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蘇建的首功
拋下兩小在兵學里臆想不提,再說塞外。 那些想要截斷大將軍衛青近十萬大軍于塞外的匈奴騎兵,強行想要攻破蘇建高高修建好的磐堡。 以往在野外,傷亡比要大大少于漢軍的匈奴人卻在這三個他們眼中小小的磐堡面前吃了大虧。 所謂磐堡,其建筑材料不過就是磚頭、稻草和糯米,金知蟬考慮到種種原因,并沒有向其他穿越者那樣,將水泥制造出來。 在穿越前,金知蟬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而已,學得就不是化工,也不是與之相關的專業。只不過,新時代培養出來的新青年,只要上過高中,稍微有點化學知識,相當于玻璃,水泥更容易制造。 只是,金知蟬比其他穿越者想得更多。 制造普通水泥的材料簡單,制造方法也同樣簡單。一旦制造成功,就會給修建道路、房屋和城池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墒?,與此同時,這個因為,這個兩個簡單,一旦配方和制備方法泄露出去的話,對于整個世界說造成的影響也會非常大。 而這個世界上的人還都沒有太多的保密意識,尤其是學儒學的這些人,什么博愛、仁恕之類的思想習慣不加分別的用在異族人身上。 想想看,如果匈奴人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在邊境也用水泥制造城池,這樣就可以時時威脅大漢的邊郡。 在沒有火藥的時代,只能靠蟻附的方式來攻城,十則圍之,需要消耗大量的有生力量,才能夠拿下一座城池。 金知蟬雖然不能在建筑材料上有所發明,但是,她可以在建筑物的本身上做文章。在衛青此次出戰之前,她向劉徹進獻了后世棱堡建造結構圖。 棱堡,是古代堡壘的一種。其實質就是在修建城池墻體的時候,將其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這種改進的結果,就迫使敵人無論在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的時候,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棱堡面,而防守方就可以利用這種優勢,使用交叉火力的方式對地方進行多重打擊。 正是靠著棱堡,漢軍負責守城的士兵和民夫一起沒有用太大的勁,就輕輕松松地將匈奴人擊退了,這些騎兵逃跑的時候,在棱堡四周留下了幾千具尸體。 一面棱堡的城墻下,負責攻城的匈奴人發現,他們一下子似乎要面對至少三個方向射來的弩箭。 對,正是弩箭,按照金知蟬的建議,在三個棱堡里留下的弓箭并不是太多,一千人里面也只有五十名長弓手,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剩下守城士兵的全都是弩箭手。 守城的時候,民夫們負責為弩箭手上弦,而弩箭手只需要負責扣動扳機即可。這就大大簡化了攻擊的流程,也讓弩箭手們能夠大幅度增加他們攻擊的時間,大大節省了他的體力。 這個時候,防守方講究的就是射箭的速度,而不是準度。畢竟,這個時代進攻方在攻城的時候,都會采取密集攻擊的方式。 整個棱堡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它就像一個渾身是刺的烏龜,讓匈奴人找不到任何可以下手的地方。 而弓箭手就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在棱堡里射箭的時候,要么用拋射的方法,攻擊城下的匈奴人,要么露頭瞄準攻擊。 一個正常男人,一天能夠射出的弓箭都是有限制的,而且,速度不能太快,不然的話,很用意拉傷手。 而第二種反擊的方法又實在是太危險了。 在匈奴騎兵當中,可是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兵種——射雕手,這些人的人數并不多,可是,這樣的弓箭手就是這個時空的狙擊手。能將在天空中翱翔的老鷹射下來的弓箭手,又怎么回事普通人呢? 因此,蘇建留下這些士兵守城的時候,他會一再告誡這些弓箭手,千萬不能露頭。 結果,三個棱堡戰斗結束的時候,負責守城的將領一統計,這其中僅僅只有兩個倒霉鬼因為不小心把頭露出來的太多了一些,被匈奴人當中的射雕手終于抓住了機會,一箭射穿了腦袋,戰死了。除此之外,就連一個受傷的都沒有。 如此恐怖的戰果,讓負責守城的將領和士兵們都震驚了。 一個棱堡戰況是這個樣子,其他兩個棱堡周邊的情況,也同樣如此。 單是一個棱堡對匈奴人造成的殺傷也許不多,可從這三個棱堡城外留下來的匈奴人尸體加起來,足足有小一萬人了。 要知道,據戰后總體統計可知,大將軍衛青此次出兵十余萬,除了二月在邊境外剿滅的那個二千人的小型部落之外,四月份出兵是一無所獲。 當漢軍主動集結在一起的時候,懾于衛青的大名,新上任的單于一只鞋居然慫了,他居然只是駐兵觀望,衛青沒有讓大軍繼續向塞外深入,那么,一只鞋也就沒有派大軍去攻擊衛青的大軍。 因為,一只鞋知道,一旦他真得敢派兵進攻衛青大軍的話,那就會將這場戰爭直接演變成他和大漢軍隊的決戰。 若是這樣,這就對一只鞋的統治相當不利的。 得位不正的壞處子這個時候顯現了出來。 右賢王沒有大部分部眾,無法對他造成威脅,可是,誰又能知道,左賢王,左骨王對于自己等級一事心里面究竟是怎么想的。 在野戰中,一只鞋其實并不是太懼怕與漢軍剛正面,因為,野戰還是匈奴騎兵的實力更強一些??墒?,一旦一只鞋在此戰中損失過大的,那就會大大削弱了他自己的力量。 對于匈奴人而言,也幸好一只鞋這次選擇了謹慎的處理方式,沒有頭腦發熱直接派大軍與漢軍決戰。衛青出塞,就已經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在駐軍的地方,衛青已經按照程不識將軍布陣的方法,將自己的營盤修建的固若金湯,根本就不怕匈奴人前來進攻。 不過,衛青用來修建大營的東西有些不同,它就是這幾年,霍去病三人小組最終研究出來的一種三用形戰車——扁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