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90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當然……最大的可能是,一個家族再如何努力,也無法將天下的書籍收入囊中。 像曾棨這樣的人,已算是家學淵源深厚,可他閱讀過的書,本質上,相對這浩瀚書海而言,不過是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罷了。 對于讀書人而言,若是能得到一部仰慕已久的書,就足以讓他欣喜若狂,因為書籍是寶貴的,而且搜羅書籍,費時費力,花費的代價太大了。 讀書人之所以能高高在上,本質上利用的也就是這種信息不對稱。 尋常人要讀書,太難太難了。 即便是殷實人家,如曾棨,看著這許多的書冊,絕大多數也是未曾拜讀過。 有些書,他久聞其名,但是無法去閱讀,難免心里生出無窮的遺憾。 可在此…… “啊……是西漢劉向的《劉子政集》?里頭是否收錄了《戰國策·敘錄》?我一直在尋此文……” 劉向乃是西漢的宗室,曾經奉命在朝中修書,而且此人也是荀子的弟子,荀子是儒家承上啟下最重要的人物,而要研究荀子的思想,通過劉向文集,才可掌握許多第一手的資料。 “快看,這里有劉韻的《古文尚書》?!?/br> “哈哈……” “不可喧嘩?!庇腥舜舐暫鹊?。 于是乎,所有人的聲音都輕了許多。 大家連走路都躡手躡腳起來。 每一個人都暗暗地激動,在這書架旁,正擺著一張張的桌椅,于是尋了書,便坐在桌案跟前,低頭去細細看起來。 這真的有點老鼠掉進了米缸里的意味了。 很快,十幾個樓里竟是滿座。 里頭本可容納數百人,但現在進出于此的竟有千人之眾。 沒有座位的,索性便站著低頭看書。 朱棣和徐輝祖對視了一眼,然后朱棣發現徐輝祖正用一種看猴子的眼神看著他。 這讓朱棣心里不忿,他低聲道:“圖書……圖書……張安世這家伙,搞來了這么多書,看來……他是早有準備……這東西,比青樓厲害?!?/br> 偌大的讀書館里,安靜得可怕,可密密麻麻的全是人。 不少人聞訊而至。 在一棟棟樓,一個個書架里徘徊,尋找著各類的書籍。 除此之外……便有許多的伙計,在這里頭穿梭。 給讀書人供應糕點和茶水。 讀書人們一個個不出聲,都看得如癡如醉。 朱棣瞠目結舌,看這些讀書人的模樣,顯然……這里確實比青樓……還要有吸引力。 偶爾,有人低聲竊竊私語,興奮地說著自己手中書的內容。 恰在此時,張安世出現了。 張安世無聲地朝朱棣一笑。 朱棣背著手,無事人一般地跟在張安世后頭,到了后面的一處書齋。 這里應該是圖書管理員們的場所。 他們要負責的,乃是對各種圖書進行分類,并且細心地在這一排排書架上,標上書錄,方便大家來查閱。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是給人斟茶遞水的,人在此讀書,難免廢寢忘食,茶水總要喝兩口,糕點也得來兩塊。 張安世笑著道:“陛下,為了讓天下的讀書人都有書讀,臣真是煞費了苦心。請了人至天下各處,尋找圖書,還有許多的孤篇遺本。幸好,各省書鋪的代理們,在當地售書,可能其他的事,他們幫不上忙,可要說搜羅各類圖書,他們倒是有幾分本事?!?/br> 有時候書就像特產,可能在某縣,這里的讀書人都看過此書,可到了數百里之外,許多人對此書就聞所未聞了。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這個時代的信息交流本就有著天然的障礙,哪怕是數百年之后,在物流業沒有徹底地發展起來之前,特產二字,還是人們出門在外回鄉送禮必備之物。 更何況是在這個信息幾乎是隔絕的時代了。 朱棣道:“你這搜羅了多少書?” “搜羅到之后,立即請人去抄寫,大抵的圖書有九萬七千本,其中有四百多本是讀書人常見的書籍,其余的……都是許多私藏的文集和古代孤本,各行省的代理們,可是挖空了心思,臣這兒,上上下下,花費也在十數萬兩紋銀以上呢!” 十幾萬兩銀子,這銀子……足以讓任何人瞠目結舌了。 可這時代就是如此,書籍的花費就是如此昂貴,不只如此,你還要費盡心機地找人抄寫儲藏。 以至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要修書,所謂的修書,其實也就是搜羅天下的書籍進行分類,往往都需要一個宰相級別的人來做總編撰,還需花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正所謂“盛世修典”,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國家不到盛世的時候,這種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事,根本干不成。 張安世用了十多萬兩就搞出九萬多本書,都已算是便宜了,畢竟他握著天下各處書鋪的資源! 可換做其他人來做,便是花二十萬、三十萬兩銀子,只怕也未必能干得成。 朱棣道:“就為了給讀書人在此看書?” “正是?!睆埌彩赖溃骸斑@些書……價值十數萬兩,放在這里,對于讀書人而言,都是無價之寶,陛下想想看,這些讀書人,他們還肯走嗎?” 朱棣道:“你的意思是……將來此處,會匯聚大量的讀書人?” “正是?!?/br> 這一點,張安世倒是可以確保的,畢竟讀書人還是很卷的,現在眼前十數萬兩銀子砸出來的圖書館,你不看,就浪費了。 而且讀書人往往只和讀書人打交道,若是其他人都博學多聞,大量用各種你聞所未聞的典故和你對話,你若是應對不上,那么就難免會被人排斥了。 想要融入這個群體,你沒有任何選擇。 朱棣卻是道:“這樣說來,豈不是虧死了?” 張安世笑道:“哪里虧了?這圖書館,一看就得要幾個時辰,這幾個時辰里,他們總要吃喝的吧!若是天色晚了,趕不上回城的渡船怎么辦?這衣食住行,樣樣都逃不開?!?/br> “臣已打算好了,準備在這附近開辟一塊土地,多營建一些客棧,供人寄居暫住。再有,將來來此的讀書人會越來越多,這棲霞每年的收益,只怕早將這十數萬兩銀子賺回來了?!?/br> 張安世如數家珍地繼續道:“再者說了,讓讀書人在此讀書,對國家也有莫大的好處,若是放任自流,這些人免不得要惹出事端。臣還想好了,這圖書館里,每隔三五日,還要弄一些活動,比如讀書會,比如講座,要請一些知名之人,比如我的師弟,來給人授授課,這樣一來,又可增加人氣了?!?/br> 張安世頓了頓,接著道:“還有,臣還有一些安排,隔壁有一塊空地,臣打算建一座清議堂,讓讀書人喝茶歇息用,在那兒……讓他們交流讀書的心得,他們不就很喜歡干這樣的事的嗎?再遠一些,便是臣營造的學堂,只是這學堂得建得結實牢固一些,不然里面的犯人……不,里頭的讀書人逃了怎么辦?所以那學堂,只怕還需一年半載,才能完工……” 張安世興致勃勃地繼續說著自己的計劃:“這里有文房四寶,有圖書館,接下來,還得建一個蒙學堂,陛下,你看這里聚集了這么多的讀書人,文風鼎盛,若是子弟們在此讀書,豈不也沾了這文氣?到時不知多少人,巴不得將子弟送來此開蒙呢?!?/br> “有了這些作為基礎,這附近的道路的路邊,都得栽種一些樹木,要讓這里綠樹成蔭,不只如此……隔壁的棲霞山上……臣也打算修繕一番,讓文人sao客們去山上寄情山水時用!” “陛下,讀書人有銀子,他們在京城不事生產,啥事都不干,都是靠老家寄來的銀子養活的,他們家里這么多的土地,收益驚人,衣食住行都要丟進這兒,絕不會虧的?!?/br> 說著,張安世從袖里掏出了一份草圖來,接著道:“陛下請看,這里是集市,這邊則是以圖書館和學堂為中心的文人集散地。再遠就是渡口,那邊是景區,這兒……臣打算辦成住宅區域,每一個區域都不一樣,集市要的是熱鬧,渡口也要重修!” “為了便利客商來往,碼頭要大建,這一片,為了供應棲霞,還要大建數百畝的貨倉。至于文人集中的所在,臣要在這附近,大量地種植樹木,要綠樹成蔭,哪怕是沿途!還要有假山,有池塘,還有十三個亭子??偠灾瓉砹司蛣e想走,留在此就要把銀子留下?!?/br> 朱棣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這他娘的居然還有草圖。 瞧這張安世的樣子,可真是將讀書人的心理都給摸透了,想到那些讀書人,對張安世罵聲不絕于耳,另一邊,張安世摸準了他們的心態大賺特賺的樣子,朱棣一時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朱棣道:“這都是張卿想出來的?” 張安世眨了眨眼睛道:“陛下,有什么不對嗎?” “朕問你是不是你想出來的?”朱棣突然厲聲道。 張安世一臉尷尬,似乎聽出朱棣頗有幾分怒氣,于是忙道:“是李希顏出的一些主意?!?/br> 朱棣大驚:“李先生一直隱居,沒想到有此治理之才?” 治理之才? 張安世立即道:“其實,主要還是臣想出來的,李師弟年紀大了,平日都在做學問,他可沒心思管這個?!?/br> 朱棣怒道:“那你方才為何拐著彎子推到李先生的頭上?” 張安世尷尬道:“陛下,你這一驚一乍的,臣有些……害怕?!?/br> “他娘的!”朱棣罵道:“有什么好害怕的,你以為朕是皇考嗎?還能誅你三族不成,你見過朕何時隨意誅人三族了?” 這題,張安世會:“方孝孺,還有……” “夠了?!敝扉Φ芍溃骸八麄儾灰粯?,他們這是該死,你休要在朕的面前胡攪蠻纏!” 頓了一下,朱棣臉色漸漸緩和一些,便道:“這圖書館,很有意思,可是太費銀子了,朕在兩年前,曾命解縉、姚師傅主持編纂《文獻大成》,收錄天下圖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俱都收錄其中……” “你這邊……讓人與解縉……不,還是去和姚師傅接洽,且看還有什么書,是這《文獻大成》里有,而你這邊沒有的,能省一點是一點!哈哈,咱們要勤儉持家?!?/br> 第133章 人物物證俱全 所謂的《文獻大成》,其實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典》。 朱棣還是很懂讀書人的,他得位不正,故而登基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書。 所謂修書,就是搜集天下優秀的書籍制成一本大典。 這對于許多大儒而言,是極有吸引力的! 想想看,如果自己的書能收錄進大典之中,豈不是完成了文以載道的最終夢想? 對于讀書人而言,這就是一場盛宴。 可對于朱棣而言,卻等于是他cao縱讀書人的手段!不聽話的人肯定是想都別想,只有聽話的人,才給你機會。 而且一旦修書,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儒生進行整理和抄錄文集。這些人可都是有官職的,等于給了不少讀書人一個官身。 修書對于讀書人而言,本就是至高的成就,再加上還有官身,可謂是一舉兩得。 因而在帝王心術方面,別看朱棣外表粗狂,動不動就對人家的娘有所企圖。 可某種程度,卻又將這些讀書人拿捏得死死的。 朱棣本著勤儉持家的心思,讓張安世直接去《文獻大成》里抄書,張安世自然禁不住大喜。 要知道,《文獻大成》里的質量更高,而且有大量當世翰林和大儒的注釋,這對圖書館而言,又是一個新的賣點。 于是張安世樂呵呵地看著朱棣道:“多謝陛下?!?/br> 朱棣也不吝夸贊之言:“朕原以為,你只精通于經濟之才,誰還曉得,你竟還深諳治理!這治理雖是二字,可很不容易??!你這方法,是另辟蹊徑,很好!朕真羨慕太子,竟有你這樣的左膀右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