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全軍列陣》作者:知白 文案: 世上真的有龍,又名為天子,掌天下權勢,龍皆有逆鱗……哎嗨!都是我薅的。 第一卷 菩薩 楔子 大玉王朝好大好大啊,大到有三十六個州,面積最小的一個州叫云州,云州就有九郡二百八十一縣。 大玉王朝好大好大啊,大到除了玉天子之外,遍地都是諸侯,各州都有封王。 玉天子總是很開心,一開心就封王封侯,把他的大玉王朝分封的都快剩不下什么了,可他還是開心的。 玉天子說,朕有一千諸侯一百王,你們說,朕偉大不偉大? 不偉大? 那朕就再多封幾個出來,堵你們的嘴巴! 第1章 菩薩和名字 有人說善無大小之分,惡亦然,因為大善小善都是積德,大惡小惡都是業障。 菩薩聽了這話就著急,她說善惡怎么會不分大小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還有三四五六七。 菩薩不太會講道理,因為她是個不一樣的菩薩,菩薩說她覺得,善啊,惡啊,大大小小啊,大概就是…… 善之小大,一為知冷暖,一為救蒼生。 惡之大小,一為眾生苦,一為損人言。 菩薩說的就一定是對的,沒有人懷疑。 菩薩就在南山村,整個云州,二百八十一縣的人全都知道,三歲小兒也能說出菩薩叫什么名字。 這天下,如云州這樣的地方據說有三十六個,其他三十五州,不知有沒有這樣的菩薩。 菩薩在的時候,卻沒有人來找她幫忙,倒是時不時有人來,放下些東西就走,門都不進。 菩薩家門口每天都會有新的禮物出現,有柴米油鹽,也有綾羅綢緞。 窮人放下雞蛋,富人放下金銀。 菩薩什么都不要,但她怕東西壞了,還動手造了個雨棚。 誰家里急用些什么,就來這雨棚里取,無需與她說,菩薩說,這棚子里的東西都是善,她最多就是個守善人。 借走的善也好,還回來的善也罷,都不是她的善,是眾生的。 人們也就成了習慣,今日有人家里缺三尺布,就來棚子里扯。 明日有人家里缺油鹽,便來這里拿了。 后日有人家里缺金銀,用多少就取多少。 可是啊,那么久了,棚子里的東西非但沒有少,一日比一日多。 于是菩薩家門外就多了個很大很大的倉庫,四里八鄉的人過來,自己帶著飯,蓋了三十二天,蓋好了就走。 菩薩說她是守善人,百姓們想著,那么這庫,就叫做守善庫好了。 沒有人會想,這世上如果沒有菩薩會是什么樣子。 那天,菩薩沒了。 田野里,農夫們正在彎著腰干活兒,有人從田間小路上跑過,啞著嗓子喊話。 “菩薩沒了,菩薩沒了!” 農夫們都愣住,然后默默的收起鋤頭轉身回家。 縣城里,街上人不少,商鋪林立,有人從鋪子門前跑過,喊著菩薩沒了,菩薩沒了。 所有的行人聽到聲音都駐足,所有的商人聽到聲音都愣住,然后行人回家,商鋪關門。 縣衙里,大老爺端坐主位,堂下跪著原告和被告,兩撥人因為誰先用水渠澆麥而打起來,打的鼻青臉腫。 大老爺怒視他們,正要發話,聽到縣衙大堂外邊有人喊菩薩沒了,菩薩沒了。 大老爺坐在那好一會兒沒有動,要說什么也忘了,只是臉色看起來有些白。 堂下跪著的人互相看了看,然后彼此攙扶著起來,原告攙著被告,被告扶著原告,兩撥人急匆匆的出了縣衙往家里趕。 聽到菩薩沒了這個消息的人,第一件事都是趕回家里去。 他們要,回家換衣服。 無為縣的百姓們都知道,菩薩是個愛干凈的人,哪怕她已經有一陣子不能動了,臥床不起,連翻身都不能。 可身上的衣服沒有臟過,頭發沒有亂過。 去送送菩薩,每個人都換上了早就準備好的孝服,因為很早之前就聽郎中說過,菩薩可能不長久了。 家家戶戶都給菩薩備了孝服,可沒人覺得奇怪。 菩薩總是要回天上去的,所以人間的郎中醫不好菩薩的病,沒有人去怪郎中。 要是在別的地方,你說菩薩是有歲數的,一定會被人笑話。 可是在無為縣,你問菩薩多少歲,隨便問,只要不是還沒懂事的孩子,都會告訴你,菩薩今年七十六。 無為縣有一百二十七個村子,遠近不同,所以得到消息的時間也不同。 從第一天開始,到第五天,南山村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一共來了三十八萬人。 滿目皆白裳,人人為孝子。 可是啊,只有那個今年剛滿十四歲的少年郎,才能一只手抱著菩薩的送行罐,一只手扛著孝子幡。 每個人都管這少年叫幺兒,因為他是菩薩的幺兒。 菩薩這一輩子,一共收養了好幾百個孩子,從十四年前開始,那時候菩薩頭發才剛開始白。 那年,菩薩的四個兒子先后戰死疆場,老大官至四品將軍,麾下人馬一千二百,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老二是無懼營的校尉,無懼營里沒孬種,個個都是最好的斥候。 老三不會武功,可是學了一身醫術,在軍中被人稱為奪命先生,是和閻王奪命的人。 要說地位,老四最沒出息,因為他只活到了二十一,才是個什長,那一天啊,他一人斷后,殺敵六十九。 將軍卻親自出營,召集三百人為敢死隊,搶回了他的尸體,在那尸體中,剜出來的箭頭有一百二十一。 菩薩的孩子都沒了,菩薩在那一天成了菩薩。 云州是邊疆,邊疆多戰事,邊疆多孤兒。 菩薩那年已經六十二,她開始奔走他鄉,有孤兒無可活命,菩薩就領回去。 丈夫在四子戰死之前,就已死在關外,菩薩才剛剛給丈夫立了衣冠冢,又給四個兒子立了墳。 很多人都說菩薩太苦,所以上天眷顧,讓菩薩活了七十六歲,人間少有。 只有極少的人說菩薩救人太多,和閻羅爭命,閻羅很生氣,所以罰她多活十四年,日日夜夜,念及親人便是煎熬。 兩年多前,菩薩說自己養不動了,只再養活一個就好,于是這少年便有了活命。 出殯的這天,少年走在棺木前,沒有低頭,沒有含淚,甚至臉上都沒有沉痛。 人群中有人竊竊私語,說這幺兒沒感情,怎么能毫無悲意? 少年聽到了,卻不辯駁,只是默默走路。 墳是他選的位置,很早之前就選好了,倒也沒什么難選的,在菩薩丈夫的衣冠冢旁邊。 墳坑已經挖出來,壯年漢子抬著棺木往下放,少年就跪下來磕頭,一個一個的磕,磕的額頭發紅,可還是沒落淚。 等到喪事辦完,終于有人站了出來,指責那少年不夠孝敬。 少年一開始還是默不作聲,后來指責他的人多了,他終究是年紀小,壓不住少年意氣。 “你們知道她已有兩年半臥床不起,可你們知道她日日夜夜疼的蜷縮起來,我為她推拿活血都松不開?” “你們說她行善積德所以活的長久,是福報,可知她后幾年夜里,總是說看到丈夫和四個兒子就在床邊?” 眾人沉默下來。 他們都知道菩薩愛干凈,臥床那么久,可是頭發沒有亂過,衣服沒有臟過。 可他們不知道,都是這少年每日伺候,菩薩每天睡的極少,疼起來就猶如蟲蟻啃咬,而這少年每天睡的更少。 少年說:“她不是菩薩,從來都不是,她只是個苦命人,如果不是我下不去手,我真想殺了她,我試過,念在心里那關都沒過……” 眾人還是沉默。 縣令大人就在人群中,他走到少年面前,抬起手在少年肩膀拍了拍。 “菩薩走了,你還要做守善人嗎?” 少年搖頭:“不做了,那守善庫與我無關,只是她與我有關?!?/br> 于是有人又罵起來,說他忘本。 縣令大人回頭看了那罵街的人一眼,問道:“要不然你去守著?” 那人立刻閉嘴,不再說什么了,不是因為服氣,只是因為那是縣令大人。 縣令大人說:“她才去,你們不要吵鬧,不體面?!?/br> 少年重重的吐出一口氣,然后跪下來朝著人群磕頭:“謝謝你們來送她?!?/br> 人群逐漸散去,有人還是罵罵咧咧的,覺得這少年真不是東西,菩薩守了那么多年守善庫,他居然不想守。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