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842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朱棣道:“太子與皇孫,亦迥異于常人?!?/br> 殿中的都是人精,話說到了這個份上,陛下的意思,顯然已經昭然若揭了。 朱棣繼續道:“可人力終究有其限,天子想要處理天下的事務,而不出過失,朕為天子,豈會不知,實是難如登天?!?/br> 他又踱了幾步,接著道:“朝中非得有似楊士奇這般的大臣,可以協助天子,代天子治理天下,才可盡力減少疏失,令百姓安居樂業。若是我大明廟堂上,都是楊卿這樣的人,那么天下就可以無憂了?!?/br> 其實朱棣的意思很明白。 他和太祖高皇帝,甚至包括了太子,都可以勤政的。 尤其是太祖高皇帝,那簡直就是勞模。人家可以一天只休息幾個時辰,每日從早到晚地處理國家大事。 可朱棣也明白,自己的后代,肯定做不到這一點,他們需要大量的賢臣來輔佐。 而這些有能力的人,又不免令人擔心。 畢竟樹大根深,又難免與人沆瀣一氣。 事實也是如此,終明一朝,多少大學士,他們出身士紳,一步步走向高位,實際上……卻永遠擺不脫與人利益相關的牽連。 就好像一個人出身于士紳之家,從讀書開始,就有諸多的所謂恩師、同窗、同學,科舉之后,又有大量的同僚和同年和故吏,等終于執掌天下大權的時候,你能夠忽視這些人的利益嗎? 可一旦你選擇處處保護他們的利益,那么勢必又與皇權產生了沖突。于是,到了明末,這樣的情況達到了哭笑不得的地步。 身居高位的大臣,因為不能忽視自身或者是門生故吏、親朋好友的利益,依舊還頑固的保護士紳,將更多的稅賦,強加于百姓。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為了平叛,就又需更多的餉銀,而這些餉銀,照舊沒有加于士紳,而是繼續強加于那些尚未反叛的百姓身上。 最終的結局,其實已經注定了。 這一次,張安世可謂是對百官給予了沉重一擊。 若說此前,只是通過新政,去破壞他們的土壤,而現在,算是直接的傷害了。 卻聽朱棣沉吟道:“楊卿能獨當一面,此等封疆大吏,不可多得,敕其入朝,進文淵閣聽用?!?/br> 不等楊士奇謝恩。 本是得意洋洋的張安世,有點懵了。 慌忙道:“陛下,陛下……錯了,錯了……臣的意思是……楊公乃是一個活章程,可新洲暫時離不開他啊,臣只是拿他來舉一個事例,這楊公……新洲只怕還要再用幾年……陛下……” 張安世都想哭了。這么一個人才,寶貝疙瘩一般的人,陛下你看一看就好了,你咋還奪人所好? 朱棣:“……” 張安世連忙繼續道:“臣的意思是……臣的意思是……” 顯然,跟皇帝搶人并不是明智之舉。 倒是此時,楊士奇道:“陛下,臣尚還年輕,尚需在新洲,繼續磨礪,能為朝廷效命,實乃臣平生所愿。只是……懇請陛下,切不可拔苗助長,容請臣在新洲,繼續磨礪一些時日?!?/br> 他這話倒算得體。 總算是將這尷尬打破了。 朱棣瞪了張安世一眼,心里大抵在罵,入你娘,你興沖沖的跑來獻寶,結果只是讓朕看一看,過一過眼癮,是吧? 心里罵歸罵,朱棣溫和地對楊士奇頷首,道:“楊卿所言,可謂老成,是這么一個道理,既如此,就準奏了。大臣于海外的年資,確實非有十又五六年至二十年不可,如若不然,怕是難以勝任廟堂中的繁重?!?/br> 百官:“……” 大臣都是人精,人精的意思就是,無論朝廷制定什么限制,他們總能想方設法地找到捷徑。 原本大家還心里哀嘆,不得了,以后可能真要下海了。 不過沒關系,捷徑也未必沒有,大不了出海兩三年,熬一熬資歷,再回朝中總可以吧。 結果,楊士奇居然婉拒了朱棣的征辟。 朱棣直接來了一句,海外的年資非有十數年至二十年不可。這下真是完了,十幾二十年,這哪里是熬資歷,這兒子出生出海,回來孫子都要有了。 張安世精神為之一振,立即道:“陛下所言極是,正是此理,若是時日過短,只怕難見成效,理應制定章程,非有十五年不可。這樣的話,各藩國用起來,也安心一些。不然用不了幾年,人就走了,藩國這邊,只怕意見也不小,尤其是趙王殿下和漢王殿下,他們性子急……” 朱棣面上如古井無波,拿趙王和漢王來做擋箭牌,卻是朱棣沒有想到的。 朱棣沉吟道:“只是……現在朝廷確實需一個這樣的大臣入朝,開一開風氣,也好教朕,再稱量一二,這楊士奇,朕也就不奪人所好了,還是在其他的藩國之中擇選一員長史入朝吧?!?/br> 這是天大的事,即便是朱棣,也無法一拍腦袋就去干。 否則遭致的反對實在太大。 而先選一人入朝,估量一下此人的能力,用一用,一方面可封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朱棣也可借此觀察一二,可謂兩全其美。 第500章 滿門富貴 朱棣看向眾臣,隨后道:“諸卿以為如何呢?” 百官沉默。 朱棣卻是一笑:“諸卿不言,看來對此也不擅長,不妨就讓太子與張卿來擬定人選吧?!?/br> 朱高熾和張安世道:“遵旨?!?/br> 退朝之后。 朱高熾眉頭緊鎖,張安世也是郁悶無比。 二人大眼瞪小眼,唯有那楊士奇,尾隨其后,亦步亦趨,面色從容。 朱高熾嘆口氣道:“父皇真是強人所難??!方才百官的臉色,安世你是瞧見了的,真是如喪考妣。這一次對他們的傷害實在不小,現在父皇又讓我們推選大臣,若是選的不好,即便入朝,只怕此人也要被百官所針對,到時……只怕要使絆子?!?/br> 朱高熾即便再溫和,也是有防人之心的。 若是朱棣直接答應了這個章程,造成既定事實也就罷了。 偏偏要試一試,而且還讓朱高熾和張安世來選人入朝,可以想象,此人一旦入朝,要面對的是何等的局面。 而且這么一個人選,還真不好確定。 張安世也嘆了口氣,道:“怪我,若不是我舍不得楊士奇……” 朱高熾壓壓手,本想說不必自責之類的話。 此時,一直在后沉默的楊士奇道:“太子殿下,蕪湖郡王殿下,其實……人選早已有了?!?/br> 朱高熾和張安世都看向了楊士奇,異口同聲道:“何人?” “前文淵閣大學士,現在的趙王府長史解縉!”楊士奇斬釘截鐵地道。 朱高熾若有所思。 張安世卻是臉色一變:“這個爛人?” 楊士奇不疾不徐,卻是慢吞吞地道:“解公有入閣的經驗,又有在爪哇磨礪的資歷,且解公有大才,是綿里藏針之人,請他入朝,或可抵擋朝中的明槍暗箭。同時……想來……也可應付繁雜的政務?!?/br> “太子殿下,蕪湖郡王殿下,此番舉薦,關系到了太子與蕪湖郡王殿下對未來的國策。關系重大,個人成見,又有什么關系呢?最緊要的是……應付當前的局面,大丈夫不拘小節,區區私怨,不足掛齒!” 楊士奇說罷。 朱高熾和張安世卻又都沉默起來了。 過了一會,張安世才道:“就怕此人心術不正,人品敗壞……” 楊士奇用一種復雜的眼神看一眼張安世,而后迅速將目光錯開。 張安世被這一眼看得古怪,不由道:“楊公,你這是什么意思?” 楊士奇忙道:“臣……沒有什么意思……” 張安世倒也不是打破沙窩問到底之人,便嘆息道:“眼下,也只好死馬當活馬醫了,哎……罷罷罷,就他了?!?/br> 朱高熾便道:“那么本宮明日就上書……” 楊士奇卻是搖搖頭道:“殿下,不可,明日上書……就顯得太子殿下過于篤定,會讓人認為,這是太子殿下和蕪湖郡王殿下權衡之后的結果。朝中百官,無不擅長揣測人心,依臣之見,不妨遲一些,顯出猶豫不定之色,這才可麻痹百官,使百官認為,這解公,并非是真正實心合意的人選,不過是……萬不得已的選擇罷了?!?/br> 朱高熾道:“……” “除此之外……”楊士奇慢悠悠地繼續道:“到時上書,懇請殿下切記,萬萬不可讓解縉舉族遷回京城,而是只容許解縉一人入朝。至于他的子弟,殿下要想辦法,讓他們在爪哇繼續供趙王差遣?!?/br> 朱高熾:“……” 張安世已是眼眸一亮,笑容可掬地道:“楊公類我,也是這般深謀遠慮!不錯,不錯,留他全家在爪哇?!?/br> 朱高熾嘆口氣道:“看來也只好如此了,這樣罷,本宮稍待半月,半月之后,再上書奏報,你看如何?” “足以?!睏钍科嫘α诵?。 大事議定,雖然三人還是頗有幾分不確定性,不過眼下,似乎這楊士奇的提議,確實是最好的選擇了。 于是,朱高熾和張安世都松了口氣。 既然這事有了結論,張安世便有了心思想其他的事情了,于是道:“咱們的船,造出了嘛?” 楊士奇道:“回稟殿下,已經造出了。殿下大可放心,此船已經過幾次的海試,此番,也是臣親自乘坐此艦至松江口,各項的指標,都遠超福船?!?/br> “這便好?!睆埌彩罎M意地笑道:“楊公真是我的張良啊?!?/br> 話說出口,頓覺失言,便又道:“不不不,該是本王的范增才是,張良本王當不起?!?/br> 朱高熾和楊士奇,俱都用一種極奇怪的眼神看著張安世。 張安世這才意識到,這類比似乎也很不妥當,于是只好攤手,聳聳肩道:“直說了罷,本王沒什么文化,只好信口雌黃,瞎作類比。你們總不會懷疑我想做劉邦或者楚霸王吧?” 楊士奇勉強擠出了笑容,道:“殿下有劉禪之資?!?/br> 張安世:“……” 他一時分不清楊士奇是在給他解圍,還是吃了熊心豹子膽,竟要以臣噬主。 領著楊士奇回到了郡王府,自然少不得要和楊士奇促膝長談,關于新洲的事,張安世當然希望盡力了解。 畢竟這新洲,未來可是張家子孫的基業呢! 而楊士奇,自也明白張安世的心思,用著最大的耐心,一五一十地將新洲的情況相告。 楊士奇在向朱棣的奏報之中,其實關于新洲的情況比較籠統,可和張安世所談的,又是另一個情況。 現在的新洲,已初具規模。而到了這個時候,卻恰恰是一個瓶頸,說白了,還是需要人力。 想要人力,只能將主意打到了大明這兒。 楊士奇此番來此,就是為了這個,他打算針對大明,展開一次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