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古人貨殖
中國古人對經濟事務并不鄙夷,亦非無知。 公元前“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司馬遷語),其繁榮程度大概不在希臘和羅馬之下。白圭、計然、朱公一類大實業家名聲遠播,連孔子門徒子貢也是生意高手,商隊有“結駟連騎”之盛,足與各國王侯“分庭抗禮”,其事跡載于《史記》。 墨子對于生產,管子對于流通,都留下豐富知識,可算中國最早的經濟學,即“貨殖”之學。只是這種經濟學不那么唯物質主義和唯技術主義,更不像現代某些經濟學家夸耀的那樣“不講道德”。所謂倡“本”富、容“末”富、斥“jian”富,就是古人的經濟道德綱領。又有“齊民”一說:“齊”者,均也,同也,共同富裕也,是為經濟道德之目標。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一部農業技術書冠以“齊民”,便是承前人貨殖之道,堅持以民為本的實業方向,在技術開發和經濟活動中不失價值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