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366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尤其是魏國公徐輝祖,心里不免嘆息和遺憾。 當然,有人憂慮,自然不免有人歡喜。 至少在這朝中,就有不少人,心中狂喜。 世上少了一個外戚,這可太好了。 他們最怕的,就是大明走了當初大漢朝的老路。 只是…… 無論心中有多喜,可至少,表面上卻需擺出一副心痛如刀割的樣子。 現在陛下正在震怒之中,誰敢觸這個眉頭? 再者說了,人死為大嘛。 人都死了,你還想墳頭蹦迪? 于是朝中文武,哀鴻一片。 朱棣端坐著,掃視著文武。 終于,朱棣道:“事情,諸卿可有聽聞嗎?” “陛下……”率先說話的,竟是解縉。 解縉痛苦不堪的樣子:“陛下啊,臣萬萬沒想到,竟是出了這樣的事,安南侯……他死的蹊蹺啊,安南侯生前赤心奉國,在御前效命,殫精竭慮。他小小年紀,立下如此多的功勞,萬萬沒想到,竟有人向安南侯下此毒手。陛下……臣聞噩耗,當即失聲痛哭,我大明失此棟梁,實在……實在……” 說罷,解縉失聲痛哭起來。 這算是定了一個調子。 哭。 都給我哭。 不但張安世沒了。 連解縉也要和張安世同歸于盡。 至此之后,解縉再無天敵,再過一些年,這強勢的皇帝駕崩,他們就成了三朝老臣,不但位極人臣,且地位崇高,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到了那時候,這國家大事,沒有他解縉點頭,他就實施不下去,辦不成。 他想辦的事,只要他一個眼神,就會有多如牛毛的人去給他奔走造勢,為他上書。 一切……都不費吹灰之力。 明承宋制。 這大宋,士大夫優榮掌斷天下事的好時光,要來了。 解縉哭著,心里想得美滋滋的。 他起了頭,不少人便紛紛泣不成聲起來了:“安南侯乃國士,功勛卓著,如今蒙受此難,臣等……也是悲痛萬分,嗚呼,天妒英才?!?/br> “陛下,安南侯生前,兩袖清風,聽聞他但凡得陛下旨意,便嘔心瀝血,不知疲倦地盡心于王命,這樣的人……現在已極少見了?!?/br> “我永樂一朝,功高者莫過于安南侯也,本以為此子必成大器,奈何天不遂人愿,陛下……臣痛心疾首……” “若是安南侯能起死回生,臣寧愿折壽二十年……” 殿中哭聲四起。 有人哭著哭著,就想笑了,連忙拿袖子作擦淚狀,作為掩飾。 楊榮和胡廣對視一眼,對此……也啼笑皆非。 說實話……對于張安世的死,他們是有所震驚的,畢竟……世侯死的如此不明不白,可見那些人,已經猖狂到了什么地步。 要說痛心,有是還有那么一點點的,畢竟張安世這家伙也算是奇人了,英年早逝,正常人都會為之惋惜。 可要論起解縉這些人,如此的夸張,就實在有些可笑了。 可楊榮深知,解縉帶著這些人,其實是演一出好戲。 一方面,為的在陛下的面前,挽回一點信任。與陛下同悲,無論怎么說,都會博取好感。 另一方面,則是借此……為接下來徹底鏟除錦衣衛做打算了。 錦衣衛之中,一個紀綱,一個張安世,這二人兩敗俱傷,整個錦衣衛,必然要被裁撤。 即便不裁撤,少了這兩個如日中天的人物,沒有十年八年,也不可能恢復過來。 再加上有了這一次的前車之鑒,朝廷對于錦衣衛,只會更加的警惕,這絕對是一場兵不血刃的大勝。 現在越是贊揚張安世,顯出張安世的功勞,就顯得那些錦衣衛有多可恨,這是在給陛下興起針對錦衣衛的大獄,壓上最后一根稻草呢! 可……楊榮卻總覺得,此等手段,實在不是一個宰輔應該去做的事。 宰輔要做的……不是成日與朝中的人斗爭,不是無數爭權奪利的把戲! 也不是說這些手段不能有,而是一旦過了頭,就反而不是好的征兆了。 做好自己本份的事,方才是可以歷經數朝而不倒的正道。 不管其他人怎么想的,朱棣聽罷,又不禁悲痛起來。 他好不容易地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現在又不禁觸景生情,感慨道:“可恨,可恨……” 解縉道:“陛下,臣聽聞,安南侯雖不至尸骨無存,卻已是被燒得面目全非,如今他的尸骸,已被押運至京的路途上,不日就要下葬。哎……而且他還沒有子嗣,自此……安南侯一脈便算絕嗣了。我大明忠臣,竟落下這樣的下場,臣……建言,安南侯理應厚葬?!?/br> 朱棣悲痛地道:“朕已命其入葬太廟?!?/br> 要知道,能入太廟的人……無一不是大明頂級的功臣。 因為一旦入了太廟,就意味著逢年過節,都會有朝廷的大臣,甚至是后世的皇帝,前往祭祀。 雖然主要祭祀的,還是大明皇帝的列祖列宗,可這些入太廟的功臣,照慣例,都要享受祭祀,自此之后,祭祀不絕。 無數位極人臣之人,到了最頂峰的時候,每日所想著的,不再是功名利祿,而是這個問題,可見這規格可見一斑。 解縉道:“安南侯如此功勞,入葬太廟,理所應當,不知陛下,可否定下謚號?” 朱棣道:“追贈襄國公,謚曰:武襄,何如?” 武襄這個謚號,已算是武臣最頂級的謚號了。 再加上追贈了一個襄國公,也是超了規格。 由此可見,朱棣對于張安世的感情了。 解縉道:“陛下,武襄雖好,臣卻以為,不如……武寧……” 此言一出,殿中文武,一個個沉默下來。 如果說武襄乃是一線謚號,那么武寧,則屬于一線的一線了,大抵……和文臣的文正公相等。 武臣一等的頂級謚號,大抵可以排列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等。 而在整個大明,得武寧這個謚號的,只有一人,那便是開國勛臣,太祖高皇帝身邊的第一大將,在軍中擁有巨大威望,同時家里出了許多后妃,朱棣的岳父兼恩師——中山王徐達。 這位中山王,幾乎是朱棣一生最崇敬的人之一。 朱棣聽罷,有些驚異地看向解縉:“武寧?” 解縉道:“安南侯所立功勞,實在不小,再者,他興國安邦,德才兼備,此番雖是枉死,可又何嘗不是奉陛下旨意,與逆賊死斗,而被逆賊所害呢?可惜他小小年紀,竟不能壽終正寢,即便是以武寧為謚,臣以為,也并不為過?!?/br> “再者,張家絕嗣……臣以為……安南侯生前乃是世侯,世襲罔替,陛下應該從張家遠親之中,擇一良人,命其過繼安南侯為子,再增加安南侯的食戶,好使張家香火不絕?!?/br> 朱棣目光微微一轉,看向眾臣:“諸卿也是這樣認為的嗎?” 其實此時的朱棣,怎樣加恩都覺得不為過,既然連解縉都提出來了,又想到太子和太子妃必定悲痛欲絕,便覺得,無論是對死去的張安世,還是對太子和太子妃而言,也該多給一些慰藉。 眾臣紛紛道:“陛下,臣附議?!?/br> “臣也附議?!?/br> “國家褒獎忠臣,再如何也不為過,唯有如此,方可激勵萬世,臣也附議?!?/br> 眾臣轟然回應。 死都死了,借花獻佛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得死。 朱棣點了點頭,嘆道:“一切如眾卿所愿吧,再加食戶一萬,為其在順化,建武定廟?!?/br> 解縉等人,便紛紛道:“陛下圣明?!?/br> 朱棣忍不住眼眶通紅:“諸卿此言,令朕頗得幾分慰藉,張安世……哎……” 說到此處,朱棣又不禁心里像堵了一塊大石一般。 緩了緩,他才張口:“速速將其尸骸,送至京城,至京城之后……” 說到這里,他看一眼趙王朱高燧:“趙王……親去扶棺吧,布置靈堂之后,朕要親往祭奠?!?/br> 朱高燧聽罷,心中大喜,這去扶棺,又是布置靈堂,這是委以重任啊。 有時候,一些重大的禮儀性差事,一旦落入誰的手里,往往都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朱高燧立即紅著眼睛道:“父皇,兒臣遵旨,兒臣一定辦得妥妥當當,要教安南侯雖死猶生,安南侯泉下有知,若知父皇如此厚愛,一定喜不自勝。良臣得遇明主,這定為一段千古佳話。兒臣若是安南侯,只怕已恨不得插翅飛來京城,教父皇見他最后一面……” 說到此處。 朱棣本是動情,正待想要擦拭眼淚。 卻有宦官跌跌撞撞地要進來,還沒走近,便驚慌失措地叫著:“陛下,陛下……不好啦,不好啦……” 百官:“……” 朱棣心里正難受著呢,看這宦官如此失態,頓時大怒。 這無異于撞到了槍口上。 那宦官卻顧不得這么多,瘋了似的沖進殿,竟來不及行禮,劈頭蓋臉道:“陛下,安南侯……張安世……入宮……覲見……”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背脊都生出了寒意。 人們瞠目結舌。 這說曹cao,曹cao就來? 這張安世真詐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