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將近這一年下來,張幼雙她已經在九皋書院的學生們面前樹立了作為先生的權威。 雖然私下里表現得挺沒心沒肺的,但認真起來,也沒學生再敢像以前那樣看輕她。 這回,她一踏入明道齋內,齋里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少有人發覺,不知不覺間,張幼雙講課的時候,這些素來高傲的小天才們,個個都沉淀了心思,認真專注地看了過去,無一人交頭接耳。 而這一次,更有所不同。 因為下面坐著的人非止明道齋的學生,還有敬義齋等其他齋的,甚至還有楊開元、孫士魯等老師過來旁聽。 環顧了一圈臺下的眾人,張幼雙拍拍手,露出個篤定的笑,“這回,我要說的內容,對你們很重要?!?/br> “我這回要講的是鄉試、會試中的出題傾向和頻率!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摸清楚了鄉、會試的出題傾向,這才能對癥下藥?!?/br> 鄉試、會試中《四書義》的出題共占三道,而眾所周知,四書是有四本的。 這就決定了每本書的出題傾向和頻率各不相同。 饒是已經習慣了張幼雙這獨具一格的教學方式,眾人還是不由一怔,幾乎疑心自己是聽錯了,旋即紛紛吃了一驚。 鄉、會試的出題傾向?!這難道也有跡可循嗎? 王希禮渾身一震,不可置信地抬眼看了過去。 這、這也有竅門? 孟敬仲也怔住了,喉口仿佛被什么東西堵住。 他當然知道這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幾天下來近乎沉寂的心再度劇烈地跳動了起來。 少年們幾乎沸騰了,再也壓抑不住激動的心情,爭相恐后地舉手問: “先生,當真知曉鄉、會試的出題頻率了嗎?”這是驚喜的。 “……先生沒有騙我們吧?”這是持懷疑態度的。 “先生是如何知曉的?!”這是迫不及待的。 另有人怒道:“別吵!快讓先生講!” 張幼雙深吸了一口氣,“大家平日里時文看得多,但或許少有人知曉,鄉、會試每年《孟子》、《論語》都是必出的,而剩下來的一道,則從《大學》、《中庸》之間作選擇?!?/br> 只這第一句話,對于臺下眾人來說不諦于一聲春雷在腦袋上炸響。 張幼雙平靜地收回了視線,“我翻閱了這些年來的程文墨卷,發現《大學》的出題頻率要少于《中庸》?!?/br> 畢竟大學只有五千多字,考官為了多考察學生的能力,自然會選擇字數更多,難度更大的,不過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所以,這就要求你們,一定要將復習的重點放在《孟子》、《論語》和《中庸》之上!” 時人其實多反感猜題、擬題的行徑,不過這一年多的接觸下來,明道齋的眾人早就被張幼雙這種授課方式所折服了。 察覺到張幼雙即將講的內容,或許又是那等石破天驚的驚世之語,祝保才等人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本子,飛快地記著筆記。 這一年下來,明道齋的學生們幾乎都是人手一本筆記。 之前張先生沒提還未覺得,張幼雙要求他們記筆記之后,他們才發覺這筆記竟然如此好用。 “到了鄉試、會試階段,你們就不要再做小題了,鄉試會試是國家的掄才大典,鮮少出那種割裂經文的。出的基本上都是大題。主要緊扣‘修己’和‘治人’這兩方面?!?/br> 多做大題…… 眾人運筆如飛,目光炯炯地等著張幼雙接下來的話。 伴隨著張幼雙繼續往下講,李鄲神情也漸趨復雜。 “……”深刻地察覺到了從前那個和張幼雙叫板的自己究竟有多天真。 張幼雙回身,在橫軸上刷刷落筆,輔助學生們記錄。 “你們要記住,《論語》中,雍也、公冶長、顏淵、子路、泰伯、衛靈公、子罕、子張篇的出題頻率都比較高?!?/br> …… 這都是她經過歸納整理之后,絕對準確的數據。 臺下,幾個胡子花白的老頭兒忍不住苦笑著嘆了口氣。 “唉……這個張幼雙啊,還真不知道拿她怎么辦!” 楊開元樂呵呵地伸手一指笑道:“還能怎么辦?俞先生和陶山長就不說了,你沒看到這些學生都喜歡她這個先生喜歡得不得了嗎?上回那道試的王提學可不是對她贊不絕口?” 這一年相處下來,對于張幼雙的教學方式,他們是無可奈何,只能干瞪眼。漸漸地,態度也都松動軟化了,甚至是服了。 因為這姑娘說得的確不無道理,他們甚至沒有辦法反駁。而這童子試三場下來,趙敏博、王提學對這位姑娘的推崇也是有目共睹。 那位王提學臨走之前,甚至還當著眾人的面,頷首夸張幼雙是英思健筆,女子中的進士,越縣屈指可數的俊才。 這句點評可謂是榮耀至極,只這一句點評,張幼雙在越縣周邊等地區士林,可謂是踏上了青云路,地位扶搖直上。 聽到楊開元這話,眾人忍不住相視哈哈一笑。 “《孟子》中,則梁惠王上、萬章下、盡心上、滕文公上和下,出題頻率較高?!?/br> “《中庸》集中在首章,以及‘修身’、‘九經’、論誠、論至誠之圣人與天地同體這幾章?!?/br> “《大學》則集中在了‘治國平天下’傳十章,‘止于至善’傳三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