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49節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二人其實沒多少交情,所以二人一前一后地走著,各有心思。 尤其是楊士奇,他神情有些憔悴,抱著書,思緒又開始飄飛到了九霄云外。 卻不知是不是地上有一塊石頭,楊士奇猝不及防的,猛地打了個趔趄。 整個人隨著書摔在了地上。 胡儼一看,先攙扶起楊士奇,才彎腰去揀書,一面道:“楊侍講啊,年輕人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啊,老夫瞧你臉色不好,人生在世,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呢?這天底下,哪里有比自己的身體更緊要的事?!?/br> 楊士奇一臉慚愧的樣子,也跟著揀書,見胡儼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他有些忍不住了,便道:“有一件事,下官想了足足一個多月,越想越不明白,越想越糊涂?!?/br> 胡儼聽罷,露出好為人師的樣子。 不,他本來就是天底下最大的老師。 胡儼便道:“你說來無妨?!?/br> 楊士奇帶著幾分為難道:“這……這里說話不方便吧?!?/br> 胡儼笑著道:“你我又非受人矚目的人,能有什么妨礙呢?” 說著,他苦笑,要知道,不久之前,即便是閣老,都敬重的稱他一聲胡公。 楊士奇想了想,便道:“胡公的學問最是淵博,下官想要請教,這圣人教誨之中,讀書人應當如何獲取知識呢?” “這個容易?!焙鷥捌婀值乜戳藯钍科嬉谎?,他覺得楊士奇不該問這種稀松平常的問題,倒是耐心地道:“《禮記·大學》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br> 隨即胡儼又道:“東漢的鄭玄言:所謂的致知,即是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不過到了宋時的時候,大儒司馬光又將此知視為‘抵御外物誘惑,而后知曉德行至道’,因而這格物致知,倒不如說是致德行之意。自然老夫對此,倒是與朱熹圣人相同,認為此言應當是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之意?!?/br> 胡儼笑道:“終究還是朱熹圣人更勝一籌,鄭玄所言,倒是頗受東漢和魏晉的玄學影響。司馬光之德行之說,又過于籠統,怕也不足為信?!?/br> 楊士奇低頭,卻依舊愁眉不展的樣子。 胡儼便奇怪道:“怎么,老夫回答得不滿意?” “不不不?!睏钍科婵嘈Γ骸跋鹿俾犚蝗苏f了一番話,因此近日才愈發的糊涂了?!?/br> “你說來聽聽?!?/br> “心即理,知行合一!” “哈哈……有趣,有趣?!焙鷥靶α诵Γ骸斑@是何人所言?” 楊士奇卻是抿唇不語,他不敢說張安世,怕被人笑話。 胡儼見他不言,便道:“你是入了癡,有時讀書是這樣的,老夫偶爾也會如此,只是許多話,乍聽之下似乎玄而又玄,實際上,其實也不過如此?!?/br> 楊士奇很是真誠地作揖:“多謝胡公開解?!?/br> “老夫去了,你不必再幫老夫搬書,老夫還沒老到連書都搬不動?!?/br> “是?!?/br> 胡儼搖搖頭,看著楊士奇,他突然發現,此人倒是頗有幾分意思,就是……人太癡了。 當下,搬書回了國子監,剛剛在公房落座,書吏便奉來了茶盞。 茶熱騰騰的,胡儼只捧在手里,想要慢慢地吹涼。 可是猛地……電光火石之間,一個念頭在他腦海里劃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這方才忽視的話,現在猛地涌入心頭,就好像一道閃電,五雷轟頂! 啪…… 卻在他一顫的功夫,那guntang的熱茶突然潑灑出來,胡儼猛地一摔,便將茶盞摔下去。 那茶盞頓時摔了個粉碎。 飛濺的瓷片,甚至濺至他的臉上,以至他臉上割破了一道口子,瞬間便有血珠冒了出來。 書吏見狀,大驚失色,慌忙上前要幫胡儼擦拭。 胡儼卻顧不得疼痛,只愣愣地看著地上的茶盞,突然怒吼道:“走開,走開!” 書吏,忙道:“學生萬死?!?/br> “出去,立即出去?!?/br> “胡公,您不要緊吧?!?/br> “不要管我!”胡儼厲聲大喝。 這書吏從未見過胡公發這樣大的火氣,據說當初他被糞坑炸了,也不曾這般。 書吏縮了縮脖子,只好道:“學生告退?!?/br> 門被書吏關上了。 胡儼還站在原地,不管臉上已滲出殷紅鮮血的口子。 也沒有顧得上地上摔了個粉碎的茶盞。 他猛地,陷入了沉思。 “心即理……” “心即理……” 口里呢喃著,他卻是抬頭,看著房梁,時而又低頭,人像無頭蒼蠅一樣,走了幾步,即使被案牘撞到,他也沒理會,又走幾步,卻是碰倒了燈架子。 哐當,燈架子倒下。 他沒去攙扶,也不理。 “不對,不對,不該如此……心若是理……那么格物致知何解?朱熹圣人怎會錯?不對,不對,一定是哪里錯了?!彼业剜哉Z。 “假若,假若心即理,那么知行合一……豈不是……豈不是……” 猛地,一個又一個念頭涌入心頭。 他有時渾身顫栗,可很快,卻又恢復了理智,忍不住低聲罵道:“一派胡言,一派胡言,怎么可能是如此,絕不可能?!?/br> 他在公房里關了一夜。 甚至沒有回家。 直到次日的時候,書吏來到公房,打開門的時候,大吃一驚。 只見這公房早已是一片狼藉,摔碎的茶盞,倒下的書架,丟棄得到處都是的書籍,還有潑了一地的墨。 至于胡儼,此刻卻伏在案牘上,他正認真地翻著書,好像想從某些書中尋求答案的樣子。 書吏忙上前:“胡公,這是……這是怎么了?!?/br> 胡儼今日沒有發脾氣,而是很沉默,他眼里布滿了血絲,用疲憊地眼神看了書吏一眼。 而后,他突然道:“心即理何解?” 書吏思索了很久,最終搖頭道:“學生不知道?!?/br> “知行合一呢?” 書吏部依舊搖頭,苦笑道:“學生……覺得此意不通?!?/br> “不通在何處?” 書吏撓撓頭道:“圣人書里沒有這句話?!?/br> “哈哈……”胡儼大笑,最后揮揮袖子道:“你下去吧,這里沒你的事了?!?/br> 書吏卻是害怕出事,不敢走。 而胡儼確實很快就不在乎書吏的存在了,他布滿血絲的眼睛,看著虛空,繼續喃喃念著:“此句不通,此句怎么會不通呢?我看此人學識太淺薄,哎,夏蟲不可語冰啊?!?/br> 書吏:“……” 其實這也是常理,這一句出現在明朝中葉,振聾發聵的話,本來就不是普通人可以領悟的。 那些門外漢聽了這些話,可能壓根不會注意。 而像這些書吏,肚子里有一些墨水的人聽了去,也是一頭霧水。 讀書更精通一些的,只怕也只是覺得還不錯。 而到達了楊士奇的層次,則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味了。 至于胡儼此等大儒中的大儒,這種博覽群書,對諸子百家都有涉獵,同時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之人,這一句話所帶來的沖擊,卻不啻是一個百斤重的火藥包。 似乎在此刻,一切的事都已不重要了。 因為這短短一兩言,顛覆了胡儼的整個認知體系。 他下意識的想要將這番話當做是笑話來看待。 可是……內心深處,他又一次次的開始推翻了這個可笑的念頭。 就好像搭積木一樣,這堆積起來的知識城堡,一次次被這句話推翻,而胡儼又拼了命的進行重建。 推翻的次數越多,重建就變得更令人絕望。 眼前好像有千重山,他邁步過去了。 “胡公,胡公……要不要吃點東西?!?/br> “吃東西?”一臉頹廢的胡儼側目看這書吏。 隨即搖頭。 “不吃?!焙鷥耙幻嬲f著,一面卻是站了起來,舉步就走。 書吏擔心地道:“胡公往哪里去?” “尋找答案?!?/br> 胡儼毫不猶豫地道:“我要去求教?!?/br> “求教?胡公……不會說笑吧,這天底下,誰有胡公的學問高啊?!?/br> 胡儼聽罷,忍不住冷笑道:“一山還有一山高,你懂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