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不一樣的小長城
不一樣的‘長城’,這是大部分定襄郡新移民們給他們現在正在修筑的防御工程起得新名詞。 見過燕趙韓三國古長城的人,與現在面前的這種建筑一比較,首先,低了很多。 八尺,這個高度要比絕大多數漢人的個頭都要高了不少。新移民中真正身高達到八尺的人全都寧成集中起來另派他用了。 在寧成講完話后的第一天,只有三都人趕赴前線參與防御工程的修建。鑒于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生手,寧成把他從東平里請來的工匠派去當了監工,一方面監督工程的進度,一方面傳授他們修筑的方法。 先開始,那個姓墨的瘦猴還有些不服氣,可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從東平里出來建筑工匠,那是從火炕、豬圈、雞舍、新式三合院等等,凡是三仙女鎮中有的新式建筑,他們一個一個都是經過金知蟬熏陶和教導出來的。 金知蟬既不會畫專業的建筑草圖,也不是建筑方面的磚家,可是,她隨便花的非專業建筑草圖就已經讓那些被請來的年老的工匠們奉若魯班先師了。 比如邊墻所用的土磚,就不只是這么簡單。 以往的做法是,力役們挖土取土,將土裝木質的夾板中,力役們奮力用木槌將泥土砸實,從而制成了土磚。 可在這里,卻沒有木質的夾板。 工地上,制磚器全都是純鐵打制而成。它是由可以分解組合的三塊很精巧的鐵板和蹺蹺板夯磚鐵錘兩部分組成。 這三塊純鐵打制而成的三塊鐵板,可以組合成一個沒有蓋的鐵盒。 將挖出來的土倒入其中之后,接下來便是夯土。 蹺蹺板夯磚鐵錘就是利用蹺蹺板的原理,讓體重較輕的一方可以只用一雙腳便可以踩起長條鐵板另外一端的重鐵錘,有節奏地擊打鐵盒中的泥土。 相對而言,開始的時候,如此制磚的效率的確是慢了一些。 一方面是因為力役們之前根本就沒有見過這些工具,又何談熟練掌握其用法呢? 另外一方面,力役們將制成的磚取出,分解搬運整個制磚器的時候,即便將它們一個個分解開來,也要比木板制成的制磚器重很多。 可是,這種純鐵制的制磚器也有三個很大的優點。 第一、制磚的時候,力役們可以不用擔心因為自己用力過猛,不心將木板砸壞。 第二、將制磚器擺好之后,力役們干活的時候,相對而言,就節省了很多力氣。畢竟,人體腿部的力氣要遠遠大于雙臂的力氣。還有,踩蹺蹺板的那名力役只需要坐在那里,兩條腿踏在一端,有節奏的上下踩動即可。 第三、鐵器打制出的土磚,既大,也非常結實。 寧成在雁門郡的時候,就已經讓人做過試驗,用這種制磚器打制出來的土磚,一個壯漢手里面拿著鋼刀,用盡力氣破壞它,結果,一兩下根本就劈不爛。 不要看在東平里工匠們指導下修建好的這一段的邊墻,上面凝聚了很多來自金知蟬和東平里工匠們的集體智慧。 當這三都新移民辛辛苦苦干完一天的活之后,驚喜地發現,寧成已經開始兌現自己的承諾了。 因為只有三都應募的力役,而且,他們干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偷懶。因此,第一天干活,三都力役全都吃上三頓飯,晚飯中還加了不少rou。雖然是豬rou,可這也是絕大多數力役們一年之中都很難吃上的美味佳肴。 不知怎么的,這個消息當晚便傳遍了整個成樂縣的縣城。 這下,震動了所有人。 第二天,又有一部分人聚集起來,他們可不想下去了。若是,等到太原郡的糧食運過來的時候,已經開始干活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吃了幾天的rou的。 寧郡守很壞嗎,他的郡守府內明明有了數量很多的豬,卻藏著不讓其人之道。 可是,那一大片哼哼哼的豬叫聲,在就驚動了周圍的百姓。 于是,第二天,有湊齊了二十都,即便當初寧成只答應給每日完成工程進度排在前十的都rou吃,可他們都是男人,難道還比不過旁人嗎? 事實證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真的勇士,先行者往往是都是領先者。 新到的二十都全都卯足勁想要比一比,結果,他們發現,每個人使出了吃奶的勁,可還是比不上第一天就到工地上開始干活的三都力役。 結果,第二天的十個吃rou名額,前三名自然是被那三都包攬了。 而且,姓墨的那在建筑方面的確是相當的不凡,東平里的建筑工匠們將他折服以后,這厚著臉皮跑前跑后,問東問西,什么事情都不干,可是,怪就怪在,他那都的力役們也由著他。 兩天下來,就屬他學到的最多。 第三天夜里,寧成親自來到修建邊墻的工地上,當眾嘉獎了姓墨瘦猴這一都所有人。因為,第三天干完后之后,經過統計,第一都的完工量居然是第二都完工量的兩倍以上。打個比方,第二都在第三天修建了十里的邊墻,那么,第一都用了相同的人數就修建了長達二十里的邊墻。 因此,寧成封了墨瘦猴一個官,讓他可以從力役當中選取一些人比較機靈好學,手藝和人緣都不錯的,當他的徒弟。 這個綽號,是其他力役私下里給他起的。 跟了金知蟬那么久,寧成非常清楚,在修建任何工程的時候,工地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賣力氣的漢,可最缺少的就是會用腦,又懂技術的人。 而墨瘦猴就是這樣的人。 第四天天近黃昏時,倪寬終于押解著第一批從太原府運送過來的糧食,jiru了成樂縣縣城。 幸好,運糧隊終于趕在最后一刻出現在新移民的面前。這個時候,再也沒有人敢質疑寧成的話了。 倪寬之所以會來遲,不是他故意耽擱,而是屯田兵們在修擴建從太原郡到定襄郡官道的這個問題上,倪匡和前來接任的東方朔起了一點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