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401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王錦衣可在?”張順一邊閉目養神,享受著高桂英的按摩,一邊突然問道。 “傳我號令,挑選一伍機靈之輩,快馬加鞭返回洛陽城,命令呂維祺攜嵩縣徐全、張履旋、董篤行、李際期以及‘嶰谷三才’溫廷枟、張師樊、師佐三人前來見我?!?/br> 張順一口氣說出八個人來,皆是頗有才干之輩。 看來他這一次所圖甚大,不達目的誓不甘休了! 第182章 英雄令 那嵩縣徐全原本是嵩縣的生員,只因當初為官兵湯九州所迫,被張順誘入義軍。 此人文武雙全,倒是個好苗子。 張順本打算培養他做參謀中的翹楚,將來接任洪承疇的幕僚長之職。 奈何此人聽說五省總督洪承疇擔任幕僚長以后,非常堅定的表示,“恥于彼輩同列,愿為一武夫,馬革裹尸足矣?!?/br> 張順寫信勸說了幾次,全無效果,不得已便遂了他的意。這一次便命人將他帶過來,留在身邊培養一下試試此人天賦如何。 至于張慎言之子張履旋,隨著義軍逐漸壯大,父親張慎言又是義軍重臣,也扭扭捏捏隨了張順。 而董篤行和李際期皆為無論心性能力,皆超乎眾人之上。兩人被張順分別任命為縣令數月,皆成績斐然。 而‘嶰谷三才’溫廷枟、張師樊和師佐,年齡較輕,又是自己幕僚。這一次張順便把他們一并喊來,準備輔助呂維祺經略陜甘之地。 “末將得令!”王錦衣聞言知是大事,連忙低聲應了。 下達完命令之后,張順自己也長舒了一口氣。 之前他也和張慎言、呂維祺、宋獻策等人反復探討過義軍的戰略問題。 如今義軍雖然趁朝廷沒有聚集起全部力量之前,占據了河南、南陽和汝州二府一州,實際上等地朝廷大軍一到,皆成泡影。 義軍在真真正正獲得與官兵對抗力量之前,什么“種田”、“改革”,都不好使。 唯有以快打慢,盡快割據一方才是王道。 而割據方向當選擇哪里為好? 唯有陜西三邊之地,既有精兵銳卒,能夠應付朝廷蜂擁而來的進攻,又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對明金之間力量對比的影響。 當然,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關鍵就是張順手里無兵,別看現在他手里擁有二十營六萬人馬,但是南陽之地、以及洛陽以東、以北都需要牽扯義軍極大的力量去防守。 如此一來,三分兩分,他能夠拿出來一萬多人馬,已經是極限了。 開玩笑,任憑他如何用兵如神,張順也不敢吹噓自己僅憑一萬人馬,就能全據擁兵十余萬的甘陜之地。 那該怎么辦? 哪怕武侯再世,淮陰復生,也不能虛空爆兵呀! 不過,他們不能,張順能。 那王錦衣得了命令,便去執行命令挑選信使去了。 而這時候張順便對高桂英說道:“行了,你去幫我準備一下筆墨紙硯,我自己擦一擦就行了!” “哦!”高桂英應了一聲。 隨即,她擦了擦手,然后起身去掛在馬背上的行李箱翻了翻,翻出來一雙靴子來。 高桂英拿著往張順面前一擱,笑道:“爹爹試試這個合腳不,剛巧我先前給我弟弟做了一雙,大小好像差不多?!?/br> 張順拿起來一看,是一雙十層新的小羊皮靴子。 他穿上襪子,抓起羊皮靴子往腳上一蹬。 這雙靴子十分合腳,而那羊皮又質地柔軟,穿起來十分舒服,不亞棉靴半分。 張順不由笑道:“你有心了,一會兒把那舊靴子也幫我收起來吧!” 高桂英撇了撇嘴,也沒說啥。 她一會兒找出來筆墨紙硯來,把宣紙鋪在了一塊平坦的石頭上,又磨好了硯臺,然后笑道:“爹爹這是要作甚?” “既然有文書,為何剛才洪先生在時,卻不讓他寫?” “這個他寫不了!”張順神秘一笑,抓起毛筆蘸了蘸墨汁,揮毫寫道: “諸義軍兄弟,見字如晤、展信舒顏?!?/br> “澠池一別,一載有余矣!當初三十六營兄弟合力,官兵為之逡巡,朝廷為之側目?!?/br> “不意義軍分兵四定以后,大多朝不保夕,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似漏網之魚;將不能一日兩餐之飽,士不能早晚一宿安睡!” “何也?則敵眾而我寡,敵強而我弱也!” “兵法曰: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而今義軍分如散沙,而官兵專若磐石,豈可得乎?” “本王無能,覥居三十六營盟主之位,上不能擊破朝廷,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下不能和合眾人之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愧矣!” “幸而蒼天有眼,不負有心之人。本王自出伏牛群山之后,連戰連勝,割據河洛、南陽之地,寥有立足之地?!?/br> “茶飽飯余之時,思及當初同袍之義,得聞諸位朝不保夕之事,不由悲從中來,不可斷絕?!?/br> “吾自起兵以來,上承天命,下應黎民,素來秉公行事,無有偏倚,復又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遂被諸人推為盟主之位?!?/br> “如今吾又率大軍,有志于秦地。朝夕破潼關天險于前,破陜西總兵左光先于后,吾兵鋒所值,莫不栗然?!?/br> “但聽吾之名,夫督撫輾轉難眠,王室恐慌不安,百姓俯首稱快,豪杰翹首以待?!?/br> “吾念及昔日之情,慮及同袍之義,亟需諸位率眾來歸。如今義軍氣勢正盛,復圍秦王于西安,困官兵于甘陜。雙方僵持南下,正當你我同心協力,同舟共濟,驅逐官兵于秦地,報仇雪恨于竟時?!?/br> “若果如我愿,我不吝糧草軍餉,官爵厚位。有肯隨我者平定天下者,許以將軍、王侯之位;若不肯隨我者,則好聚好散,宰割天下,各憑本事?!?/br> “今后我若遇兄弟刀兵者,莫不退避三舍,以示其誠!” “若此,諸義軍兄弟又有何慮哉?何不與我一起大塊吃rou,大碗喝酒,方不負人世間走這么一遭,豈不快哉!” “三十六營盟主舜王諭!” “爹爹?!”高桂英眼看著張順一筆一畫將這書信寫完,不由大為震動,“您這是?” “一人力寡,眾人力強!”張順笑道,“既然本王不足以單獨奪取陜西,何不廣發英雄令,借助義軍兄弟之力,以求全勝?” “那……其他義軍首領會來嗎?”高桂英遲疑了一下,不由問道。 當初他伯伯“闖王”高迎降何嘗沒有如此野心,結果機關算盡,卻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舜王雖然如今名聲威望更高于他,可是能否降服這些如狼似虎,野心勃勃之徒,猶為未知也。 “事在人為!”張順搖了搖頭,吹了吹書信的墨跡,笑道,“不可勝在己,不可勝在敵?!?/br> “這些人最講義氣,皆受我救命之恩。我不求個個都是關張忠義之輩,但凡有人記得我些許恩情,也不枉我白忙活一場?!?/br> “更何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事乃千古未曾有之事。但等此令一發,定然很快就傳遍大江南北,人人皆知矣!” “從者,忠義之名名留青史;不從者,忘恩負義之名遺臭萬年?!?/br> “更不要說,無論他們從于不從,朝廷豈肯干休,坐視他們匯集一處哉?” 第183章 加餉 “啟奏陛下,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前來拜見!”王承恩恭恭敬敬匯報道。 “哦?快快有請!”滿臉苦色的崇禎皇帝不由展顏道。 這些日子后金雖然暫且停止了進攻的勁頭,然而諸賊縱橫陜西、山西和河南三省,糜爛北方,實在是讓他寢食難安,一宿三驚、噩夢連連。 給事劉昌不停的彈劾原兵部尚書張鳳翼,策劃無功,坐失州縣,以致順賊占據河洛、南陽及汝州二府一州,逐漸壯大。 初時,崇禎還不以為意。這些臣子的日常不是你攻訐我,就是我攻訐你,他早已經習以為常。 只是張鳳翼策劃剿滅“順賊”的方案,皆以破產而告終,也引發了崇禎皇帝的不滿。 剛巧那給事中劉昌聲稱“兵部尚書張鳳翼推總兵陳壯猷,納其重賄”,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崇禎皇帝干脆將那給事中劉昌貶秩調外,將張鳳翼外放擔任宣大總督,而調任原宣大總督楊嗣昌任兵部尚書。 崇禎皇帝朱由檢臨危受命,自十七歲登基以來,無日不憂慮關外韃虜、關內賊寇。 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明正處于王朝末期,如同年邁老人一般。行事遲緩,步履維艱。 朱由檢空有一腔熱血,面對一團亂麻似的政局,毫無頭緒,卻難以一展志向。 他亟需一員得力干將輔助自己。 其中楊嗣昌便是他精挑細選的助手之一。 那楊嗣昌乃萬歷三十八年進士,先后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新餉司郎中等職。 后來他稱病掛冠之后,開始留心邊事,將自己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歷編為《地官集》二十卷。 崇禎還未登基之前,剛好看過此書,頗為贊賞他的才能。 等到他登基稱帝以后,先后歷練他分巡汝州道、霸州道,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海關)、永(平府)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以及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等職。 甚至連楊嗣昌父親楊鶴在擔任陜西三邊總督其間,招撫神一魁失敗,按律當下獄論死。 素來刻薄的崇禎,也在楊嗣昌的請求下,赦免了他的罪過,以改戍江西袁州代之。 如今楊嗣昌歷練方成,雖然還有些許不足之處,只是形勢危急,由不得他細細磨煉了。 那楊嗣昌年近五十,正值不惑之年。吃得圓滾滾、胖乎乎,可惜經歷了許多風霜,卻是黑了許多。 這黑胖子來到殿前,連忙前驅幾步,叩拜道:“楊嗣昌得見天恩,不勝感激涕零,吾皇萬歲!” “愛卿平身!且莫說什么萬歲,我正值年少,已經兩鬢斑白,狀如老者矣!”九五之尊朱由檢不由有感而發道。 “若是群臣用命,君臣上下一心,百姓安居樂業。豈勞朕勞心勞力,心力憔悴耶?” “死罪死罪,臣恨不能為圣上分憂!”楊嗣昌本來打算站起來,聞言不由又跪下請罪道。 “不干卿事,愛卿趕快起來吧!”崇禎連忙上前親手將他扶了起來,問候道,“邊地風沙頗大,愛卿受累了,倒黑瘦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