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733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張安世微卻道:“你說錯了,解縉這個人,從來沒有變過?!?/br> 于謙一頭霧水。 于謙不知道,在張安世的印象之中,解縉一直都屬于那種腹黑之人,他精于計算,巧舌如簧。 從前他是文淵閣大學士,自然而然,要拉住太子,為穩固自己的閣臣之位未雨綢繆,至于那些動輒讓讀書人為之傾慕的形象,本也是他這個大臣的需要。 可如今,這家伙現在在爪哇,或者說,他一家老小,整個家族都遷徙去了爪哇,從此之后,解家將世世代代的在爪哇存續下去。 爪哇如今已成了他的核心利益,那么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必定會采取一切方法,巧舌如簧,將一切都計算的明明白白。 所以骨子里,解縉這個人,并沒有變過,他依舊還處心積慮地為利益而奔走,也依舊在反復的計算著人心。 唯獨不同的,不過是他的身份,早已進行了轉換,這六年時間里,他已接受了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并且打算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而已。 而現在,張安世之所以還愿意和解縉合作,只是因為,和他合作,確實很香。 打包走一批讀書人,對張安世而言,并沒有害處。 而接下來與爪哇的大買賣,無論對朝廷還是對商行亦或者張安世個人而言,也絕對是有利可圖的。 利益、人情、面子甚至是朝廷都照顧到了,這解縉所遞來的,本就是張安世無法拒絕的條件。 “以后一定要小心讀書人,他們做起買賣來,算計的太狠?!?/br> …… 京城開始出現許多的小冊子。 這些冊子里,多是解縉最新寫的一些文章。 不得不說,解縉的文章寫的很好,任何一篇,都足以讓讀書人甘之如飴的進行傳閱。 而這些文章,大多都在打擦邊球。 比如它不會抨擊當下的新政,但是會感慨人心不古。 比如它不會針對時下的風氣進行中傷,卻是引經據典,高呼要遵守古之先哲們的道德。 文章里沒有提一個道德的字眼,可全篇下來,卻滿是道德。 讀了讓人大呼過癮。 此后,郵船帶來了大量的書信。 那一批讀書人去了爪哇之后,那些親朋故舊們,本就一直處于擔心之中。 而如今,得了書信,便如獲至寶一般。 等拆閱了書信,細細去看,一時教人瞠目結舌。 竟是采用的乃是先秦之制。 要知道,孔圣人是最崇尚周禮的。 以至于后世的讀書人,對這種古制,有著一種特殊的好感。 當初方孝孺,也就是讀書人的偶像,就曾在建文皇帝登基之后,上書請求恢復周制,也就是完美的復制周朝的制度。 當然,哪怕是建文皇帝,也沒有昏頭,不敢陪方孝孺這樣玩。 可這也說明,至少這種思潮是很有市場的,尤其是在讀書人之間。 尤其是在這種讀書人即將被邊緣化,似乎開始被朝廷所忽視的時候,這爪哇來的消息,不啻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第420章 往死里坑 朱棣不禁為之大為光火。 因為這些冊子,也一份份通過東廠送入了宮中。 趙王的小動作,他是略有所知的。 兒子大了,懶得去管。 可這些兄弟兒子們,顯然也知道自己有些事干的不厚道。 所以,為了顯得自己清白,于是決心攻擊別人。 是的,提升自己的道德,最好的方式,就是攻訐別人道德低下。 朱棣看著一份份奏疏,不禁為之無語。 此時他招來了張安世覲見。 指了指奏疏,便道:“諸藩王的事,卿知情嗎?” 張安世老實道:“略知一二?!?/br> 朱棣抬眼看了張安世一眼,板起了臉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是,是,是!”張安世汗顏道:“是知道的,各藩都想要人力,所以采取了一些措施,彼此為了爭奪人力,也都花費了一些心思?!?/br> 朱棣嘆口氣道:“那你怎么看待?” “這是好事?!睆埌彩赖溃骸斑@至少說明各藩,現在心思都在經營自己的藩地上,他們是真正的決心為王先驅,這是為大明開疆拓土,有何不可?” 朱棣道:“只是……” 張安世似乎明白朱棣想說什么,便道:“人力的問題,臣也是知道的,我大明對土人,最大的優勢在于火器,除此之外,還有陛下的支持??扇羰菦]有人力,如何消化自己的藩地呢?” “可若是想要讓百姓們離鄉背井,去那萬里之外的地方,只怕不太容易。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各藩才各顯神通,臣以為……只要陛下分封諸藩于域外,就一定會有這樣的問題?!?/br> 朱棣聽罷,頷首:“嗯……也不是沒有道理?!?/br> 張安世道:“其實臣以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朝廷與諸藩同心協力?!?/br> “朝廷?”朱棣訝異地看著張安世。 張安世道:“諸藩之所以不得不用這樣的手段,吸納百姓,實在是與大明相比,他們現在的藩地實在開發緩慢,而且較為艱苦,而土人襲擾和疾病的因素,也使百姓望而生畏。這個問題,只能靠繼續更好的經營,還有發展藩地來解決。其他的手段,都只是治標不治本?!?/br> “倘若藩地能夠真正的利用好當地肥沃的土地,以及數之不盡的礦藏,又何愁沒有百姓愿意去討生活呢?我大明最多的就是百姓,想要增加人口,其一為移民拓邊,其二為增加生育,不過生育這個問題,倒是不擔心,現在臣倒以為,最令人擔心的,是疾病。這疾病對人口的傷害實在太大了?!?/br> 朱棣微微皺眉,不過卻還是點頭。 若論生娃,實際上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是造娃的高手,為了血脈傳承,哪怕是最貧苦的佃農,只要能娶上媳婦,也肯生上六七個。 不過,話雖如此,可實際上,成人的孩子卻是不多。 因為這個時代的病死率實在太高,十分可怕。 莫說是尋常百姓,就算是皇族,這些天潢貴胄們,能夠活到成人,其實也是需要運氣的事。甚至許多皇帝可能生了十個八個子嗣,可最終能活下來四五個,也算是及格了。 朱棣點頭道:“張卿說這些,一定又有自己的想法了吧?” 張安世笑了笑道:“所以臣以為,各處藩鎮,一定要繁榮起來,這才是最緊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各藩在天下各處立足,分封之策……對朝廷百利而無一害,可若是藩王們就藩,內憂外患,甚至將來還有藩王被土人所侵滅,那么將來,陛下的后世子孫們,誰還肯就藩域外呢?” 頓了頓,他接著道:“另一方面,現在太平府這邊……” 聽到這,朱棣眼睛猛地一張,他隱隱感覺到了什么,肅然地道:“你好好說一說?!?/br> 張安世道:“現在太平府,確實有些不景氣,雖然臣已使出了渾身的解數,可畢竟……遭受了上一次的重創之后,軍民百姓們,還是難有信心。既然各省修建鐵路的事已擱置,那么何不如借各藩鎮……增加海洋上的貿易,來增強太平府乃至直隸的發展呢?” 朱棣背著手,微微皺眉道:“這萬里之外,也可以……” 張安世從容地笑道:“怎么不可以?各藩對直隸的各種商品需求極大,而整個太平府,也可借助各藩鎮的特產,分銷天下。除此之外,還可引導商賈對各藩鎮的港口進行投資,興建艦船,以互通有無,增強商貿和人員的往來?!?/br> “而另外還有軍械和火器,現在需求量極大,大可以大規模販售,而各藩得此之后,又可開拓他們的邊界,增加他們的人口,種植更多的農產,譬如棉花,又如橡膠,還有各種礦產,臣計算過,各藩國的航線,至松江口……一線,再從松江口順長江而將貨物輸送太平府,來回一趟,多則三月,少則一月,且這一帶的海域,還算平靜,風險不高?!?/br> “如此,造船業、航運、港口修建、火器制造、農具還有鋼鐵、冶煉等等,都可從中牟利。至于朝廷,也增加了稅賦,對于各藩而言,他們與大明聯系更為緊密,就更需仰賴陛下。陛下以為如何?” 朱棣習慣性地背起了手,來回踱步,微微低垂著頭細細思索起來。 半晌后,他頷首道:“這又是你那一套所謂創造需求的理論吧?” 張安世尷尬地道:“臣不會干別的,只懂一點這個?!?/br> 朱棣道:“這個可行?!?/br> 張安世便道:“臣打算以棲霞商行來主導,如何?商賈們就是這樣,起初不敢嘗試,可一旦有人嘗試,吃到了甜頭,他們才肯蜂擁而上?!?/br> 朱棣似乎聽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目光炯炯地看著他道:“不會虧損吧?” “斷然不會?!睆埌彩雷孕艥M滿地道:“臣想好了,以棲霞商行的名義,與各藩簽署商業合作的契書,聯合經營一些航道,港口投資,還有礦產開采以及作物分銷等等買賣,如此大規模的商業合作,必能生出百利?!?/br> 朱棣滿意地道:“那就這么定了?!?/br> 張安世卻又突的道:“臣又想到了,人口的問題,要應付疾病,乃是重中之重……” 朱棣道:“這個你不是很在行嗎?你是名醫……” 張安世嘿嘿一笑:“臣一人算什么!何況臣又沒有三頭六臂,這事啊……” 朱棣打斷他道:“你還是先思量著銀子的事吧?!?/br> 張安世于是悻悻然地道:“是,是?!?/br> 朱棣突然道:“趙王怎么和解縉合伙了?” 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讓張安世猝不及防。 顯然,朱棣原本以為,讓解縉去做這個長史,本質就是流放而已。 只不過……解縉畢竟是大學士,又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此人有罪,便以任長史的名義。 可哪里知道,這家伙似乎風生水起,在這京城,天天和一群讀書人高談闊論。 雖說……已有東廠的奏報,懷疑解縉與趙王似乎在蒙騙讀書人。 可朱棣覺得,解縉這個家伙壞,而且看上去與趙王朱高燧很合得來,這解縉會不會教壞了自己的兒子? 當然,憑良心說,解縉雖然狡猾,可比起朱棣的這個兒子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趙王朱高燧,那可是個一向缺德得冒煙的家伙。 只是作為一個父親,總不免覺得自己的兒子壞不到哪里去,即便是壞,那也肯定是被人蒙蔽了,交了壞“朋友”。 張安世道:“此趙王之事,臣倒以為,朝廷還是不要過問才好?!?/br> 朱棣郁悶地道:“什么趙王,那是朕的兒子?!?/br> 張安世知道朱棣對他素來寬容,便也隨意了些,笑了笑道:“可是兒子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何況又在萬里之外……陛下……理他做甚。朝廷與藩國之間,臣倒以為,還是需有一些邊界,若是處處都去管,難免會離心離德,現如今他們分封于萬里之外,許多事,朝廷也無法了解真實的情況,倒不如信任他們……教他們自行其是便好了?!?/br> 朱棣點點頭:“你說的倒也在理。那么……這棲霞商行買賣的事,看來不小,既是要簽契書……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