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728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陛下?!币嗍Ч溃骸安铔隽?,奴婢去換一副?!?/br> 方才安靜得過分的大殿,終于有了一點生息。 一般的時候,若是茶水涼了,亦失哈自會悄然無聲地換了。 不過這個時候他這般說,其實也是發現了朱棣的異常,不過是借故想要接一個話茬而已。 他說著,一面去收拾茶盞。 朱棣卻道:“不必啦。解縉……沒曾想竟還活著?!?/br> 此言一出,亦失哈頓時明白了什么,他微微低垂著頭道:“奴婢明白了?!?/br> 朱棣瞥了他一眼,挑眉道:“你明白了什么?” 亦失哈道:“奴婢……會處置妥當?!?/br> 朱棣擺擺手道:“他現在是趙王長史,奉趙王的命令來京城,你要如何處置?” 亦失哈忙道:“奴婢萬死?!?/br> 朱棣淡淡道:“近來抓了不少人,可朕比任何人都清楚,朕抓再多,殺再多,也解不開這天下讀書人的憤恨,兩京十三省,數以十萬數的讀書人和士紳,朕將他們統統殺光殆盡了?” 頓了頓,朱棣道:“這個解縉……名聲太大,在別人眼里,是朕虧待了他,且此人聰敏,若是懷有異心,反而不好對付?!?/br> 亦失哈道:“下文讓錦衣衛……” 朱棣直接搖頭:“張安世這個人,看來你還是沒看清他。他還是太仁善了,別看外間人人都說他濫殺無辜,朕卻是知道他的,若非真有罪行,否則他斷不會輕易去構陷栽贓,去輕易地殺人?!?/br> 亦失哈想了想道:“那索性由奴婢來……” 朱棣依舊搖搖頭:“且看看再說吧,解縉……終究只是一人而已,此人若是能滋生事端,那也是天下有人不甘的緣故?!?/br> 頓了頓,朱棣又道:“還是楊卿家說的對啊,與其去計較十三省的讀書人和士紳,不如將心思放在直隸這里,要勸導直隸的百姓,多去讀書?!?/br> “讀書?”亦失哈目露不解。 他不明白怎么又說到讀書去了。 朱棣微笑道:“這些讀書人和士紳,當初太祖高皇帝,對他們也是深惡痛絕,也殺了不少,可最終,依舊還是給予他們優待,你以為是什么緣故?是太祖高皇帝仁慈嗎?還是因為太祖高皇帝被他們所教化?” 朱棣自問自答地道:“無它,只是因為……拿他們沒有辦法而已,我大明不能讓大字不識之人為官,也不可能,讓武夫來治理天下,若是將他們統統鏟除,誰來馭民呢?” 亦失哈眼眸微微一張,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道:“奴婢明白了,只有直隸的讀書人越來越多,將來……便可用這些新政培養出來的讀書人,對十三省的上下官吏,取而代之?!?/br> “可以這樣說?!敝扉Φ溃骸皬埌彩雷鄨?,此次隨黃孫陳情之人中,讀書人就有兩千三百余人,其中不少,負責負責組織、書信傳遞、宣講,這些讀書人,有功名者則達三百七十二人。由此可見,并非是所有的讀書人,都反對新政,除此之外,現在直隸入學者,有二十萬之巨,等將來這些人漸而成長,可以大用?!?/br> 亦失哈心悅誠服地道:“陛下所慮深遠?!?/br> 朱棣搖頭:“不是朕所慮深遠,是楊卿的話點醒了朕?!?/br> “楊公……平日里一向少言,倒是這些日子,主動納言獻策的時候不少?!?/br> 朱棣微笑著繼續道:“這是有大智慧的人,平日寡言,明哲保身,一旦遇有良機,便獻上胸中的韜略,此人……從前似乎沒有說過新政的好話?!?/br> 亦失哈不由道:“會不會是……他見新政已有起色,所以……” 朱棣搖頭:“這樣的人,不會臨時改變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可能在小事上,這般的人會妥協,可一旦遭遇了大事,絕不會只因抓了一些亂黨,就改變自己的方略。唯一的可能就是,此人一直對新政沒有惡感,也一直都在暗中觀察新政的好壞,漸而心向新政,只是……若是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他也絕不會輕易的提出自己的建言,只有到了合適的時機時,才會將自己對新政的看法和建言奉上?!?/br> “這就如他建言只關注直隸新政一樣,若是在早兩年,那時,直隸治下,有幾個讀書人與新政有關?若是提出這個建議,又有什么用?而現在,叫做今時不同往日,以直隸新政而撬動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他才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br> 亦失哈聽罷,便道:“老成持重,胸懷韜略,奴婢遠不及他?!?/br> 朱棣大笑,舉起手指,指了指他道:“你一個奴婢,怎可和他相比?!?/br> 亦失哈不生氣,很是坦蕩地道:“可奴婢比他忠心,比他更掏心窩子?!?/br> 這話頓時深入朱棣之心,朱棣頷首,表示贊同。 朱棣慢悠悠地拿起御桌上的茶盞,押了一口茶,才又道:“等著看吧,不出數日,這楊卿就要上書,闡述他的新政建言了。方才覲見時,朕聽他的言外之意,顯然他對新政的看法,是有自己主見的,早已經過了深思熟慮。那么,必然不只是那寥寥幾語這樣簡單?!?/br> 朱棣說罷,對亦失哈揮了揮手,便又繼續陷入了沉思。 亦失哈自是默契地會意,默默地退了出去。 可到了傍晚的時候,亦失哈卻又突然捧著一份奏疏來了,道:“陛下,楊公有奏?!?/br> 朱棣聽罷,眼眸閃過一抹精光,隨即道:“朕還以為得再過幾日呢,誰曾想,這樣早!” 當即,朱棣穩穩落座,接過了奏疏,微微低頭一看,卻見這奏疏上寫著:“直隸勸學疏”。 朱棣見這五字,倒是板著臉,輕輕翻開來看。 這奏疏之中,卻是成體系的提出了一套整個直隸的教育方法。 楊榮所希望的是,建立一個官方所承認的教育體系,這個體系,需有別于地方上的學政。 同時,在整個直隸,依舊設置學官,而這些學官的職責,也不再以傳統的科舉學官為主,其本職改為鼓勵進學,與各學堂共同研討出教程,設置一個官方的統一的考試,除此之外,對于好學和學有所成者,進行一定的獎勵。 除此之外,各學堂所招募生員,都需在學政衙里造冊,制成學籍,規范各科,同時引用一批新政所需人才,授予榮職。 為了鼓勵進學,尤其是優秀的青年才俊,但凡是學業有成,能夠在各學堂聯考中成績佼佼者,為減輕其家中負擔,可命學官予以免學費,或供給祿米的獎勵。 至于里頭的細則,更是洋洋數千言,絕不是一日之間,就可以寫就的。 里頭許多需要考量的事,盡都思慮到了。 學籍則證明了身份,免得良莠不齊,或是有一些小學堂出來的讀書人,無法得到文憑,沒有讀書的憑證,在就業方面,難免揪扯不清。 同時,也可免使學堂不一,所教授的知識過于混亂,設置各學科,同時對某些學堂進行一定的管理,也免得有人以學堂之名招搖撞騙。 而且有鑒于需鼓勵更多的平民子弟進學,又予以獎勵,也可使平民更愿意將子弟送入學堂。 朱棣看得頗認真,他畢竟只善于決策,而厭惡繁瑣的行政事務,而楊榮卻將各處的情況都想的周全了。 而這封奏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盡量的增加軍民百姓讀書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使各處學堂進行規范化。 再有,最好將學堂的教育,與新政產生聯系,使這些讀書人,將來肄業,便可為朝廷所用。 朱棣看罷,深鎖眉頭,禁不住道:“楊卿看來……沒少在這直隸的學政上頭下工夫?!?/br> “陛下何以見得?”亦失哈帶著幾分好奇道。 朱棣道:“這奏疏之中,提及到了直隸讀書人的具體數目,還有學堂數目,甚至還舉出了不少的事例,若是沒有足夠關注直隸的學政,絕不可能將這些東西,信手拈來。楊卿只怕早在兩年前,就已未雨綢繆,暗中搜羅這學政的訊息了?!?/br> 亦失哈聽罷,頓時啞口無言。 他心頭不免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他也早該關注這件事,如此一來,到了現在,也可在陛下面前露一手了。 論起來,這楊榮確實可以稱之為深謀遠慮了。 亦失哈倒是在此時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隨即道:“對了,陛下,奴婢剛剛得了東廠的奏報,說是……解縉的船,已至松江口了?!?/br> 朱棣聽罷,只是抿了抿唇,沒有回應。 從爪哇來的消息,雖是快船送達,可基本上,這快船的消息,也并沒有比解縉快多少。 解縉的艦船,也是一艘郵船。 因為大明與海外諸藩聯系日漸緊密,藩王所攜帶的家眷、隨員眾多,動輒就是數萬戶的遷徙。 而這些人,畢竟在大明依舊還有許多的故舊,人在他鄉,對于親友的思念更深,因而書信的往來十分頻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物品的饋贈需求也是極大。 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少的船行,紛紛推出了郵船的業務,將爪哇、安南、新洲、呂宋等地的書信以及需郵寄的包裹,送回大明本土,在裝載大量郵件的同時,也可趁此,做一些客船的買賣,因而……大明與這幾處地方的航線上,幾乎每隔七八日,就有郵船出入港口。 解縉至松江口下岸,其實此時他的年紀并不大,卻已是飽經風霜,膚色也黝黑了許多。 他來到華亭縣的驛站暫時住下,當地的讀書人和士紳,聽聞解縉抵達,竟紛紛來拜訪。 看著這諸多綸巾儒衫之人,紛沓而來。 解縉不敢怠慢,聽著他們的慰問之詞,解縉不由得淚水縱橫。 六年了,這六年來,他人在異鄉,萬里之外,猶如漂泊之浮萍,可以往的一切,卻都埋藏在心底,依舊記得牢固。 如今,終于回到了此地,難免哽咽難言,這曾經熟識的一切早已遠去,可現如今,卻又猛地出現在眼前,疑如夢境。 當夜,帶著萬般觸動,與人細談了一夜。 到了次日,卻不得不出發,繼而往鎮江,再由鎮江入南京城。 他乃長史,也是趙王的使者,自然而然,第一件事,便是去禮部遞交了趙王的奏疏,隨即在禮部候命,隨時聽詔。 不過奏疏遞上去,皇帝卻沒有立即下旨召見。 倒是他在鴻臚寺下榻的時候,來拜望他的人,竟如過江之鯽。 京城之中,經歷了一次陳情之后,百官之中,雖有不少人并沒有牽涉進逆案,卻也不乏有對新政頗有微詞者。 而讀書人,就更不必提了。 幾乎所有人,心里都籠罩著一股沉重。 解縉的回京,總算讓他們感覺似有了幾分慰藉。 當然,慰藉只是暫時的,誰都知道,陛下已疏遠了解縉。 屬于解縉和解縉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又過了數日,才有旨意來,命解縉至朝議時覲見。 皇帝沒有私自見他,而只是安排在朝議時覲見,因為朝議時是準許各藩國的使節列席的。 由此可見,皇帝對解縉沒有半分的情分,只將他當做是尋常的藩國使臣看待而已。 這一日,百官匯聚。 張安世也早已來了,他入宮最早,先去見了朱棣。 朱棣則是取了楊榮的奏疏給他看,讓他酌情刪改。 張安世只粗粗地看了一遍,便道:“臣回頭,讓長史府那邊再細細的梳理一遍?!?/br> 朱棣頷首:“如此甚好?!?/br> 張安世這時候卻道:“臣還有一事……” 朱棣道:“盡言?!?/br> 張安世道:“長史府書佐于謙,為人穩重,忠實可靠,此番也隨臣入朝覲見?!?/br> 郡王的長史府,相當于一整套機構,里頭的官職大小不一,長史、司馬、主簿、功曹、錄事、兵曹、書佐、門吏等等官職,張安世很久沒有向朱棣舉薦過人才了,現在突然一個區區的書佐,竟是突然提及。 聽到這個名字,朱棣倒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一般,他笑了笑道:“噢,是一個舉人,起初還不肯去你那任職,是你請朕下了旨意,他才不情不愿的來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