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1044節
其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王安石是要加強皇帝集權,這破壞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根基。 而他們都是老臣,都是生在仁宗時代,在那個時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達到頂峰,他們當然都希望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皇帝必須承認自己一個人是治理不好國家的。 但可惜神宗即位以來,就急轉直下。 看似治國理念之爭,但隱藏在這下面的,還是權力之爭,主要就是皇權與相權。 在歷史上,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但其實保守來也是一敗涂地,因為經過神宗的努力,到宋徽宗時期,最終還是完成皇帝集權。 也許是天意弄人。 神宗要集權,主要是為富國強兵,開疆擴土,但偏偏最終大權落在一個藝術家頭上,真是太搞人心態了。 由此也可見,這集權的利弊。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屁大的事都能扯上半天,最終無疾而終,皇帝若能一言九鼎,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但你必須要確保,代代明君,否則的話,要是碰上一個藝術家,就全部玩完。 文彥博與富弼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限制皇權,但分歧在于,文彥博還是更推崇天命、祖宗之法,這一整套儒家體系。 但富弼卻認為,從王安石提出得“三不足”,以及正式將祖宗之法寫入宋刑統,這祖宗之法已經是漸行漸遠,他認為士大夫應該團結在公檢法周邊。 文彥博之前也嘗試過,他才答應司馬光出任御史中丞,但漸漸地,他發現這公檢法就是一個死局,還是完全被皇帝掌控,而且是不可能破局的。 從程昉到皇城司,再到御史臺,都不難看出來,公檢法就是不敢跨出這一步,只是說張斐的口才比較好,律法造詣比較高,將這一點給掩蓋了過去。 可單就公平公正而言,真的不應該處罰他們嗎? 程昉所為,跟那王鴻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王鴻也沒有貪污受賄,他也是盡心盡力在幫國庫收稅。 文彥博對公檢法是耐心耗盡,是愈發不滿。 此案其實就是很多保守派,對公檢法不滿的宣泄。 而祖宗之法就不一樣,你就是當著皇帝面,喊祖宗之法,皇帝也不敢說你錯,畢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其實富弼暫時也看不到破局的可能性,但他認為至少目前公檢法還在發展中,不應太早下結論。 司馬光倒是沒有他們想得那么深刻,他還是注重于國家當下面臨的問題,而且司馬光內心對于這結果,也是非常不滿的。 從最終的判決來看,是既沒有解決御史臺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均輸法的問題。 是決不能到此結束。 雖然這個計劃,是張斐提出來的,但其實他也非常認同,故此才會答應張斐。 宣判后的第三天,在保守派的cao作下,一群來自江南的富商,突然來到檢察院,要狀告東南六路的發運司,以權柄某私財,侵占他們商人的正當權益,導致東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嚴重危害江山社稷,且希望檢察院能夠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 這一狀,真是石破天驚。 京城的商人都給嚇蒙了,這些商人是瘋了嗎? 雖然商人在宋朝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但那也只是相對而言,不然的話,王安石也不會選中他們這些大富商來整。 可更離譜的是,檢察院還真就接納了他們的訴狀,表示會針對此事進行調查的。 王安石得知此消息,頓時是勃然大怒,這真的是人善被人欺,你們這些家伙是有完沒完,此事都已經結束了,你們又來告狀,老子什么都別干,天天陪著你們打官司算了。 這不用想也知道,這背后肯定有人支持。 否則的話,就那些江南商人,怎么敢在京城,告發運司的狀。 張家! 王安石怒目瞪向張斐,“你可別說,這與你無關?那司馬老兒是什么性格,我可比你清楚,他是決計想不出這種辦法來,這只有你想得出,而且你也不是第一回 這么干了?!?/br> 在河中府,張斐就玩過這種招數,就是他鼓動那些鹽商去告官府的狀。 慣犯來著。 張斐依舊一臉冤枉道:“這不是王學士你讓我這么干的嗎?” “胡說八道?!?/br> 王安石急得直接站起來了,“我何時讓你這么干了?!?/br> 張斐道:“當初就是王學士你讓我想辦法留住司馬學士的?!?/br> 王安石愣了下,道:“這與此事有何關系?” 張斐道:“司馬學士為何萌生去意,王學士應該非常清楚而,之前那案子,對他的權威造成不小地沖擊,他若想重新獲得大家的擁護,必須得拿王學士你來開刀??!” “!” 聽聽! 這特么是人話嗎? 王安石氣得差點沒有暈厥過去,眉角一個勁地抽搐。 張斐也不敢玩過了,呵呵一笑,“王學士請息怒,我這其實還為了王學士著想?!?/br> 王安石都氣笑了,“興許哪一天,你就是捅我一刀,你都能厚顏無恥地說是在為我著想?!?/br> 那必須的。張斐暗道一聲,嘴上卻道:“這我哪敢,不過我想王學士也不希望薛發運使的事情,再度發生吧?” 王安石沒有做聲。 張斐道:“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是一定會發生的,不僅僅是均輸法,還有青苗法,免役法,等等,沒有人可以做到盡善盡美的,其中一定會出問題的?!?/br> 王安石困惑道:“但這與此事有何關系?” 張斐道:“那些商人所告的罪名,其實是不足以讓檢察院向皇庭提起訴訟的?!?/br> 王安石越聽越發困惑,“那你這么做是為什么?” 張斐道:“聽證會?!?/br> 王安石眉頭一皺。 張斐道:“相信王學士也知道,關于此案的判決,幾乎所有人都不服氣,包括薛發運使,包括王學士你,所有人都認為是自己受了委屈。 而且很多人都認為,均輸法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不將這些事情統統說清楚,找到解決之法,此類事情,會一直發生,這甚至會令各路發運司,都不敢再輕舉妄動,也會影響到發運司的效率?!?/br> 這一番話,是正中王安石的軟肋。 由于皇帝不再是完全倒向新政,使得王安石很擔心,這會動搖革新派官員的信心,令他們變得畏手畏腳,故此他才是囑咐薛向,還是要放開手去干。 張斐又道:“而聽證會是不涉及到任何違法問題,只是專注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不會破壞均輸法,反而會令均輸法變得更加強大,也確保不再出現如薛發運使這樣的狀況?!?/br> 王安石問道:“所以你也認為均輸法確實存在問題?” 張斐道:“從那些商人提供的證據來看,均輸法確實在一些重大問題,必須及時改正?!?/br> 王安石問道:“例如?” “錢荒!” 張斐道:“根據目前所提供的證據來看,發運司從很多地區,收走了大量的錢幣,但又沒有錢幣回流的制度,導致許多地區的出現嚴重的錢荒,這嚴重影響了這些地區的發展。同時當地百姓,拿不出錢幣,進一步導致均輸法將難以在當地維持下去?!?/br> 王安石道:“這怎么可能,均輸法的原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除非那些地區年年欠收,才有可能出現錢荒?!?/br> 張斐笑道:“還真就有些地區接連三年欠收,而且還有一點就更加致命,就是有些地方離京城非常遠,且道路崎嶇,較為封閉,出于成本考慮,發運司一般就只會從當地收走錢幣,而不會輕易花錢在那些地區購買糧食,哪怕是賣到比較近的地方,運輸成本也是非常高的?!?/br> 抱歉,發晚了,今天起來落枕了,扯的眼眶都發脹,寫得有些慢。。。。 第七百二十八章 對決 “有這么嚴重嗎?” 王安石是心虛的同時,但又對張斐的這一番話感到一些質疑。 如果真有這么大的問題,他不可能不知道??! 均輸法在王安石新政里面,那是最為順利的。 “若是不嚴重,我也不會這么做?!?/br> 張斐突然神情嚴肅地說道:“雖然目前還不至于引發暴動,但這個趨勢確實是在日益惡化,等到真出問題時,不管做什么可都為時已晚?!?/br> 王安石不禁眉頭緊鎖。 關于張斐在商業方面的判斷,他還是比較相信的,畢竟張斐已經用了很多事例證明他在這方面的才能。 過得一會兒,王安石坐了下去,用低沉的聲音說道:“可若真存在這些問題,那么在聽證會上,可能會對新政不利??!” 他一時也想不到辦法,去彌補這一點。 說到底他這均輸法還是以增加國家財富,減少國家支出為主,其余的就并不是那么重要。 張斐道:“王學士應該知道,聽證會與庭辯是不一樣的,庭辯是憑自己的推測去爭辯,但凡事其實都有兩面,往往是誰也無法說服誰。 聽證會的話,顧名思義,那是要拿證據說話,同樣凡事是有兩面的,肯定不僅僅是說弊端,同時也會提到均輸法好處。 那么解決方法就很簡單,總結利弊,權衡得失,以此來完善整個均輸法,我保證是絕不會影響到均輸法,反而會使得均輸法得到完善,更能夠普及全國,也令新政也變得更加健康。 但如果亡羊不補,最終只會落得傾家蕩產?!?/br> 王安石瞧了眼張斐,心中是有些懷疑,認為張斐是在夸大其詞,因為這也是張斐慣用的招數,但他卻想到了另一件事,心道,從目前的情況來,官家似乎已經不再毫無保留的支持我,這必將會動搖底下官員對于新政的信心,那我必須另擇他法,來堅定下面那些官員對于新政的支持。這聽證會或許能夠給予新政支持! 這一番權衡后,王安石還是答應了張斐的建議。 但這在張斐的意料之中,若無法說服王安石,他也不敢這么做。 不過張斐這回倒是估算錯誤,他還以為王安石之所以認同,乃是被自己的理論所打動。 卻不知道,其實王安石現在最為憂慮的,就是皇帝對于新政的態度,要是失去皇帝的支持,那新政將會變得寸步難行。 雖然目前來看,皇帝還是支持新政的,但肯定不再是毫無保留,故此王安石希望經過聽證會,來令新政變得更加堅固。 以前誰反對新政,就直接趕出去得了。 蘇轍早年在制置二府條例司的時候,就指出均輸法弊端,結果王安石直接譏諷蘇轍,只會耍嘴皮子,然后就趕出制置二府條例司,得虧司馬光也在改革,蘇轍才進入公檢法的,并沒有說被貶走。 但是局勢在變化,王安石也得做出相應的調整。 關鍵這聽證會,還真如張斐所言,大家都是拿證據說話,也不再是嘴炮,王安石對此也是很有信心的。 他從未對自己的理念,對自己的新法失去信心。 他也知道新法肯定也存在問題,但只要收益大于問題,那就沒有問題。 王安石回去之后,就找來鄧綰,讓他去跟其他人交流,表示不要擔心,我們新政因此將會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