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193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想到這里,張順思維就不知道飄蕩哪里去了,幾欲作嘔。好容易驅散了腦海中奇奇怪怪的念頭,張順這才笑道:“英娘,我尋你卻是有一事求你。事關你我終身大事,還請你不要推脫了!” “呀!”馬英娘聞言不由一驚,胸口如同小鹿亂撞一般,撲通撲通的亂跳了起來。 “求你”,還“終身大事”,馬英娘不由害羞起來。不過,她剛剛害羞了片刻,突然想起這賊廝的德行,生怕有所誤會。 她便低著頭,用兩只手攪著衣角如同蚊子哼哼一般問道:“不知你所言何事?怎生遮遮掩掩,也不說個明白?” “哦,是這樣的!”張順絲毫不知事情的嚴重性,大大方方的解釋道,“我欲辦一軍校,想尋一個可靠之人擔任校長。我記得你之前參與過練兵之事……” “就這?” “就這!”張順點了點頭,應道,“那你答應了?” “我為什么要答應?”馬英娘冷眉橫對,怒氣沖沖的反問道。 “我一個女孩子家家,做什么鳥校長?” “你一個女孩子家家,怎么口吐臟話?張口就帶鳥!”張順暗暗吐槽道,卻也不敢真把這話說出來。 女孩子性子古古怪怪,真是難琢磨!張順沒辦法,只好試圖給她講講道理。 張順不講道理還好些,一講道理馬英娘更加生氣了?!菊f服】技能大失敗,這是張順未曾預料過的事情,軍校之事只得暫且作罷。 話分兩頭說,且不說張順在洛陽城中如何,且說那曹變蛟得了張順命令以后,便帶著參謀徐全及兩百家丁、五百“毛葫蘆”,出了洛陽城,一路向西南伊闕行進。 伊闕在洛陽府城西南三十里,東山曰香山,西山曰龍門山。上古時期,大禹疏以通水,兩山對峙,石壁峭立,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門,故曰:伊闕,有名龍門關。 徐全自“殺了”軍官湯九州以后,跟了張順,一直擔任幕僚之事。 他本是識文斷字的讀書人,一通百通。 經過一番學習歷練之后,對于行軍打仗之事,倒也頗有了解。根據徐全策劃,義軍第一晚落腳點便是伊闕。 按照曹變蛟的行軍能力,一天行走四五十里也沒有問題,只是徐全考慮到伊闕的險要,故意讓大軍在伊闕休息一下。正好趁行軍的剩余時間,在此立下一處簡易營寨。 古代行軍,并非每日每晚都要安營扎寨,很多時候都是攜帶干糧趕路。到了晚上,就在帳篷、民居甚至背風之處湊合一晚罷了。 只因為建設營寨太過費時費力,只有到了特殊地點才需要安營扎寨。 當時,曹變蛟得聞張順把參謀徐全派給自己的時候,雖然早已經有所預料,心中難免有些不樂。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有此人為自己策劃,一路上倒省了不少功夫。 往日曹變蛟領兵作戰,雖然多跟隨叔叔曹文詔行事,亦知其雜事繁瑣。每日行軍多遠,何處安營,何處飲水,何處埋鍋造飯,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有了徐全分擔,他到可以一心一意思索路上敵人可能會出現在哪里,到了嵩縣如何攻城諸事。 義軍在伊闕耽擱一晚以后,第二天一早只留下十余人看顧營地,再度向西南進發。 古書有云:伊闕以南,大山長谷,蠻多居之。如今伊闕之南,早沒了當初的不服王化的野蠻部落。但是大山長谷依舊,當地百姓依舊兇悍難制。 像張順撥付給曹變蛟的“毛葫蘆”,曹變蛟剛開始還以為是義軍從哪里拉出來的饑民老弱,不曾想他檢閱以后,發現居然個個都是好手。 除了戰術素養稍差,裝備過于簡陋之外,單個素質幾乎和邊軍精銳相差無幾。 對于這一點,曹變蛟倒是對張順頗為感激。他本來以為能夠拿回二百家丁,已經是張順容忍的極限了,萬萬沒想到張順還能交付給他五百“精銳”。 原來,在曹變蛟看來,這些“毛葫蘆”再稍作訓練,便又是一股精兵。 也怪不得曹變蛟“沒見識”,自明中期以后,衛所制敗壞,募兵制盛行。 朝廷所募之兵,雖然多出身衛所,實際具備武藝、擅長弓馬之人也不是很多,大多數僅僅滿足年輕力壯就是好兵了。 像張順這樣精挑細選出來的“毛葫蘆”,本就擅長長矛弓矢,又有戰斗經驗者,少之又少。 不兩日,義軍便在曹變蛟帶領下趕到了嵩縣縣城之下。 曹變蛟至城下一看,不由大皺眉頭。只見嵩縣縣城不遠處尚有一處營寨,與縣城呈掎角之勢。再觀嵩縣縣城和那寨上又是防備森嚴,軍容整齊。 曹變蛟想了想,倒有一個主意,便把徐全喚來喊道:“你也是個參謀,不知可有計策攻城?” 徐全是個參謀,又不是個謀士,哪里有計策與他?只是他好歹是個文官,若是沖鋒陷陣不如曹文詔也就罷了。 若是出謀劃策,一點辦法也無,豈不是顯得自己無能? 他便試探地問道:“曹將軍,要不徐全上前勸降試試?” 曹變蛟是個脾氣爆的,聞言便有些不留情面,喝道:“你當城內都是傻子不成?你去喊兩嗓子,就把城池勸降了,還要我武將何用?” 徐全聞言臉上掛不住,不由賭氣道:“喊一喊又值得了什么,曹將軍休要小瞧人!” 遂后,徐全拍馬上前,站在一箭之地以外,高聲喊道:“吾乃舜王麾下徐全,知會你家知縣何復一聲,就說義軍大軍一到,快快束手就擒,以免嵩縣城中百姓遭受無妄之災!” 徐全喊話剛畢,卻聽城上應道:“原來是徐生員,我們可把你盼來了。如今何知縣因為得罪了朝廷派來的中官,已經罷官回鄉去了。新任知縣尚且未至,不意舜王大軍終于到了?!?/br> “你且稍等片刻,我這邊打開城門,恭請舜王入城!還請舜王遵守諾言,不要禍及城中百姓!” …… 曹變蛟與徐全頓時面面相覷。 第134章 緣由 這一日,張慎言正在向張順抱怨道:“原來城中官吏都是jian猾之人,如今依照主公命令,便把那些嵩陽書院的學子換了上去?!?/br> “只是這些人實誠倒是實誠了,就是也太實誠了。他們往往被城中jian猾之輩耍的團團轉不提,甚至連文書、算術等學也不甚精通。每次我手把手教完他們如何行事,有那功夫,還不如我自己親自走這么一遭!” 張順聞言笑道:“張公勿憂,等到洛陽城稍稍安穩,我準備仿造抱犢寨例,也在這洛陽城新開一座書院,專門教習錢糧、刑名、文書及捕盜諸事。等到諸生結業,那時候張公就可以輕松一些了?!?/br> 兩人正談論著政務,突然聽到那孫承宗在門外喊道:“主公,嵩縣送來戰報,曹文詔與徐全已經下了嵩縣縣城!” “???”張順不由一愣,頓時喜上眉梢,連忙喊道:“進來匯報!” 當初投靠張順的徐全、洪覲楊、李錫九、王懋忠和孫承宗五位生員都參與過嵩縣防守“闖將”的戰斗,人皆是文武雙全之輩。 張順一時間想不出如何安排他們,便全面留在身邊充當了幕僚。 如今最為出色的徐全被張順外放出去充當曹變蛟的參謀去了,其余四人之中,唯有孫承宗最得張順看中。徐全走后,負責軍機文書等日常工作的幕僚便以孫承宗為首。 張順見孫承宗走了進來,便笑道:“這曹變蛟不愧是名將曹文詔的侄子,果然有一番本事。依我估算行程,他們不過剛剛趕到嵩縣城,就拿下了此城!” 那孫承宗早看了徐全的書信,有點尷尬的低聲應道:“此戰曹變蛟將軍表現平平無奇,全靠參謀徐全一力為之!” “哦?”張順毫無被下屬打臉的自覺,“這么說徐全當為首功了?” 明代計功方式分為以戰斗計功和以首級計功兩種方式。明朝開國之初,習慣以戰斗計功,分為“奇功、頭功和次功”三等。 只是隨著朝廷控制能力下降,將士多有冒功之事,便改為按照斬首人數計功了。 張順身為義軍頭領,自然沒有辦法玩朝廷那種正規cao作。他便粗略的將將士的功勞分為首功和次功罷了。 按照張順的理解首功就是mvp,次功就是金牌,其余混子無功無過罷了。 孫承宗聞言憋著笑道:“若說徐全為首功,尚有一人當為奇功!” 張順聞言更加奇怪了,難道義軍營中出現了軍事奇才?他連忙問道:“這又是何人?” “這就是主公您??!”孫承宗哈哈大笑道。 “那知縣何復如何?可是降了?”張順倒不在乎孫承宗的貓,只是心中奇怪之前那么忠貞不屈的何貞子怎么就屈服了? 這感覺就好比發現原本清高的女神,其實會所出身一樣,他心中多少有點不得勁。 “何知縣???何知縣被罷官了!”孫承宗連忙應道。 “???有如此忠賢雙全的人才而不用,這是大明朝廷的過錯呀!”張順不由有幾分惋惜道。 原來當初張順騙下嵩縣以后,不虐不殺不搶,無論知縣何復還是副榜傅于仁、生員劉月江和守備魏知友都對張順頗有好感。 特別是那知縣何復,雖然在張順百般勸說之下,仍然拒絕了跟隨張順的要求。 不過,他自知自己因為阻止崇禎派遣過來的宦官開采礦銀之時,被彼輩記恨在心。 如今自己失了嵩縣縣城,必然被彼輩落井下石。下次義軍再來,不要說守護縣城了,恐怕自己能夠從宦官手中逃得性命已是萬幸。 知縣何復乃是仁政愛民的好官,故而等張順等義軍撤走以后。他便叮囑副榜傅于仁、生員劉月江和守備魏知友三人,若是義軍再來,當提前降于舜王以保全全城百姓性命。 這其中傅于仁和劉月江還好,尚有幾分忠義之心,只是那魏知友卻起了別樣心思。 那魏知友本是“闖將”黃來兒麾下義軍,只是因為義軍勢弱,才想尋個出路罷了。 結果自己跟著知縣何復“忠心耿耿”,卻因為麾下士卒都跟著舜王跑了。他空擔了嵩縣守備之職,卻無守備之實。 前番知縣何復在時,一切好說。而如今何復自身難保,自己又何去何從呢? 所以自從知縣何復被撤職以后,魏知友連忙自掏腰包,征集附近“毛葫蘆”。他日夜訓練,只求再練出一支精銳的隊伍來。 只是兵馬尚未練成,驚聞城外義軍又至。魏知友連忙召集副榜傅于仁和生員劉月江說道:“何知縣已走,嵩縣城安危皆在我們之手?!?/br> “只是如今我失了麾下精銳,新兵練而未成,不可力敵。我們依照舊策,成掎角之勢,繼續防守罷了!” 傅于仁和劉月江倒沒有什么異議,依照成例由劉月江率眾防守縣城旁邊的屏風寨,傅于仁掌管城內外一切事物,守備魏知友負責縣城防守事宜。 只是當曹文詔帶領大軍來到嵩縣城下的時候,魏知友不由臉色一變。 他本就和官兵交戰多時,城下那股子家丁精銳的氣質怎么瞞也瞞不住,魏知友不由就膽怯了三分。 剛好這時候徐全上前勸降,聲稱城下是舜王的兵,那魏知友哪里還有戰心? 打是打不過了,守也不知道能不能守住。即便守住了嵩縣城,新知縣一到,又不知會如何看待自己這個“降賊”。 一念至此,魏知友連忙對副榜傅于仁說道:“城下義軍雖少,卻都是邊軍精銳家丁一般的人物,以一當十不在話下,不是小小嵩縣城能夠抵擋?!?/br> “既然彼輩乃是舜王麾下,我等早得了知縣何復命令,何不降之?” “可否保全城中百姓?”傅于仁不如魏知友知兵,倒是信任他的判斷,連忙問起了其中關鍵。 “舜王仁義,定然不會做出不利于百姓之事!”魏知友連忙保證道。 “既然如此,那便降吧!”傅于仁深知若無魏知友支持,僅憑他和劉月江兩個文士率眾守御,沒有可能守得住嵩縣城。 第135章 降服嵩縣城(上) 嵩縣即下,大出張順意料之外。本來他還準備等曹變蛟在伊闕立營完畢,回頭抽時間親自攻打下此城。 如今既然嵩縣城已下,張順卻也不能安坐在洛陽府中。嵩縣對張順防守洛陽的戰略極為重要,必須派遣可靠人前去守御,方可保萬無一失。 至于曹變蛟,作為新加入張順麾下的降將,能夠讓他領兵已經是張順給予他最大的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