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光明正大的公器私用
木柱這些年,風雨雪無阻,每一天都要完成每一招一萬次,那是怎樣的一種堅持??! 木柱的三弟木梁,他在木家六個木匠當中,既不是技術最好的,也不是最機靈的,卻是最老實辦事的,也是最能吃苦。 人們都說,勤能補拙,這個成語在木柱和木梁身上有了完美的展現。 木柱實在武功上下苦工,而木梁卻是在木匠手藝上廢了很多力氣。 金知蟬正是看中了他老實肯干肯學這一點,才一直把府里的重要工程都交給他去監理。 先開始,這種跨專業的活,木梁自認為他是干不了的,金知蟬為此特意給他了找了個年紀大,脾氣有點臭的老工匠做師傅,讓這個老頭在一旁盯著,木梁若是做錯了什么,這個老工匠那是可以直接下手大木梁的。這一點,也得到了木梁他爹,木恕的首肯。 金知蟬看中的人又豈能是一般人,靠著實心眼和老師肯干肯學的優點,木梁很快就把這位老工匠給征服了,最后,這位老工匠居然還把他的孫女嫁給了木梁。 兵學在長安城中的校舍,工匠總是人數少,因為要燒制紅磚和研究新式建筑,開工也較晚??墒?,當紅磚燒制出來之后,就立刻顯示出這種建筑材料的巨大優勢了。 在大漢朝,工匠們要修建一般的建筑物,木材,泥磚等等,需要的工匠種類多,人手也需要很多。相反,金知蟬設計的這種磚砌的二層樓,結構簡單,花點錢從市集上雇傭一些當過修房子幫工的普通人,只要不是太笨的人,只需要不到半個時辰,就能把砌墻手藝交給他們。 若是在干上個兩三天的時間,這些人幾乎都可以成為熟手了。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雖然文化低,可是,他們無論學任何東西,大多非常經心。要知道,這要是學好了,練好了,將來也是一門手藝。 所謂技多不壓身,在古代,工匠們所收的學徒,前幾年當學徒的時候,那可是不給工錢的。像金知蟬這樣,既給錢,還教給他們一門手藝,這絕對是他們所見最有良心的雇主了。別說是長安城,就算是整個大漢王朝打著燈籠絕對不到。 因此,第一天,前來應募的人并不多,畢竟百姓們一聽說這里是給軍方辦事,大多數人都被嚇得不敢應募,因為,他們害怕,修建完這里的建筑,他們說不定會就此被征募進禁軍當中。 在大漢,不是所有男兒愿意參軍的。 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如飛不得已,有不少人寧愿這樣窮困的活著,也不愿意用自己的鮮血和人頭去博取功名利祿。 大地剛剛解凍,便開始動工,因為金知蟬名下的鐵匠鋪打造出地精鋼鐵鍬和鋤頭,等堅利地工具,使得工人們可以先一步大地基挖好。 應盡早的要求,因為兵學里要蓋二層樓,因此,兵學所挖的低級比平常建筑都要多挖了三尺深。 具體原因,金知蟬自然不會告訴他們,她自己其實也并不是很懂,她總覺得,地基玩的深,地上面的建筑才會更牢靠。 兵學的工程,同太學一樣,說起來是從三月開始,等到春耕的時候,兵學里所有的主體建筑就大致完工了。剩下的,就等著這些建筑經過夏天的暴曬,等到秋收之后,兵學就會立即開校授徒。 劉徹暗中讓人百般刁難,沒想到,金知蟬不但提前超額完成了所有工程,居然還沒有讓這些工匠耽誤農時。 要知道,將作監派來的人,除了匠師之外,其他都是長安城里的個體戶,工匠每年都要主動到其所轄地服役一個月,給官府白當一個月的工匠。 因此,絕大多數的工人,甚至是個別工匠,在這次分地的時候,都有向蓋侯府借錢,買了耕地。若是耽誤了這一年的收成,這一年,他們買下的土地不但會顆粒無收,還得照樣給蓋侯府還利息。 即便利息再少,可對這些貧苦的工匠們來說,也是一大筆很難賺到的支出。 只是,沒等這些普通的工匠們走人,金府的田老怪卻把這些人攔了下來。 這是金知蟬安排的,她如今已經嫁做卜家婦,不能總住在金府的莊園內。即便母親不說,金知蟬也不想讓旁人為了此事而嚼舌頭。金家又不是出不起錢,只是缺少足夠的工人和時間而已。 既然這些人都已經被訓練成了熟手,金知蟬就干脆讓田老怪出面把這些工匠全都請到了金知蟬在南山上林苑附近買下的那塊地,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夫妻二人的新居。 田老怪實話實說,二小姐請他們,一,一天之后一文錢的工錢,卻一天三頓飯都管飽,而且,他們還可以帶各自家中能動手幫忙的家屬, 搬磚之類的活,年齡不算太大或者太小的老人和孩子,以及女人都能勝任。 還有,這些工匠若是家里有地的,可以免除一年的利息錢,并且,工程結束之后,給他們每個人分發一個成年人足夠吃到明年夏收時的口糧。 不僅僅如此,田老怪還特意指出,這份糧食,不止給成年的工匠,是發給每一個參與到修建二小姐府邸的每一個人的。 這下子,這些工匠們再無疑慮了,老說是,金知蟬開出的待遇,對于有些人工匠有利,可對另外一些工匠有些不友善。 畢竟,有些工匠的家里,上有無法勞動的老人,下有還在吃奶的孩子或者懷孕的妻子,這些人都是不能干活的。 只是,他們經過再三權衡之后,都決定到二小姐的新修的宅子里幫忙。 不要小看一文錢的工錢,一文錢已經足夠讓一個人不餓死了。再說,只要工程解說,小孩子可以拿到相當于成人肚量的糧食,一家人緊一緊,這一年也能扛過去。 其實,田老怪并沒有說這里面一個隱性的福利,只是他并未把這件事告訴這些工匠,有極個別的工人經過盤算,覺得無利可圖,便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