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籠記 第59節
而第二臺重量五千噸的大型鐵軌鋪設載具。則是將鋼軌固定好。 這兩臺重型載具之間相隔二十公里,而負責道路施工狀況監測,對特殊地點加固施工的工作,也是在這二十公里內。 在浩瀚的高原上,雄壯的昆侖山背景中,壯觀雄偉的不是這些重型機械!而是人心。 這樣的施工段有五十多處,預備從關中直接進入高原的工期預計兩年內就能完成。 …… 洛水改組之后,和風后這樣的重工業集團合作的更加深入了。 敗家衛鏗帶來的春風,吹的風后集團日子越來越好。 由于高原地區鐵路修建物資補給困難,很多凍土區域水體自然輪換的速度太慢了,不適合架設(廉價用幾年后就拆)臨時公路來輔助建設,所以直接用上了飛艇。 衛鏗按照蘇俄基洛夫飛艇為基本參數,提出了務實的標準指標。載重指標要大,最起碼要五百噸,一千噸最好。速度和機動能力需求不大,可控、穩定、安全等特性要優先保證。 這個技術指標對當前的神州來說很丐版,但是風后集團卻用上了十足的精力。因為,西經聯訂購的實在是太多了,首批就是一百架。 而按照西經聯現在規劃中,按照部署在高原上的自動化飛艇物資傳輸塔的密度,風后集團的技術人員估算這最起碼是四千艘飛艇的需求。 衛鏗這邊呢,在產業布局方面也試著布局了三個飛艇制造工廠,裝上特斯拉蓄電設備和反重力系統,顯然是“不相信風后集團的供貨量”。 白經奇為了讓衛鏗相信風后的實力,一個個視頻通訊打過來噓寒問暖,反復保證:“自己親自督辦,一定會按時按量的,為衛老弟接上高原上的那條腿?!?/br> 在高原的氧吧中,吃著土豆炒rou絲,皮蛋拌豆腐的衛鏗,聽到白總裁這么為自己考慮,兩眼淚汪汪的賭咒發誓:“茍富貴勿相忘!” 然而,衛鏗這邊剛把結束白老弟的通訊,那邊便聯系上了洛水集團的飛艇研發部下達了如下指示:“飛艇技術很重要,人員,資金,設備,上報后優先討論解決?!?/br> 白經奇那邊賣得再便宜,衛鏗都要“犯傻”買一點自己貴的產品。 無辜老實的衛鏗:因為啊,萬一這兄弟有一天在自己兩肋插刀呢? …… 太平時節,往往是水往低處流,人朝著大城市走。 但是隨著怛羅斯之戰后,虛假的太平已經打破,衛鏗將關中洛水集團徹底格式化后,開始逆流。關中地區的大量資金和人力朝著高原和西域流動。 大城市消費主義開始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儲蓄主義! 關中地區的家庭呢,除了醫療,教育,衣食住行這些必要消費之外,都開始了大規模儲蓄。 儲蓄!代表著社會有增生的財富可以錨定儲蓄。 而現在,隨著衛鏗本人還有一大批原關中的秀才們都跑到了高原,還有西域進行了建設,基層的生產者也就開始相信,西域財富是增生的! 高儲蓄的過程中,大量的實際財富還是在加班加點的生產。輕重工業產品源源不斷的堆到高原區域,開始變成水庫,電站,特高壓電網。以及西域現在的節水生態農田。 有著“小民眾”感受的衛鏗清楚:“民眾節衣縮食暫時把錢借給國搞建設是可以的。但這是自己在存款,要有明確的賬目,和家里‘父母拿走壓歲錢,長大后給你結婚用’的情況不一樣?!?/br> “覺悟要高”,“思想境界有待提升”這些話,已經糊弄不了衛鏗,衛鏗也不準備糊弄這個世界的人。 自從來到高原上之后,隨著見證了越來越多的工程建設隊、物資保障隊推進著的這場恢弘的建設,衛鏗越來越確定的是:“自己絕不會讓任何人無私奉獻?!?/br> …… 這世界上,當一個個奇觀級別的人類偉業拔地而起時,總有人因此以為社會是多樣性的,存在可以無私奉獻某些人,而自己是多樣性社會允許的其他人。 這個認知上的毛病,幾乎伴隨著文明從蒙昧階段發展到今天。 秦統歷2201年,神州西部,廣大民眾正在為降服最惡劣的自然竭盡全力的時候。一些雜音,卻被東部的“國士”們津津樂道。 新怛羅斯之戰,那些敗軍之將們的審判在天竺進行著,本該是嚴格保密的軍事法庭審查中,卻引入了外界輿論的裁定。 趙落叱在法庭狂言道:“勝負未分,要與塞北強敵再戰?!?/br> 雖然他的論調被軍法官認為是失敗者的狂言,維持了10年的刑期裁決,將其投入軍事監獄。 但是外界輿論,卻對這個再戰言論相當感興趣。 于是乎,這些坐在東部享受著清茶,香米的閑客們,開始盤點整個高原、西域這兩年新增的電力,還有鋼鐵設施,糧食產量,并由此得出結論——若是神州再次發生這類沖突,結果會不一樣。 只是他們忽略了,他等所討論的鋼鐵,電力,交通道路,——其實是那里民眾建設的財富,掛鉤著西神州人的儲蓄。 當這些東部的中產者們,普遍有著股票,任何一場漲跌都能牽動自己喜怒哀樂。如果東部任何一場小小的波動,都會引發無數“民利被擾”的諫言,現在卻在輿論的導引下,探討的各種西塞再戰的結論,全都無視了西域的財富儲蓄。 “自己的財產重要,賭不得,其他人營造的財富是公共,自己是公眾,自己的圈子覺得那可以上,公器就得有魄力去干”如此問題的思維模式,卻被普遍忽略其中的問題! 第21章 命令與征服 秦統歷2202年,整個西經聯在西域捏合出了一個產業循環雛形。一個能讓數千萬人社會運轉的基礎正在誕生, 過去,廣闊的西部無法發展,是因為部分核心要素匱乏。然而大型基建是可以將其整合的。 高原環境脆弱,雖然其不缺水,但作為神州所有水源地的上游。洗礦,煉焦這樣可能會產生三廢的重工業決不能發展。不過當地能源儲備相當充沛。 同樣是永不熄滅的熱鍋爐,相對于核能來說,干熱巖更加安全,無污染。限制其開發的難點是前期地質勘測投入過高,以及耗水量大,同時還需要做大量的電力儲存基建。 衛鏗根據主世界對世界屋脊上的詳細地質資料進行指導(開掛),西經聯連續打下來的十八口干熱巖井都迸發出了充沛的能源,整個高原區域變成了能源出口方。 而在西域這里,除了太陽能,礦產充沛這些特色外,西經聯規劃的重點則是農業。 【藏水入疆這樣規模超大,不可控要素太多的俄式蠻干工程,衛鏗作為還在二十七世紀活過一次的人,是不可能對其迷信的。自然河流水體中都帶有可溶鹽分。西域的蒸發量還是大于降水量,數年粗放灌溉,只會讓土地曬干,造成胡楊樹都長不了的鹽堿地?!?/br> 主世界的資料中,西域農業的出路是水源綜合利用。 所有的作物在金屬塑料大棚中種植。該技術能用滴灌和精確控制種植技術,減少水分蒸發。 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大量蒸騰產生的水汽,直接通過空氣交換導入地下溫度較低的區域,通過地下水降溫在凝結箱內凝結,保障大棚內濕度恒定,而到了傍晚,沒有光合作用且溫度較低時,則是適當的通風。 這樣的農業投入看起來很大,但是隨著工業生產力提高,玻璃、鋼架、溫度計這些非高科技產品的成本會逐步降低到沒那么離譜的地步。 至少衛鏗見過很多富宅的園林花卉,就是這么培養的。衛老爺對花沒興趣,可要是說到種地,那就好比“餓死鬼見到糧食,囤積狂想存罐頭”。 至于洛水集團原來的關中地帶的產業!缺陷就是地盤太小,遠離海洋交通線,缺乏原材料,缺乏工業品銷售的市場。 洛水過去的運輸不得不通過鐵路,因此便只能依附于神州北方平原經濟區。而現在,隨著勒緊褲腰帶對高原和西域進行了三年的人力、資本持續投入,關中經濟區開始漸漸地擺脫原有依存態勢。 如今西經聯的管理體系中:農產品、輕工業的產品開始自給自足,尤其是棉紡織業成為了拳頭產品。 重工業產品雖然依賴于進口,但是洛水集團在重卡,高性能電池等項目有著核心技術,對進口的那部分重工業產品仍保持著自造的技術需求,沒有形成致命性依賴,且通過礦業精煉經濟還有電子產業,將逆差拉回來了。 最重要的是,西經聯剛剛經過怛羅斯之戰,沒打輸!北塞外短期內不可能再有戰事。 有了安全保障,現在可以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基礎經濟發展上。不像東部陷入慘烈的高科技競爭! 在蘇滬聯工的造船廠中,一艘最新銳的全電體系新銳戰列艦,價格動輒四百億。 整個神州東部水師總兵們不斷的要軍費,嚷嚷著要維持五十艘擁有激光反導能力的“玄冥”級戰列艦,取代已經落后一代的“武悼親王”級。 而神京方面,更是咬緊牙關,研發新銳的空軍,要對標歐陸盟軍的一流空軍,升級新一代的朱雀、鳳凰戰機,還有青龍浮空艦,這任何一個項目背后的資金,都夠西經聯在西域改造上千公頃的農田大棚(一公頃,四五百萬資金,一千公頃也就四五十個億) 主世界在工業時代后,第一,第二,大戰時,也遇到了這個問題。 凡爾賽和會,達到了戰勝目標后,英國人發現他們的生活水平不如德國人了。呵呵,英國人不想想,當時他們遍布各大洋的戰列艦集群有多么恐怖。 至于第二次呢,德、日的經濟情況曾在冷戰時一度好于美蘇,因為這兩個國家被限死了發展,不需要競爭核能、航天、航空和主力艦技術了,專注于自己擅長的機械、化工、半導體領域。 當然超級大國在尖端領域競爭是有必要的,解決了毛熊后,白頭鷹回頭就把跟班們的韭菜給割了。而在高精尖技術領域跟上腳步的兔子,白頭鷹在揮舞收割機的時候就顧忌多了。 不過認清自己實力也是很重要的,同時期最大的反面教材就是白象,作為一個地區強國,需要先鞏固本地區的安全。但是在第二個千禧年后,在其內部治理體系很多雷還沒解決的時候,經濟結構連最最基礎的根基都沒打好,就試圖在核能、航天、主力艦等各個大國領域投入競爭,拓展全球影響力。結果嘛,急于上馬,就是各種外部技術替代,搞得如火如荼,就和上個百年的洋務運動一樣,結果世界波動一下,全部停滯下來。 衛鏗現在就非常踏實了。中人之姿嘛,沒那么多狂想。 擔任神州高原區域的總兵后,一開始幾年坦克數量都沒有增加,全部輪式裝甲車。 空中力量,只更新了無人機,沒和其他戰區爭新銳戰機。 至于每年兵部會議上武備分配,衛鏗更是哪個二手便宜,自己要那個。反正自己在高原上沒人打自己,軍費壓低到了其他陸地總兵們的四分之一。至于和東部那些水師總兵們,衛鏗就更沒得比了。 …… 當然,衛鏗放下不切實際的追求,不是外面嘴巴中的不上進。有些能完成,該完成的,還是要老老實實做好的。 在8月時候,為了紀念怛羅斯之戰三周年,捧場做戲也罷,項莊舞劍也好,在高原上,衛鏗來了一撥演習。 在昆侖山的多組通道中,一輛輛列車在洞窟中調動。然后導彈車輛沿著道路體系機動到了各個公路路段。 隨著一聲令下,三發導彈,在三個發射陣位,不同時刻起飛,然后按照不同的彈道作了戰術機動,最后跨過了兩千公里,同一時刻抵達了漠北區域劃定的靶場。 演習很成功,最后遞交的總結報告中,有這么一句自吹自擂的話:“居高臨下,可以為周圍兵區提供戰術支援?!?/br> 衛鏗:“我在高原上并不是閑職?!?/br> 神京方面似乎是程序性的嘉獎。 但在衛鏗真正的計算中,狡兔三窟,第三窟完成了。 【狡兔三窟典故的第三窟就是將齊國的祭祖器分到孟嘗君的封地薛邑,而有了神器坐鎮自己的封地,齊國就不得不派兵來保護,不用擔心其他算計?!?/br> …… 至于這個位面接下來的時間線會發生什么?時空管理局給衛鏗規劃的新手任務是并沒有安排的。 8月15號,就在衛鏗結束了高原演習后,時空管理局該位面的解密資料剛剛發下來,而看到這個資料后,衛老爺皺起了眉頭。 那個改變這條時間線歷史的昇陽太子回來了。只是他回來后,整個時空融合過程中會出現異變。 在這條平穩的時空中,會出現一個復數時空倒影,這個世界各國的超時空技術將出現重大的應用變革。 就如同兩片鏡子對照能出現無數個鏡中鏡一樣。 時空裂隙技術中,將大型武備投射進去后,再注入足夠的能量、金屬礦物,可以很輕易的將倒影中的武器設備取出來。 當然想要在時空裂縫中投射的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這個最經濟的投射后索取,將是在二十倍左右。投射出來的產品,進行誤差矯正后,可以作為母版繼續投射! 而這將意味著什么呢?——上述那些昂貴大型軍事武裝,將能夠成倍的建造。唯一消耗的就只是礦物和能量。 衛鏗點開了柯飛甲給自己留下的資料。 原來這位老兄對河圖、洛書這兩個空間實驗室的研發目的,可不僅僅是為了超能。 衛鏗其實自己也大意了,當時柯飛甲在報告中是留下一大堆研究出的時空倒影等復雜的概念。而衛鏗因為這些物理概念跟主世界不一樣,只適用于這里,覺得學了沒用。完全忽略了。 而現在!一旦全球的物理學家們發現時空鏡面現象。 該技術很快就會實用化,投入到各個軍工廠中,cao作人員只要在時空裂縫生成金屬結構的過程中對照著母版,不斷矯正即可。 那些已經完善了設計的工業品的制造門檻將大幅度下降,只要能源體系和資源開采運輸體系穩定,即可支撐前沿的作戰力量。 基地車體系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