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陶有常(陶汝衡),你是老糊涂了不成?!” 被圍攻的老者綸巾黑襦,面容清俊,須發皆白,正是陶汝衡。 幾乎被同僚這唾沫星子給淹沒其中,陶汝衡苦笑道:“這張娘子的能力我們也都是見過的。那張衍不就是她的兒子嗎?這孩子的才能也是諸位都認可的,她一個女人能教出這樣的兒子,難道還不足以證明什么?” 眾人聞言,頓時一噎。 旋即,其中一個文士拂袖道:“……那也不能證明什么,我看這孩子天資聰穎,無需多加雕飾,將來也能成事?!?/br> 陶汝衡呵呵一笑,倒也沒生氣,只勸道:“話可不能這么說,我看啊,才學上,這張娘子博涉經傳,沒什么問題。 “生活上亦能為學生指點迷津,教學生們為人之道。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不就是這意思嗎?” “可是……” “再說了,又并非沒有先例?!碧杖旰廪壑粑?,含笑道,“那衛夫人,那隔絳紗受業的宣文君……不都是女先生嗎?不說遠的,就說近的,這女先生咱們大梁又不是沒有!” 另有人嘆了口氣,捶著大腿駁斥道:“這宣文君講課的時候都八十了!王羲之隨衛夫人學書的時候也不過是個幼童!” 就在這時,一道挺拔纖瘦的人影踏入了春暉閣內。 陶汝衡忙站起身,笑著招呼道:“危甫你來得正好,你有什么想法?與我們大家說一說?!?/br> 俞峻腳步一頓,他面色如玉,眼簾半垂兒,脊背挺直,風骨凜冽,聞言倒是抬起了眼,眸色淡淡,近乎與琉璃雪色,仿佛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 略一思忖,道:“何謂學,學,覺也,效也,后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br> “學習這條路上,只有先后之分,沒有男女之別?!?/br> 此話一出,在場鴉雀無聲。 這是站在陶汝衡這邊兒的意思了,然而這話說得的確是不無道理,一時間眾人面面相覷,也不知如何是好。 俞峻又無不平靜地道:“此事到底能不能成,需得征求那位張娘子的意見?!?/br> 對啊,事關張幼雙,不征求尊重她的意見這像什么話! 眾人正要開口間,忽然聽到樓下傳來一陣吵鬧聲。 俞峻走過去,掀起簾子,往下看去。 只看到學生們在春暉樓旁邊分席對坐,曲水流觴。但不知為何,人卻越圍越多,還有不少人聽到動靜趕了過去。 剛剛還吵得不可開交的夫子們,忍不住也走到近前,往下看去。 在這人群中,卻又一道身影尤為突兀顯眼。 …… 荷葉逐波而下,好巧不巧正好在張幼雙面前停了下來。 眾人的目光“刷刷——”再度落在了她身上。 看到自己面前這荷葉,張幼雙簡直五味雜陳,她人品有這么差嗎? 雖然默默吐槽,還是落落大方地站起身,莞爾道:“請賜教?!?/br> 第48章 孟敬仲再度躬身行了一禮,舉手投足間頗為恭敬慎重: “存欽恤之心,何解?求娘子賜教?!?/br> 存欽恤之心……這句話出自《尚書·舜典》,意思是“理獄量刑要慎重不濫,心存矜恤”。 張幼雙略一思索,就給出了回答。 “……” “朱子曰,多有人解恤字作寬恤意,某之意不然。若作寬恤,如被殺者不令償命,死者何辜?大率是說,刑之民之司命,不可不謹,如斷者不可續,乃矜恤之恤耳?!?/br> 從這段話其實也能夠佐證儒家“以直報怨”的行事風格。 朱熹巨巨說得好“如被殺者不令償命,死者何辜”,所謂的恤是指慎重,不濫用刑罰,而非寬恤人犯。 “又曰:今之法家多惑于報應禍福之說,故多出人罪以求福報,夫使無罪者不得直而有罪者反得釋,乃所以為惡耳,何福報之有?!?/br> 這話的意思也十分簡單明了了。 ……就應該讓現代那些廢死派好好聽聽。 頓了頓,張幼雙繼續道:“漢孝文帝禁網疏闊,選釋之為廷尉,罪疑者寄予民,是以刑罰太省,至于斷獄四百,有刑措之風焉?!?/br> 這句話的意思是:漢孝文帝選用張釋之為廷尉,(證據不足的)疑犯被釋放,因此(全國的)刑罰(事件)大減,使得斷案才四百宗,大有善用法規之風尚。 “罪疑者寄予民”這個概念很有那么點“疑罪從無”的意思。 于是張幼雙就略提了提。 “善!”一眾少年們聞言,眼睛一亮,又忍不住擊掌贊嘆。 博古通今,引經據典,大善! 至于“疑罪從無”這個新奇的概念,先是令眾人面面相覷,緊跟著又大為激賞。 王希禮忍不住看了張幼雙一眼又一眼。 眉毛一動,又忍不住看了眼張衍,張衍面容沉靜,琉璃似的眼眸專心致志地盯著自家娘親,嘴角不知不覺牽起了個柔和的弧度。 孟敬仲心中嘆了口氣,已然是嘆服了。 收斂了神色,又恭恭敬敬行了一禮。 “娘子大才,不知娘子可愿指點我等如何去讀《禮記》?” 這一次與其說是在發問,倒不如說是在請教。 那雙黝黑的眼睛眨了眨,反問道:“那就要先分清楚是以治學為目的,還是以修養身心為目的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