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206節
“言之有理?!壁w頊笑著點點頭,又道:“說來也真是奇怪,朕每回聽你打官司,總是受益良多,甚至都要勝過于那些大臣們的辯論?!?/br> 張斐沉吟少許道:“這或許是因為那些大臣在陛下面前,都是以道德去談得失,而我在公堂之上是以成敗論道德,剛好相反,故而陛下覺得有所不同?!?/br> “以成敗論道德?” 趙頊初聽,只覺這話毫無道理,但仔細一想,又覺得有幾分道理,于是問道:“此話怎講?” 張斐回答道:“因為律法就是脫胎于道德,也是道德的底線所在,許多時候一些不道德的事,但并不違法,可是違法之事,必然是有違反道德的一面,故而當以律法相爭時,道德也就變得赤裸裸了。 而打官司那更是純粹的利益之爭,我們不是要說服對方,也不是探索真理,而是要借用律法這把武器制服對方,這就如同兩軍對壘,只有勝敗,但最終捍衛的恰恰又是道德?!?/br> 趙頊沉思半響,點頭笑道:“你這番解釋倒是令人耳目一新,朕再敬你一杯?!?/br> “這杯該我敬陛下了?!?/br> “一樣?!?/br> 喝罷。 趙頊又道:“之前你們在公堂之上,表示制置二府條例司將受到司法的監督,依朕之見,他們必定會重視這爭訟之學,爭取以律法來阻止王學士變法,你能保證你能一直贏嗎?” 張斐一怔,遲疑半響,搖頭道:“不能?!?/br> 趙頊抬臂至于桌面上,身體前傾,問道:“那可如何是好?” “這個,……”張斐略顯有些糾結,方才官司打得太投入,竟然把皇帝給忘了,都怪那范純仁,搞什么盤問,打亂了我的節奏,這下可是糟了。 趙頊見他神色糾結,微微一笑:“如這問題,朕也只能與你聊聊,朕希望你對朕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br> 他要問得其實很簡單,司法能不能限制我,我一個皇帝,如果要依靠你一個耳筆來頒布政策,等于皇權得到了極大的削弱! 適才范純仁那番話,引起了他的重視。 這皇帝要走法家路線,追求的可不是什么法不阿貴,而是尊君卑臣,這可是法家一個很重要的政治思想。 集權加強權。 可是目前來看,這個法家與趙頊想得不太一樣,官司這么打下去的話,他也會被司法監督的。 “是!” 張斐點了下頭,應付著,心想,若不說清楚這個問題,只怕他也不會堅定地走下去。反正如今我就只是一個屁民,也沒有半點權力,我說什么,他聽聽就好了,對他也不會有任何影響,如果將來我入朝為官了,那這些話可能就永遠說不出口了。 權衡半響,張斐點了頭道:“輸了就得認?!?/br> 趙頊輕輕皺眉,這不是他想要的。 張斐緊接著又道:“不認就得亡國?!?/br> 趙頊又是一驚:“此話怎講?” 張斐問道:“陛下可知秦是興于何因,亡于何因?” 趙頊稍一沉吟:“興于法,亡于法?” 一個國家的滅亡,肯定不是一個原因,通?;卮疬@個問題,必須要結合語境,他不是回答張斐,而是猜想張斐想這么說。 張斐搖搖頭道:“準確的來說,秦是興于法不阿貴,同時又亡于尊君卑臣,這就是為何歷朝歷代凡尊法家者,是無一長久?!?/br> 亡于尊君卑民? 這似乎是直接告訴趙頊,不要走法家這條路。 但這與張斐之前的看法,顯然是很矛盾的。 之前張斐曾強調想要富國強兵,唯有法家。 趙頊問道:“此話何解?” 張斐答道:“如果說律法捍衛著道德的最后底線,那么君主就是捍衛著律法的最后底線。一旦君主破法,國必亡矣。 因為律法對于君主約束,其實是最小的,普通人犯法,多半都是為了金錢、美女,甚至于權力,但這一切,君主是唾手可得,通常來說,君主想要違法,都是很難的。 除非去強搶民女,派人掠奪百姓財物,如此君主,國焉能不亡??v觀歷朝歷代,但凡國家走向衰弱之時,皆是從君主破法開始,也從未出現過法亡而國存的現象?!?/br> 趙頊聽得是直搖頭:“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朕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監視之中,可他們的舉動,朕可能是一無所知,你怎能說對朕約束最小?!?/br> 張斐笑了笑。 趙頊問道:“難道朕回答的還不夠真誠嗎?” 言外之意,就是希望你能夠與朕開誠布公的談,這話朕也沒法去跟別人談。 張斐撓撓頭,含湖不清地說道:“如果君主受到司法的監督,那他們還需要盯著君主的一舉一動嗎?” 趙頊當即陷入了沉默。 御史諫官有些時候確實討厭,但問題是皇帝本就不受司法制約,要還沒有一個人盯著他,皇帝就能夠為所欲為。 如果皇帝犯法與庶民同罪,同時司法獨立,御史諫官確實是可以不要了,開封府就夠了呀。 沉默了好一會兒,趙頊又道:“話雖如此,但如果這場官司輸了,那是不是朕就得放棄變法?” 其實他要問的,恰恰就是張斐方才的回答,司法會不會凌駕于皇權之上。 張斐道:“如果如我所言,這場官司就不應該存在,因為陛下有權力設制置二府條例司,這完全符合朝廷典章,他們是憑借權力才將制置二府條例司告上公堂的?!?/br> 趙頊搖搖頭道:“你未懂朕的意思?!?/br> 張斐也要要吐道:“是陛下未懂我的意思?!?/br> 趙頊錯愕道:“那你所言何意?” 張斐道:“正如我方才所言,君主乃是捍衛國家律法的最后底線,換而言之,就是律法對陛下的約束其實是最小的,臣子其次,對于百姓的約束最大。 但律法又像似一根繩索,是將所有人都圈在里面,松緊又具有統一性。故此當這跟麻繩對陛下的約束緊上一分,大臣就要緊上五分,百姓則是要緊上十分。而陛下之前的擔憂,是基于對自己緊上一分,在這種情況下,這場官司就不可能存在?!?/br> 這場官司說到底,是權力之爭促成的,不是完全基于司法。 趙頊沉吟半響,問道:“你如何確定對君主的約束收緊一分,對臣子約束就能收緊五分?” 張斐道:“如果一個耳筆敢起訴君主,并且起訴成功,那么起訴宰相,絕無人敢說半句。反之,一個耳筆起訴了宰相,不代表他就能夠起訴君主。從法理上來說,君主擁有最多的司法豁免?!?/br> 趙頊反駁道:“朕并未違法,可是不少官吏都有違法之舉,這你又如何說?” 張斐沉吟少許,道:“陛下對商人的過稅是否了解?” 趙頊點點頭:“朕當然了解?!?/br> 張斐又問道:“陛下又是否知道,許多官吏從中渾水摸魚?” 趙頊輕輕點了下頭。 張斐道:“為何朝廷不管?” 趙頊不做聲了。 張斐道:“朝廷既想擴大財政收入,但同時又不愿意支出太多的酬勞,這與搶劫有何區別?但如果陛下對自己約束,不要這違法收入,這種現象也必然會大規模減少?!?/br> 趙頊嘆道:“朕也不想,但是目前財政入不敷出?!?/br> 張斐道:“如果因此陛下就帶頭去搶,后果也是肯定的,歷朝歷代也已經告訴我們結局,這只是一個惡性循環??!過稅這種現象,就是基于松一分的情況下發生的。 其實陛下從中所得,比他們任何一個人都要多得多,但是他們所得加在一起,可能比陛下要多,至少也差不多??梢妼Ρ菹碌募s束越松,陛下反而損失的越多,最終就是國破家亡?!?/br> 結合時事,趙頊一聽就明白過來了,只感臉發燙,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感嘆道:“朕知你之意,但這談何容易?” 張斐笑道:“其實路都很難走,否則的話,這么年來,為何就出了一個唐太宗,但這至少還是一條活路,而那條路,必定是死路?!?/br> 趙頊問道:“可是尊君卑臣乃法家思想?!?/br> 張斐沉吟少許,才道:“雖說漢武帝是獨尊儒術,但其實他是將儒法結合,他并未放棄法家的許多思想,這就是因為如果法家再加上尊君卑臣,絕對是死路一條,但凡這么做得國家,無一例外,全都因此亡國?!?/br> 趙頊不解道:“這是為何?這可是法家圣祖韓非子所提倡的?!?/br> 這可是他支持法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伸張皇權,王安石的變法,也將這個思想給融入其中,這也是趙頊支持王安石一個重要原因。 若不伸張皇權,是既無法對外開疆擴土,也無法對內改革變法。 張斐笑道:“故此韓非子他輸得也很徹底??!” 趙頊道:“可是大秦……” 他本想說大秦贏了,可大秦又是二世而亡,這好像又缺乏說服力。 張斐道:“法家的核心思想其實是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如此才能有效治國。但這顯然與尊君卑臣有著尖銳的矛盾,二者是不相兼容的,故此要引入儒家的君君臣臣與法家思融合,因為君君臣臣相對溫和許多?!?/br> 這儒家的君君臣臣,并非完全尊君,而是巧用道德來限制君主,表示你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 這就是為什么臣子勸阻皇帝時,常用堯舜、太宗來做例子,其實就是這個思想,君主到底應該是個什么樣子,這得豎立一個榜樣。 而尊君卑臣,就簡單粗暴,宇宙之內,唯我獨尊。 可這么一來,不等于又回來了,儒法結合,不能做出改變。 趙頊聽得很是困惑。 張斐又繼續說道:“而我之所以支持陛下走法家路線,那是因為目前國家內憂外患,必須要強權,才能夠扭轉乾坤?!?/br> 趙頊是徹底迷茫了,“你這不也自相矛盾嗎?” 張斐搖搖頭道:“如果陛下取舍有度,便可做到矛盾皆為陛下所用?!?/br> 趙頊問道:“如何取舍有度?” 張斐道:“很簡單,就是將部分權力賦予司法。歷朝歷代,許多人都認為,對皇權少一分約束,君主自然得利。 但其實恰恰相反,皇權多一分約束,君主才最得利,因為君主可以通過這一分的約束換取臣子的五分約束,雖然大家都變弱了,但是臣失去的更多,那皇權自然就得到伸張?!?/br> 趙頊緊鎖眉頭道:“賦予司法?” 張斐道:“陛下也可以理解,交予國家,這部分交出來的權力就變成公權?!?/br> “公權?國家?” “是的?!?/br> 張斐點點頭,道:“但只要把握好公權的度,君主的權力是可以得到伸張的?!?/br> “此話怎講?”趙頊問道。 張斐解釋道:“因為從純粹的法理來看,君主是同時擁有立法權和釋法權,即便司法對君主有所約束,君主依然可以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一切目的,并且受到的限制更少。 就好比說制置二府條例司這個官司,如果大家都只講法的話,陛下就只需換個名字,那便可立于不敗之地,不講法的是對方。 故此范司諫他們在這事上面,他們講得往往不是法理,而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