殖裝裝甲。就連維修戰車履帶,換發動機,都得穿著裝甲。 2:在中距建立篩網,減少與敵人作戰力量突然遭遇的情況。具體cao作:部署大量警戒戰貓(五公斤以下)在作戰隊伍的三公里范圍,同時每個排級力量,都要有專門的機械獸班組,保持十五只以上的突刺戰貓(二十公斤級)進行搜查。 3:在長遠距離上掌握察打主動權。為此要確保戰場信息通暢,再據此通過機械化的運動優勢避開敵人主動進攻,同時建立強大的火力投送力量。 152年一月,統伐軍舉行演習作戰,在北線區域建立的五百多個戰地飛場上,一架架載重五百公斤的轟炸機正在機場上排列,這種排列起飛對地勤要求非常高。 而且這次演習還處在一場大戰役中,飛機的起飛,時刻要服從分鐘尺度上的戰役調度指揮。 為此所有機場塔臺的碳基通訊站都有三套備份。 同時安2的構型也不適合空中作戰,統伐區現在新裝備的是參考雅克6設計的戰機。這是一種懸臂式低單翼全木結構輕型轟炸機。 大搞轟炸機,而不是囤彈道導彈,是出于成本和現實考慮。 那樣幾十輛原木車子對敵人齊射的場面,衛老爺確實也想要。 可就算現在相關生物導引的彈頭科技已經發展起來,一百公里外的大型飛彈部署的難點還是卡在了載具體系上。 絕命位面大型運載車輛的傳動結構,讓衛老爺看了資料后,直接塞到二十年長期發展計劃中。那玩意要是以現在的技術造,傾工廠之力,可能都做不來上千個部件中的一個。 所以趁著當下洛奇亞能掌握制空權,用飛機載著云爆彈,不香嘛? 云爆彈衛老爺已經搞出來了,而且還是二代云爆彈,拋灑和起爆一個彈頭就能完成:第一爆,拋灑烷烴,第二次點火。 這玩意以絕命位面傳來技術資料為基礎,又由衛鏗在系統的輔助下,細化一下工藝,就搞出來了。云爆彈的技術含量是在設計上,比如兩次點火間隔時間,以及引線的穩定度。 這比發動機電火花那種要重復使用的東西的技術難度要低多了。 …… 在機場上,進行第一波試驗的是有衛鏗領隊的隊伍。 轟炸機攜帶的是一枚四百公斤重的滑翔翼炸彈,戰斗部二百公斤,內部裝藥是烷烴燃料,控制滑翔翼展開的是生物肌rou結構。這是本土科技成功應用的典范,大大的降低了制導巡航的成本。 現在這架飛機,航行了兩百公里后,在戰區五十公里外投擲了這枚炸彈,而炸彈下落時迅速的展開了折疊翅,前后兩對翅膀構成了一個菱形。 地面上的衛鏗頭戴殖裝信息頭盔,準確的感應到了這枚炸彈的狀態。 仿佛自己就代入了這個彈頭一樣,用武俠的話‘人馬合一,人劍合一’這叫做‘人彈合一’——呃,艾特一下“神風”。 此時正在滑翔下落的飛彈中,其鋼殼內的生物力場,完成了信息對接,代替神經元鏈接了彈體各個部分。 衛鏗根據這個炸彈上鳥類組織的平衡感知系統,了解了其姿態,且根據其蜻蜓視覺系統,看到了大地。 衛鏗深呼了一口氣,進行了遙控, 這枚彈頭精準的落在了衛鏗偵查個體前方的十五公里處,閃爍間擴散出了白色沖擊波(這是水汽凝結出的云華),以及那赤紅的火云。 十分鐘后,前方的觀察員抵達現場,確定炸點中心距離標記中心誤差不過三米,而爆炸對磚瓦建筑毀滅力的殺傷范圍達到了一百米。而藏在三米地道內的實驗種,被直接震死。 接下來將繼續試驗,這種遠距離、即時的打擊對動態集群的殺傷效果。 …… 這種信息化模式是在效仿二十一世紀俄式低成本作戰體系。 第三次信息革命后,相對于美國出動的比“等重黃金還貴”轟炸機,投擲的流線外形的低阻彈頭(流線外殼的加工成本是很高的,是要上數控車床的。) 俄國人在用裝甲車和機槍占領高地,壓制周邊放空火力后,讓直升機吊著高阻炸彈懸吊在敵上方投擲?。ǜ咦枵◤検卿撏昂附庸に?,信息化戰爭前動輒地毯式轟炸,就能看出這類炸彈的低成本) 21世紀中東,美國人打了幾十枚低空隱蔽的戰斧巡航導彈。而另一邊俄國人用低精度的地形匹配,也打了幾十枚高空低成本巡航導彈,效果類似。至于價格那是網購無人機和業內專業航模的差價。 …… 信息化裝備,可以是一流芯片,一流電控,一流的平臺集合出來的屠龍裝,也可以是用二流的東西整出來的殺豬裝。 武備的合理性取決于對手的水平,如果對手是擁有大國防空體系,并且高紀律,強執行力的正規軍。那么就不要僥幸一定要苛求裝備性能,否則被對方按照標準方法,就可以攔截百分之七八十。己方一時半會癱瘓不了對方防御體系,又被反擊火力打癱掉機場,航母等中樞,可就不是彈藥成本的問題了。 但是如果對手是,半封建的組織,裝備萬國牌?;炯o律沒有,只能用狂熱替代。那么大國直接上民用設備,利用工業國的設備體系自給和正規軍的組織優勢上去碾。 至于北邊的渝城算哪類?通過一年的試探,衛鏗確定北方的空中力量并不嚴密。 如果是嚴密的話,那么應當會安排戰備值班,在關鍵空域上時刻保持力量。但是渝城的空中體系是“神經質”的,受到刺激后會在一個區域保持大量飛行物。但是時間一長,反應烈度就會下降。 這證明了渝城的防御,是中心意識應激反應,而不是上下都有獨立意識按照紀律執行無漏錯的計劃。 所以啊,這樣的話就好辦了。 蟲群意識是什么都管,就如同控制自己身體一樣。但也正因為像控制身體一樣,如果沒有嚴格的自律態度,那反復刺激直至疲勞后,就會讓人承不住的。 而這,衛老爺熟悉:遙想自己上學的時候,開學興致勃勃定計劃,開學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頭一天沒事晚上耍手機鐵定睡得晚,第二天賴床不起來??瓤?,那可真是,自由快意的青春啊。 因為“中人之姿”的自己體會過那樣的缺點,所以面對渝城輕車熟路。衛老爺針對性的開發了轟炸機,信息化交流殖裝座艙,以及地面導引武器。 …… 演習的流程在繼續。 各個機場都要起飛,并且每個小組都要投彈。(百分之九十是裝滿石灰的演習彈) 確保每個機組,都有切實的cao作經驗。 …… 在下午三點鐘,第八十二次空中打擊中,二十七朵蘑菇云交替在兵團前進過程中導引的區域轟爆。 上上下下也終于確定了團隊合作的能力。畢竟在沒演習之前,每個部門都是盲人摸象,對自己的工作部分嵌入整體合作后的情形沒有底。但是這一整套演習下來后,大家心定了。 …… 在這場北方演習完成一個星期后,統伐區已經準備讓對湘的戰斗進入倒計時。 建鄴的使者突然到來了,這讓統伐區的高層有些意外,這種不在議程上的外交事件讓部門突然地忙起來,這又增加了相關人員對建鄴的惡感。 在會議進行一上午后,在休會半個小時后,孫向陽騎著自行車跑了兩個街道來到工廠中,將正在教導學徒,如何用車床拉絲的衛鏗給喊過來。 孫向陽:“現在需要工業顧問?!?/br> 他丟過來一套談判工作裝,讓這個衛鏗快和自己走一趟。 政府大樓和紅磚瓦的廠房只隔著五公里,這是統伐區目前的特色。也就是主世界東方文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快速晉級到工業國,管理區和生產區幾乎沒有障礙的情況。 上下渠道相通,就是:新興氣象。 近古時代,在舊的等級文化影響下,隨著等級固化,管理者所在的辦公地點傾向于高階層“貴族區” 而生產區由于過于基層,需要樸素,結果就演變成了“只重視結果,不重視該區域人話語權”下層區。 關于,孫向陽為什么要跨越一個街區來找衛鏗。明明樓下,就有做飯,研究營養學的衛鏗。 那是船員派對衛鏗的打交道多了后,產生的深入了解。 衛鏗自稱的中人之姿,隨著崗位分化體現出來了。 處于做飯狀態下的衛鏗,對工業狀態下自己的經驗知識是不熟的! 每個衛鏗雖然共享一個知識框架,但是某些崗位上的專有名詞,以及一系列標準數據的轉換,都只有在崗位上常用才會熟悉。 心靈語言雖然能相互傳達,但統伐區現在的氛圍是嚴肅認真,為了確保顧問的能力,他還是要把熟悉這一塊的衛鏗給找過來。 …… 來到會場前,孫向陽給衛鏗整理一下衣冠,然后和衛鏗對了一下暗號后走進了會場。 而在進入會場后,衛鏗看到了長桌對面的一席人。 衛鏗心里默念道:“呵呵,還真的是好久不見?!?/br> …… 秋孟非凝視著跟在孫向陽后面走進來的衛鏗。而面對這樣的目光,衛鏗輕瞥了一眼,算是有所回應。 衛鏗:當年去建鄴,是在他的地盤,而今天是自己的地盤。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建鄴的談判代表是在五天前抵達統伐區控制區的。 而在抵達這里后,就不禁震撼于這里的工業水平。遠眺可見高達一百二十米的水泥基座鋼塔聳立在附近的山頭,山上的通訊線,順著鋼架拖到了山腳下的城市區。 而城市區下風口處一排排煙囪對外排放廢氣。上風口區域聳立著一棟棟間隔很開采光良好的樓房。 燃氣公交車輛在紅黃綠指示燈下,有序的穿行。 這樣的工業恢復,在建鄴代表的世界觀中復刻了“舊文明”時代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