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一回到家,張幼雙迫不及待地就攤開了《四書析疑》,一字一句地掃了過去,眼睛亮晶晶的。 她有一種預感,她這回撿到寶了! 剛剛在藏書樓的時候沒時間細看,如今細看這手字有點兒像俞巨巨寫的啊…… 再往后一看,張幼雙的眉頭就忍不住皺了起來。 這本《四書析疑》簡直是錯誤連篇,誤人子弟。 可能那位不知名的巨巨也是這么想的,在書頁空白中俱都用朱批作了糾正和批注。 行筆雄健奇詭,古拙有力,參以靈妙俊秀,更顯崢嶸變化。朱批所用的言語平實工煉,毫無浮躁氣,幾乎詳盡地列出了前人注解,佐以個人觀點略作補充。 能將各種推理方式進行熟練而靈活的運用,考據翔實。 就比如眼前這一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薄皩W則不固”的“固”歷來有歧義。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試譯為:“一個君子,不厚重,便不能威嚴。能向學,可不固陋?!?/br> 《十三經注疏》邢昺收錄有二:其一是孔安國注:固,蔽也。當學先王之道,以至博聞強識,則不固蔽也。 其二為“堅固”義,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道理也。這也是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所取的觀點。 “固蔽”和“堅固”這二義均為常訓,總而言之,對于“學則不固”的解釋,無外乎這兩種。 這位不知名的巨巨明顯是“固陋”派的。還順手引《左傳·定公十年》《孟子·告子下》《禮記·哀公問》的原句佐證。 這是直接反對朱熹巨巨的解釋?。?! 與錢穆先生一樣,這位巨巨認為這“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非止錢穆先生,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議注》中明顯也是贊成“固陋”這個觀點的,將“不重則不威”和“學則不固”視為并列關系,認為這幾句話分指五件事。 若是將“固”解釋成了堅固,就變成了“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成了遞進的因果關系。 此處又引《論語》中各種例子來證明,“則”多用于并列關系而非遞進關系。 除了對“學則不固”的疑義進行了辨析之外,又對其后“無友不如己者”的疑義同樣進行了辨析。 這樣一句一句看下去,看得張幼雙幾乎入了迷,渾身熱血沸騰,忍不住埋頭各種記筆記,差點兒就犯了她爹張廷芳的老毛病,倒上一杯酒,佐酒夜讀。 看到正嗨皮之處,再往后一翻,后半本卻是一片空白。 張幼雙愣了一下,這才回過神來。 難道那位不知名的巨巨只批注了前半本就到了還書時限嗎? 戀戀不舍地合上了眼前這本《四書析疑》,張幼雙長長地吁出一口氣,還有點兒意猶未盡。 都是這位不知名巨巨的鍋,她現在完全睡不著了。 張幼雙熱血沸騰,心情激昂。 忍不住站起身,將椅子一推,打開窗,仰頭望向了這天上的一輪朗月。 斜月靜嬋娟,燈暗玉蟲偏。 晚風細細,花香如熏。 張幼雙鬼使神差地伸出手,五指合攏,攏入了一剪的月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指的或許就是現在的心境吧。 心念一動,張幼雙果斷又拉開椅子,坐回到桌前,拿起桌上空白的宣紙,用尺子裁成一張又一張的小紙片。 順著這空白的后半本,學著這位巨巨的排版,提筆寫下了這古往今來各種注疏,再佐以自己的想法和點評,一頁一頁夾到了書里。 有這位巨巨珠玉在前,她沒有這勇氣直接在書上亂寫亂畫。 就這樣忙活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張幼雙突然有點兒尷尬,臉上發燙,總有種關公門前耍大刀的感覺??! 熱血上頭果然是不可取的。 張幼雙默默捂臉,內心流淚。 又實在舍不得自己的勞動成果,想了想,干脆又裁了一張空白的小紙條。 蘸取墨水,提筆。 對著面前這張空白的小紙條,掙扎糾結了好一會兒,飛快地寫下了一句話,這才合上了書。 天光熹微之時,她又回到了知味樓,將這本《四書析疑》給塞回了書柜里。 做完這一切,張幼雙都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不管了。那位巨巨說不定也看不到。再說了她好歹也是出過好幾本教輔的女人了! 踩著金色的日光,張幼雙神清氣爽,嘴角忍不住越翹越高,蹦跶著回家去了。 一步一步踩著金色的斜陽,吳朋義推開了面前顫巍巍的柴門。 吱呀一聲,門從外面兒打開,露出了里面寥落的景象。 布衣瓦罐,蛛網盤結。 踏著沉重的步伐,吳朋義拂去了桌上的蛛網,嘴角抽搐得略微厲害。 他現在有點兒后悔打腫臉充胖子跑去贊助張幼雙了??! 當初他和他爹大吵了一架,跑出來的時候,就帶了點兒筆墨紙硯,今天大半都贊助了張幼雙。 他有這閑心他還不如賣了呢! 他本來以為他爹不過就說說氣話,總不能眼看著他餓死是不是,哪里想到他爹竟然這么兇殘狠心!竟然真的一文錢一粒米一瓢水都不樂意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