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971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其法有二,一曰損有余,二曰補不足。夫損有余者,取前朝皇室勛貴舊地以安百姓;復補不足者,遼東雖然苦寒,卻也又沃土千里,可招徠無地農民以耕之,不數哉,皆為良田矣!” 原本遼東地區在明朝開發之下,到明末農業已經極為發達。 結果,在老奴、洪太兩代人的“努力”下,早已經變成千里荒地、民不聊生的局面。 如今遼東即下,那么重新移民墾殖,充實遼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至于后世吉林、黑龍江以及蒙東一帶,由于幾乎都是荒地,自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曰:禁海令。自明成祖下西洋以后,前朝多海禁,沿海百姓皆苦之?!?/br> “及朝廷力衰,走私橫行而朝廷不能得其利,此亦前明之弊也?!睆堩樌^續道。 “故而,本王下令開海,由朝廷、坐商、海商三家聯盟,三家分利,以為長久之計,一改明初明成祖一家獨大之弊?!?/br> “好,這個好!”孔貞運聽了張順這話,不由滿意的點了點頭。 畢竟當初明成祖一干人等拿胡椒、蘇木折俸之事還歷歷在目,讓一干官僚心有余悸。 如今張順定下了三家分利之策,至少大家的俸祿有保障了不是? “三曰:重農抑商?!睆堩樣中Φ?。 “據本王所見,山西之鐵,造而為針,東可行銷朝鮮日本,西可行銷吐魯番以西。其民不耕不稼,亦可生活?!?/br> “杭州、寧波之民,購他處之生絲、絲綢、茶葉等物,繼而出海,獲利亦數倍不止,堪稱富足?!?/br> “前明不以此為利,反而聽之任之,實乃國之大弊?!?/br> “以本王之見,外海既開,那么內河、內海及驛道皆可開之,以供商人出入?!?/br> “百姓得其利,朝廷得其財?!?/br> “此亦理所當然耳!”孔貞運倒也沒說些什么,反倒十分信服點了點頭。 原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明末以來,以張慎言為代表的一干士人已經認識到商業的重要性,開始鼓吹“工商皆本”,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那山東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齊國就以“魚鹽之利”富甲一方。 耳濡目染之下,山東出身的孔貞運對此倒也無甚偏見。 只是他還是皺了皺眉頭,提醒道:“民以食為天,若是天下百姓皆逐利而去,壞了田業,那邊是罪莫大焉!” 如今天災連連,哪怕自他進京以來,陜西、山西等地也不知上報了多少災荒,張對此當然心知肚明。 他聞言便笑道:“夫食不足,故有天災人禍,更兼人多地少之故,此亦前明之弊者四,亦我所謂‘殖民拓業’之本意也!” “今遼東雖廣,不過我中國一大省。若再往北墾荒,亦不過增添一二?!?/br> “吾聞南北墨利加之地,土地肥沃,百姓稀少,西人謂之新大陸,以與舊大陸相別也!” “待到海路暢通,若能移民與一二三,亦不失長治久安之策!” “啊,這……”孔貞運聽到這里,不由吃了一驚。 茲事體大,依照他的見識,一時間竟無法分辨出其中的利弊出來。 這聽起來好像是件好事兒,但是中國素來都是招徠百姓,沒有把百姓往外面推的道理??? “五曰:蓄奴婢!”張順眼見孔貞運不吭聲,便繼續講述道。 “大明開國之初,百業凋敝,明太祖朱元璋只允許官吏勛貴蓄養奴婢,余則一概不準?!?/br> “然如今江南富庶之家,每每蓄養奴婢者數百數千不等,此誠有違圣人之教,亦非王者所忍?!?/br> “本王欲盡釋天下奴婢、賤民,許以平民身份,編戶齊民,不知如何?” “此誠圣人之道也!”那孔貞運聞言不由連聲稱頌道。 不管哪一朝哪一代,釋放奴婢之舉亦是善政。 那孔貞運眼見張順有如此魄力,不由夸贊不止。 不過,他還是忍不住提醒張順道:“殿下固然是好心,微臣怕只怕有些人曲解了殿下的意思,釀成禍患!” “什么禍患?”江南地區的奴仆大半已經逃亡,這一次自己正合順水推舟,一次性解決問題,為何你還這般說辭? “遼東!”孔貞運不由伸手往東北一指道。 “哦?你說是他!”張順這下子恍然大悟,隨即又冷笑起來。 第711章 遼東之殤 “殿下!”張三百見了張順,連忙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禮道。 “起來吧!”張順上下打量了一下,眼見帥氣逼人的張三百臉上多了幾分風霜,忍不住笑道,“瘦了!” “末將瘦了不要緊,只要天下肥了就行!”張三百一板一眼的回答道。 “你這個人吶,還是這般無趣的很!”張順搖了搖頭笑道。 這種人說好聽點叫高冷,說難聽點叫作“沒嘴的葫蘆”,若非由自己罩著,就是挨欺負的命。 甚至張順懷疑他父親當年就是這般性子,這才引得他母親改嫁。 要不然,他們兄妹倆人一母同胞,性子差異怎會如此之大? “好了,廢話不多說了!”張順眼見他悶不吭聲,也不指望他說出一二三來,便繼續問道,“那遼東的戰事究竟是怎么回事,怎會拖延如此之久?” “殿下容稟!”張三百一聽說張順問起戰事,面無表情的臉上終于露出了一絲興奮來。 “自去年冬我率師北上,連克義州、廣寧,繼而下海州、圍沈陽,本以為遼東大局已定,不意建虜竟然負隅頑抗,死守堅城?!?/br> “彼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臣等于城外掘壕三重,將那城徹底圍死?!?/br> “等等,等等,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爾等又如何掘壕三重?”張順不由追問道。 “一則燒熱水澆之,二則用炭火悶上一夜,第二天凍土化了尺許,然后掘之!”張三百連忙解釋道。 “哦,很好!”張順滿意的點了點頭,示意張三百繼續。 于是,張三百又道:“如此過了兩月有余,城中大饑,人相食,城上碟牌盡毀,城墻坍塌多處,建虜猶不肯降?!?/br> “時值殿下‘廢奴令’,我便命人散入城中,以攻其心?!?/br> “果然城中包衣聞之,并無戰心,多有棄城潛逃者,建奴其勢欲窘?!?/br> “俄而有女直自北而來,建奴以為和碩成親王岳讬率軍而至,遂傾城出動,欲與我一決勝負?!?/br> “我一邊分兵備之,一邊與之大戰于沈陽以北?!?/br> “及天色將晚,北面的女直兵突然從建奴右翼殺入,奴兵大潰,遂退回城中。我軍不知虛實,只得收兵以待?!?/br> “彼時女直兵遣使前來,自稱乃索倫部頭領博穆博果爾。只因建奴多次派兵侵襲,殺其壯士,奪其男女,迫不得已起兵,如今已斬其酋長岳讬,特來向‘上國’請功?!?/br> “我等聽聞又如此生力軍加入,不由大喜,便計劃第二天攻取沈陽城?!?/br> “不意當晚沈陽城大亂,直到第二日才知道原來‘大貝勒’代善眼見大勢已去,竟趁夜襲殺了‘偽帝’多鐸,然后自縛出城請降?!?/br> “臣等不敢自專,這才收復了沈陽及其周邊城池,將其殘部監視起來,然后折回京師等待殿下決斷?!?/br> “哦,原來這般!”張順耐心的聽張三百一口氣把戰斗經過說完,這才點了點頭。 隨即,他話音一轉,開口問道:“只是,我怎么聽說有人在遼東殺降殺俘,搶奪遼民的糧食,以至于遼東十室九空,千里無雞鳴是怎么回事?” “確實如此!”張三百聞言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回答道,“據我路上親眼所見,白骨露于野,到處殘垣斷壁,荒蕪人煙?!?/br> “俄而有村子一處,只有空屋數十間,荒草等腰深而已?!?/br> “據救回來的遼民言說,韃子在遼東先殺我百姓,繼而剃發易服,然后又跑馬圈地,以良民為奴,以致慘遭殺戮者泰半?!?/br> “及后,遼東在后金治下民不聊生,建奴先殺‘無谷之人’,又殺富戶,最后殺‘不服之尼堪’,以至于遼民幾乎被屠戮殆盡?!?/br> “彼建虜如此兇殘成性,實非人也。若是仔細想來,彼輩自相殘殺之事亦在意料之中耳!” “……”原來張順剛剛回到京師,就收到了一大堆攻訐張三百“擁兵自重”、“殺戮過重”的疏牘,本來他還打算問一問怎么回事。 結果聽了張三百這一通看似答非所問的言辭,張順突然又改變了主意。 遼東自明洪武年間,已經移民百萬,其后又過了二百余年,也不知孳生人口多少,竟大多被建奴屠戮殆盡,何其兇狠殘暴。 更不要說張三百本就是義軍出身,各種慘狀,早已經司空見慣。 就連素來冷面冷心的他都怒不可遏,想必遼東早已經是人間地獄。 既然如此,那么這些“韃子”“自相殘殺”起來,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 想到此處,張順皺了皺眉頭,半晌才開口問道:“如今遼東尚有遼民幾何,韃子幾何?建奴幾何?” “啟奏殿下,竟我等細細核查,沈陽、海州一帶約莫有遼民丁壯十萬,男女老幼三十萬口?!睆埲龠B忙回答道。 “除了科爾沁左翼三部五六千丁,兩萬余口以外,其他韃子約莫有丁萬余,男女三四萬口。建奴只剩男丁兩萬,男女五六萬口?!?/br> 張順聽到這里,不由長嘆一聲道:“據趙鯉子、耿仲明部所報,復州、金州、蓋一帶,男丁八萬,男女二十萬口?!?/br> “可憐遼東富庶之地,如今竟十不存一矣!” “殿下,要不要……”張三百聽到這里,不由并指為掌,猛地往下一砍道。 “不,此事不可!”張順聞言搖了搖頭,拒絕道。 “殿下不必憂心,只要你有心,末將會替你把這事兒辦的干干凈凈?!睆埲俨挥衫湫Φ?,“萬般罵名,皆由末將擔著,絕對不會損及殿下名聲一絲一毫!” 說實話,當張順聽到張三百這句話的時候,感動之余,心中也難免產生了一股沖動。 只要他點一點頭,自然就能夠“大仇得報”! 不過,思索了良久,他最終還是拒絕道:“本王身為天下至尊,何須你為我背鍋耶?” “復建虜亦為本王之民,不可再行殺戮也!” “殿下!”張三百聞言一愣,忍不住質問道,“殿下如何能務虛名而處實禍!” “你不懂!”張順搖了搖頭,不由喟然長嘆道。 “我如何不懂!”張三百激動起來了。 “如今遼東空虛,東有朝鮮,北有索倫,西有科爾沁等部!”張順不由提醒道。 “若我將建虜盡數滅了,恐他日又有另外一支建虜矣!” “這……”張三百聞言一愣,頓時不由頹然坐了下來,忍不住罵了一句,“這該死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