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節
日德蘭大海戰后,威廉二世和德國總參謀部都清楚的意識到,單依靠海上主力艦隊,無法與強大的英國海軍抗衡,若想在海上牽制英國,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潛艇。當陸地上的戰斗開始對德國不利,空中的戰斗也無法取得更多優勢,通過大量擊沉協約國商船,掐斷英國的海上貿易,是德國唯一能讓敵人坐到談判桌前的方法。 威廉二世和德國總參謀部最終做出了決定,無論中立國抗議與否,即便同美國斷絕外交關系,也要將無限制潛艇戰繼續下去。這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戰爭的勝利與否,而是為了德國的“生存”。 “如果美國參戰的話,德國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擺在了德國人的面前,但德國總參謀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想要踏上歐洲戰場,至少也在一年以后。何況,德國目前有一百五十八艘高性能潛艇,每天都能保證有四十艘潛艇在海面下進行“狩獵”,美國的運兵船和運輸船,有極大可能被德國潛艇發現并擊沉,美國人會冒這個險嗎? 在此時的英國人看來,美洲大陸曾是大不列顛的殖民地,美國的經濟再發達,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在法國人眼中,美國人在獨立戰爭中受到了法國很大的幫助,獨立后又得到法國的支持,才能在“歐洲世界”立足,他們應該“報恩”。而在德國人眼中,美利堅則是一個視利益高于一切的國家。 “利益高于一切的美國人不會孤注一擲?!?/br> 這就是德國總參謀部得出的結論,威廉二世也欣然接受。 “與其寄希望于美國人,不如想辦法和華夏建立更親密的關系?!钡聡v華全權公使辛慈在發回國內的電報中寫到:“即便無法同華夏人結盟,也不能讓他們倒向協約國。華夏人對俄國的進攻,甚至是對日本的進攻,都能拖延敵人的腳步?!?/br> 不只德國,英法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華夏的一舉一動。比起遠隔大洋的美國,華夏距離歐洲的位置“更近”。 “一旦華夏參戰,這個重新煥發活力的古老國家,很可能成為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br> 美國只有十萬出頭的常備軍,他們甚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別說是cao縱坦克和駕駛飛機,連滲透戰,彈幕徐進一類的戰術聽都沒聽說過。 他們只知道塹壕,只知道步槍,只知道方陣隊形,他們的頭上還戴著牛仔帽,他們對戰爭的樂觀情緒,就像美國政府那張奇怪的征兵廣告一樣,讓歐洲人無法理解。 不過,他們的工業制造能力和大量的生力軍,完全可以“彌補”這一切的不足。 戰術不熟悉,可以訓練。 裝備落后,也不是問題。 英法等國需要的是美國的物資,美國制造的武器,和大量能充當“炮灰”的美國大兵。 別以為同為“白色人種”,彼此之間就會缺少算計,如果不是潘興將軍一力堅持美國軍隊要獨立作戰,恐怕這些被“正義”和“英雄主義”沖昏頭的美國牛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成為歐洲人的炮灰。 就算如此,戰爭一開始,只經過短暫訓練,從沒見識過歐洲血腥戰場的美國牛仔,還是被慘烈的戰斗和可怕的傷亡數字嚇到了。 比起眼前震耳欲聾的炮聲和隨時可能面臨的死亡,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簡直就像是在過家家。 華夏軍隊則不一樣,在歐洲人激烈廝殺時,華夏軍隊也在不停的出擊,打日本人,揍俄國人,還和東南亞的英法殖民地軍隊動過手。雖然殖民地軍隊多以菠蘿頭阿三為主力,可從指揮這些菠蘿頭進攻的英國軍官口中,還是能夠獲悉華夏軍隊的戰斗力有多么的強悍。 即便打個折扣,也要高上美國牛仔一截,更不用說被武裝起來的非洲人。 可惜,華夏政府對于歐戰的態度很明確,保持中立。就算近期這種態度出現了些許“動搖”,也依舊無法判斷華夏會倒向哪方。 于此同時,潛伏在海底的德國潛艇,再次開始了狩獵。 僅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德國潛艇出沒的海域,幾乎成了一片死亡之地,中立國開往協約國的商船數目一下銳減,只有美國等為數不多的國家還在堅持。 為了對抗德國潛艇,英國人用盡了辦法,q型船,水下聽音器,防潛網,組織巡邏艦在主航道上來回巡邏……凡是能想到的辦法,英國人都一一實踐,收效卻依然不大。 德國潛艇指揮官很少再上q型船的當,哪怕船上的水兵表演再逼真,大呼小叫四處跑,就差跳海了,也沒有德國潛艇會傻傻的浮出水面,給船上的大口徑火炮當靶子。英國艦隊在主航道巡邏,而德國潛艇就潛伏在距離主航道幾公里的地方,恪守“規矩”的英國艦隊,發現他們的幾率微乎其微。 德國潛艇也不是“無敵”的,使用內燃機和電池驅動,讓潛艇里的味道很難聞,礙于潛艇內部結構,最多也只能攜帶八枚魚雷。 英國人應該慶幸,德國人的潛艇只能在水下十二個小時,否則,他們遭受的損失將是現在的幾倍,甚至于幾十倍。 無限制潛艇戰造成的后果很快在協約國內部顯露,各國的物資尤其是食物供應,變得更加緊張,連英國都開始了更加嚴格的食物配給制。前線士兵的伙食,也下降到了一個“糟糕透頂”的水平。大不列顛統治海洋之后,英國人從來沒有為食物發愁,可是現在,就算是中產階級也只能拿著飯盒乖乖排隊。 運氣不好的,排上一整天,也未必能得到夠全家人吃的面包。 黑市變得更加興旺,大量從美國和華夏走私來的貨物,尤其是罐頭和面粉,在黑市的價格高得離譜。 饒是如此,為了填飽肚子,英國人也不會吝惜口袋里的鈔票。當英鎊不再管用,黃金,首飾,懷表,瓷器,銀制的餐具,開始大量流入黑市,其中有“收藏價值”的,將通過中間商的手,送往瑞士,再運回華夏。 將元首畫作賣給商行的奧地利騙子,再沒出現過,許二姐發誓,若是再被她看到這個人,她會讓他后悔來到這個世界上! 英國人不再懼怕德國的齊柏林飛艇,高爆子彈和燃燒彈被戰斗機使用后,速度緩慢,體型龐大的飛艇,簡直成了戰斗機最好的靶子。飛到倫敦上空的齊柏林,往往都被打成一團團巨大的火球。 好在德國人還有哥塔式雙翼轟炸機,只不過轟炸機體型再大,攜帶的彈藥數量也無法和飛艇相比,在1917年,德國對英國本土的轟炸,再無法輕易撼動大不列顛的神經。 唯一能讓約翰牛緊張的,就是戰場上的死傷和嚴重緊缺的物資。 所有英國人都在期盼商船的到來,中途出現的一些小插曲,卻時常使人哭笑不得。 例如,一艘美國商船滿載而來,卸貨后發現,船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貨物都是女士高跟鞋和各種化妝品,翻遍了貨倉,也找不到一袋面粉和一盒罐頭。 再例如,一艘華夏商船到港,滿懷希望的將船上貨物卸下,卻發現其中大部分都是價格昂貴的絲綢。往昔,英國人曾狂熱的追求東方絲綢,現在,毛氈毯子都比這個實用!只有對戰場毫不關心的貴婦人,才會在見到這些時欣喜若狂,而她們的丈夫,恐怕只想哭。 期間也有日本商船,他們運來的東西更加讓人無語??梢韵胂髥??一船瓷器! 這樣的烏龍事一件接一件,但無論運到港口的貨物是什么,都會被全部買下,若是這次不買,天知道下次商船會什么時候來。 東西不實用沒關系,可以到黑市去交換,總是能找到用途。 法國的情況更糟糕,德國也好不到哪里去,意大利也是如此。 本著打醬油順便占便宜的念頭加入協約國,卻被推到戰場南線,獨自面對奧匈帝國和德國的進攻。意大利人非但沒有得到預期的好處,反而因戰爭引起了國內經濟衰退,工人大量失業,社會情況愈發不穩。意大利國王很后悔,他當初到底是因為什么才和英法“攪合”在一起? 威廉二世已經被惹惱了,若想不被報復,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下定決心之后,意大利軍隊“超?!卑l揮,在進行了九次的伊松佐河戰役中,對上奧匈帝國軍隊,總算取得了一定戰果,盡管他們每次的傷亡人數都比奧匈軍隊要多不少,而在德國軍隊增援時,這個數字還會成倍擴大…… 此刻,意大利正計劃發起第十次伊松佐河進攻,無論如何,只有協約國取得勝利,意大利才能得到期望的戰爭紅利。不過,意大利人還是失算了,就算同盟國被打敗了,意大利也沒撈到任何好處,之前承諾的條件,英國人和法國人完全沒有兌現的打算。 習慣于戳盟友一刀的意大利面條,終于被盟友給擺了一道。 當然,現在的意大利并不知道會受到何種“待遇”,難得鼓起勇氣,激發出斗志的面條軍們,正在為接下來的戰斗做重要準備。 從尼德商行購買的頭盔,大量藥品,還有新式沖鋒槍,都將在接下來的戰斗中發揮“巨大”作用。 至少,意大利人是這樣認為的。 二月底,兩艘載有華夏古董的商船再次從歐洲起航,這已經是第四批裝船的“貨物”了,此時,第三批“貨物”還在海面航行。 隨著歐戰的再一次升級,也可稱之為歐洲各國“最后的瘋狂”,尼德商行的出貨量和交易額都達到了“令人恐怖”的數字。 李謹言旗下的各家工廠全部開足馬力,機器日以繼夜的隆隆作響,運送原料和貨物的車隊排成長龍,關北城外的工業區,從未像現在這么繁忙。即便是在戰爭激烈的1916年,出廠的貨物也不到如今的三分之二。 不只是北六省,南六省,西北,西南,中原,幾乎整個華夏的工廠,在一夕之間都變得異常忙碌。農民種出的糧食,牧民飼養的牛羊,甚至是早些年幾乎被市場淘汰的土布,都被大量收購。 同時,華夏聯合政府再度頒布筑路計劃,這一次的工程規模和資金投入是以往的幾倍,樓大總統和交通部長也終于體會了一把有錢不怕花的豪爽。 工程師們聚在了一起,包括華夏人,比利時人,俄國人以及少數美國人。 華夏要修的路很多,不用擔心分不到“活”干。 這其中,比利時人是最不需要擔心的,按照華夏人的話來說,真金不怕火煉,有之前主持修筑的鐵路在,他們都是經過了考驗的。自從為躲避戰火來到華夏,連簡單的打招呼都不會,到如今能說一口還算流利的華夏語,又用賺到的薪水把家人全部接到華夏來定居,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在這里的生活,讓他們遠離了戰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了在華夏定居的打算,即便歐洲戰爭結束,也不打算回去了。 俄國人的想法一樣,現在的俄國比被德國占領的比利時還要混亂,與其回到國內,不如留在華夏。他們不只把家人接到北六省,還給昔日許多同僚寫信,發電報,勸說他們一同到華夏來工作。 沙皇時代的俄國,盡管落后于西方國家,但在各領域涌現的人才卻并不少。 化學,物理,軍工。 若是沒有龐大的人才基礎,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發展,不會在短時間內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即便包含有與德國合作的因素在內,無可否認,俄國除了黃金和礦產資源,也是座人才的寶庫。 李謹言想的明白,與其等到一年后和美國開始人才爭奪,不如提早對俄國下手。 二月革命還好,十月革命后,大量的俄國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地主階級,貴族,背景不夠貧苦大眾的軍官都要去見上帝。貴族和地主就算了,那些有真材實料的軍官,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都是筆值得挖掘的財富。布瓊尼,華西列夫斯基,朱可夫,鐵木辛格……這些后世有名蘇聯元帥和將軍,都曾在沙皇軍隊中服役。 說不定還能借此和高爾察克的白軍搭上線,加上冬宮中的伊蓮娜,潛入俄國的情報人員,樓少帥手下的軍隊,尼古拉二世的黃金,早晚是華夏的囊中之物。 有了錢,有了更多的人才,才會有更多的底氣。 李謹言不會以為這場戰爭結束,世界就太平了。一戰的進程足以表明,歷史仍在遵循著固有的軌跡,李謹言拼命扇翅膀,能改變的也只有自己腳下的土地。若沒有樓家,李謹言能把廠子辦起來,別被三天兩頭的打秋風就算萬幸。 一朝穿越,天老大地老二,自己中間站的想法,傻缺才會有。 李謹言是傻缺嗎?顯然不是。 三月初,幾位老先生重新到大帥府中安營扎寨,還帶來不少小輩和徒子徒孫。隨著一艘又一艘“運寶”船抵達,需要的人手也越來越多。 李謹言將建造圖書館的工程交給了孟氏兄弟,同時將在京城建造博物館的計劃告知了樓大總統。 樓大總統的回電也很快,答應得也很痛快。 拿著電報,李謹言蹬蹬蹬跑上二樓,在書房里找到正伏案工作的樓少帥,“少帥,大總統答應了?!?/br> “什么?” “博物館的事?!崩钪斞詭撞阶叩阶琅?,“我三月要去大連,少帥,你看派誰和孟濤一起進京比較好?” 關北圖書館由孟波設計建造,京城博物館則交給了孟濤和四處的那位機關大拿。將這些寶貝從國外運回來費了李謹言多少心血,若是損失一件,李三少都想抱頭撞墻。 比起大院深宅,博物院一旦建成,更容易被盯上。在后世,博物館失竊案也不少見。 啞叔就提醒過李謹言,江湖上可有不少“能人”。李謹言拍拍腦袋,赫赫有名的“燕子李三”,不就出現在民國時期?雖然歷史已經改變,但誰也無法能保證不會再出個王三趙三。 防賊的同時,也要提放建館中途有人插手。 “請孟老上京?!?/br> “孟老?” “外祖父也會親自去京城一趟,不需要擔心?!睒巧賻浻帜眠^一份文件,埋頭看了起來。 李謹言想想,好像也只能這么辦了??偛荒茏寴巧賻浥绍婈犨M京武裝建館吧? 三月四日,許二姐接到了啞叔發來的電報,同日,俄國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游行和示威活動,被派去鎮壓的士兵當場嘩變,加入了游行人群,大喊著“不要戰爭,要面包”的口號。 三月七日,局勢進一步惡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徹底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 三月八日,沙皇從前線調回的士兵拒絕對群眾開槍,宮廷大臣也不再支持他,尼古拉二世徹底孤立無援,只剩下唯一的選擇,退位。 為了維持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尼古拉二世想把皇位傳給弟弟米哈伊爾,卻遭到了拒絕,無論是誰,在此時登上皇位都不會受到民眾“歡迎”。 此時的俄國,就像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不再需要皇帝和國王。 伊蓮娜提起裙擺,在長長的宮廷走廊中奔跑,房間中,皇后亞歷山德拉以及沙皇夫婦的五個子女都在焦急的等待著消息。 “尊敬的皇后陛下,皇帝陛下宣布退位?!?/br> 話音剛落,皇后亞歷山德拉便暈了過去。 沙皇退位后,俄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領導的政府,出現了兩個政府并存的局面。 而在俄國國內風起云涌的同時,大西洋的海面上,一艘掛有華夏旗幟的商船,突然被一枚魚雷擊中,船上的一百二十八名船員,只有五人幸存。 這艘商船正巧沉沒在德國潛艇時常出沒的海域,雖然德國政府當即出面否認,但英法各國的報紙已經開始大肆宣傳,稱在美國商船發生的慘劇再度重演。 華夏國內的多家報紙也對此進行了報道,其中上海公共租界中的幾份英文報紙最為活躍。民眾開始上街游行,德國公使辛慈幾次照會華夏政府,都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 經國會討論,華夏政府終于正式對外宣告,斷絕同德國的外交關系。 這一天,是民國八年,公歷1917年3月14日。 正舉杯慶祝的英法等國并不知道,那艘被擊沉的商船上,死去的雖然都是黃種人,卻并不是華夏人。所以說,究竟是誰設計了誰,還真無法輕易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