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22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自然,信件和包裹,也要提早進行分類。 夏瑄這時候,倒是極認真地看起來,大抵明白了這驛卒的每日工作,他不由道:“我明白了,要做這個……卻也不容易,若是不能對平潭上上下下了解通透,只怕什么事也干不成?!?/br> 鄧達立即點頭道:“這是自然,不只如此,人送了東西去,還要和人熟絡。你要知道,你游走鄉間,而鄉民畢竟對外人排斥……若是不能得到他們的關照,是很難像我這般自在穿梭的?!?/br> 夏瑄皺眉起來:“可怎么和他們熟絡呢?” “這個輕易……”鄧達笑了,道:“只要本份做好手頭上的事,大家自然也就和你熟絡了。這書信投遞傳達,對他們是極有利的事,總會有人有家里在外,亦或者有女兒遠嫁,甚或有婦人嫁至本鄉本土。只要人還有念想,咱們干的事,對他們而言,就相當于令他們得以一享親情,了卻不少念想,他們自會敬重你,視你做自家人,你哪怕是在各村里,隨意走街串戶,他們也肯殷勤招待,絕不疑你為非作歹?!?/br> 夏瑄忙是記下,他覺得鄧達說的過于簡單,卻又覺得好像這事偏又不簡單。 鄧達此時突的道:“實不瞞你,我從前,也并非沒有遇到過歹人?!?/br> “啊……這……”夏瑄驚得瞪大了眼睛。 鄧達卻是輕描淡寫地道:“是三個盜匪,起初劫了我,我心里也畏懼極了,就差尿褲襠呢,可誰曾想,對方曉得我是驛卒,竟也只說……是送信的,不敢強留,我給他們留了十幾文買路錢,便走了?!?/br> 夏瑄不由感嘆道:“不曾想竟是義匪?!?/br> 鄧達卻淡淡地道:“但凡為匪,何來義匪和兇神惡煞的匪徒之分?若是遇到了別人,十之八九,他們要手起刀落,直接殺人掠財了。只不過他們也曉得,驛站失了人,必要四處尋訪,到時要對他們大肆搜捕?!?/br> “這其次嘛,這些盜匪,之所以可以橫行,自是因為有人藏匿或者對他們知情不報,倘若我不明不白死在了他們的手里,此事傳到十里八鄉,他們到時必要遭人痛恨,倘若有許多人檢舉他們的蹤跡,他們也就無所遁形了?!?/br> 夏瑄聽罷,忙不迭的點頭,他陡然覺得,今日這一趟,比之自己一輩子學到的都要多。 從疍民,到匪徒,再到那代其讀書信的老嫗,這一張張的面孔,一個個活生生,卻又各異的人,竟有一種說不出的教他記憶深刻,好像一下鐫刻進了他的骨子里。 他喃喃道:“那個疍民看邸報的,叫吳二,還有那個有個兒子在外,經常傳書信的,是叫周劉氏;還有在蕉前里遇到的那個里長,非要拉扯著他們吃頓便飯的叫……” 鄧達看著夏瑄的樣子,忍不住爽朗地笑了起來,邊道:“不必去記,走幾趟,便記牢了。明日咱們得去另一處地方……” 夏瑄頷首。 回到了驛站,這一次回來的較早,這驛站里頭,空蕩蕩的,只有門子在那抓著一只雞,撲哧撲哧的舉著菜刀要殺。 鄧達將兩尾魚送去,教那門子今夜宰殺燉湯吃。 一面便開始重新整理他的郵包。 夏瑄無處可去,只好過去幫襯,可一個郵包里,突的……掉出了一本厚厚的簿子來,夏瑄下意識地彎腰,要撿起來。 誰曉得,這撿起的時候,隨手一翻,卻見里頭,竟是密密麻麻的記錄。 姓名…… 編號…… 所在村里…… 家中親眷…… 戶主年齡…… 特征…… 籍貫…… 夏瑄一愣,低頭一看,這簿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用纖細的炭筆所書,當下,夏瑄道:“鄧長吏,這是什么……” 鄧達一見,忙將這簿子接過來,小心翼翼地捧著,道:“哎呀……這可是寶貝,是咱們郵政司的重中之重,這可事關到今歲的績效評優……” 他小心地揩拭著灰塵,便又道:“這些,暫時也和你說不清,待會兒,你去看新的條例章程便曉得了,依我看,驛丞他老人家不該今日就讓你跟我出來跑的,該在公房里先收發一下公文,熟悉了咱們郵政司的章程,再出來走動就適合?!?/br> 他說著,將簿子小心地又塞回了郵包,臉上露出了放心的神色。 第560章 報功 或許是一日下來,接收到的訊息過多的緣故。 當夜,在這異鄉的驛站里,夏瑄橫豎有些睡不著。 腦海里所浮想的東西,竟和自己自幼所見所聞全然不同。 此時他不由得又想起一個人來。 鄧長吏。 這鄧長吏的生平,其實夏瑄一概不知。 可從他的言談舉止來看,應該并非是尋常的山野之人。 只是……話雖如此,他又不像一個純粹的讀書人。 就好像一個……被人強行揉搓在一起的怪胎一樣,既有讀書人的一面,卻又與那些所見的百姓,沒有什么區別。 只是鄧長吏給他的印象頗好。 或者說……處于驛站這個環境,整個驛站,好像都是這樣的氛圍,許多人可能性格有所不同,可所表現出來的氣質,大抵也如鄧長吏一般。 也不知是不是一日下來的耳濡目染,本有些想要打退堂鼓的夏瑄,卻決心繼續堅持下來。 說也奇怪,氛圍對于人的影響,就是如此。 似鄧長吏這樣“古怪”的人,若是在以往夏瑄的交友圈里,定是會被大家一起嘲笑滑稽可笑。 可在這里,卻仿佛一切這樣的自然,哪怕是夏瑄自己,竟反而有了一絲絲的敬意。 次日,依舊還是繼續帶著郵包送信。 這一次去的地方又不同,似乎覺得夏瑄對于郵政司的章程不甚了解,所以沿途,鄧達著重說了一些。 他們今日所行的,乃是崎嶇的山路,大明的官道,只供應大城與省城和京城的連接,其余的道路,大抵都是人走出來的。 甚至你可以憑借著走出來的這些路的寬廣以及泥土的夯實程度,甚或者是野草的生長情況,大抵能判斷出前方的人口數目。 鄧達性子倒是豁達,此時道:“你別看每日這樣行走甚是枯燥,可走的久了,卻也有許多有趣的地方……以往平潭不過是聞所未聞的地方,這樣的偏鄉,實在不值一提,可你能想象,這里似你我這樣,幾日下來都未能走完嗎?又能想象,這里有這么多的各色百姓?” 頓了頓,鄧達帶著幾分感慨道:“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可能你我讀書未必及得上別人,可在此,行萬里路,卻能做到?!?/br> 夏瑄也開始談性漸濃起來。 二人各自草草談及自己的際遇,當然,也只是淺談即止,夏瑄不敢談自己的父親夏原吉,其實昨日的時候,夏瑄覺得自己渾身筋骨疼痛難忍,尤其是雙腿,回到驛站時就好像灌鉛一樣,可今日……竟稍好了一些。 卻又見鄧達步履如飛,不由得自嘆不如。 而在此時的京城,卻已是漸漸入冬了。 天色漸寒,即使一點微風,也顯得寒風刺骨,文淵閣里,不由得升騰起了一個個炭盆,有著熱氣,總算令人好受了許多。 其實當初營建新的文淵閣時,張安世是想過直接給這文淵閣建一條地龍的,也就是在這建筑之下掏空,而后每到冬日燒炭,其原理大抵和后世的地暖差不多。 只不過……這地龍,在大明也只有歷史上搬到了北京之后,才建設出來,被人稱之為暖閣。 問題是,張安世要是在這里頭搞出一個地龍來,只怕朱棣知道,非要掐死張安世不可。 一個個炭盆,此時散發出熱度。 可文淵閣這兒,卻終是喜氣洋洋起來。 連續數月的功夫,似乎辛苦沒有白費。 各地送來的奏報,成果都頗為喜人。 最新是北平送來的奏報,北平府原先有戶兩萬九千戶,現如今,追查出了九千隱戶,戶口的增長,增加到了三萬八千戶。 而這,則代表了北平府納稅的人口,增長了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各府縣,大抵也都是如此,成績最顯著的,竟是贛州府,從原先的九萬戶,增長到了十三萬戶。 解縉幾人湊在一起,倒也一個個樂呵呵的,張安世與他們喝茶時,幾人還在談及此事。 張安世看了看眾人一個個臉上帶著歡喜的表情,忍不住道:“查出來的隱戶,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 張安世這一盆冷水,居然早就在諸文淵閣大學士們意料之中了。 楊榮耐心地解釋道:“一方面,是陛下震怒,朝廷催促的緊。另一方面,都察院也派出大量的巡按四處督查。自然,漏網之魚可能會有,天下這樣大,牽涉的人這樣多,若說沒有漏網之魚,我等若也相信,那么就真是尸位素餐,不配為大學士了?!?/br> 楊榮解釋得很直白,連他們自己,也不相信這些人真的能將隱戶全部揪出來。 張安世道:“這樣的話,還藏著多少隱戶,陛下不是要將所有的隱戶都揪出來嗎?” 幾個大學士面面相覷,而后,連解縉也不由得抱起茶盞道:“話是這樣說,可是朝廷要這樣干,那可不成?!?/br> 張安世的神情認真了幾分,道:“還請解公賜教?!?/br> 解縉便道:“朝廷的本質,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將事情大抵干好,有一句話,叫水至清則無魚,這倒不是要給誰開脫,而至于,一件事,你干到六成,可能只需花費十萬兩銀子,可你要干到八成,那么可能要花費的銀子就是百萬兩之數了。若是你八成還嫌不足,要干到九成,那么就需更多的心力,也需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那么……這樣的花費,可能是三百萬甚至是五百萬兩。至于……如殿下所說的,想要干到十成……那么……” 解縉在此笑了笑,接著道:“那么……可能就是千萬兩,需動用的各種巡按以及其他的人力,可能就是千萬兩的錢糧還不夠……如此一來,倒是天下的隱戶都揪出來了,可問題是……這樣做,朝廷和天下各州府就別的事都干不成了,而從隱戶頭上,所征來的賦稅,也遠遠及不上朝廷所要付出的成本,所以啊……很多事,能像現在這樣,干個六七成,其實已算是至善至美,若真要逮著水至清則無魚去,非不能,而是實不能為也?!?/br> 張安世瞇了瞇眼道:“這下我懂了,越是接近完美,花費不是直線增加,而是幾何式的暴增?!?/br> “……” 書齋里陷入死一般的沉默。 張安世的話,他們不懂。 張安世想了想,道:“可問題在于,諸公怎么確定,這是六七成呢?” “這……”解縉無詞,其實解縉等人,也有點心里沒底。 沉吟了片刻之后,倒是金幼孜道:“事情這樣嚴重,各州府的父母官,不可能敢到這個時候還敷衍,當然,為了促成此事,都察院所派遣的巡按……亦是不少……” 張安世道:“倒是頗有道理?!?/br> 解縉隨即道:“諸公,先將這隱戶梳理一下,待會兒去見駕,奏報此事吧,無論如何,此次的黃冊戶籍大增,倒也是奇功一件?!?/br> 這話一出,倒又把大家從方才的沉重里拉了回來。 此時,連胡廣也很高興,他興沖沖地道:“是,是,是,哎……此次……論起來倒是皇孫立下了大功,若非他在南昌府,揭開了此事,我大明又如何能增加這樣多的百姓,歷朝歷代,人戶倍增,乃王朝興隆的征兆?!?/br> 到了正午,諸文淵閣大學士便前往覲見。 眾人對朱棣行禮后,解縉便奏道:“陛下,數月以來,天下各州府竭力追查隱戶,今已頗有成效,臣計算過,我大明百姓,新增之數,乃往年之七成,去歲,天下戶口八百二十七萬戶,而今,則增至一千二百七十萬戶,可喜可賀?!?/br> 黃冊又稱之為賦役黃冊,也就是通過這黃冊,來征取賦稅以及徭役的主要來源。 現在人口大增,朝廷的騰挪空間也就大大的增加。 朱棣聽罷,眉梢微微一動,他道:“這樣快就有結果?” “此數月以來,下頭州縣,個個盡心竭力,尤以都察院最是盡心,挑選巡按,稽查四方,其中巡按陳正,還有贛州知府王文慧,都是其中翹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