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李危冷笑:“你真可笑?!?/br> 李危沒有再跟她說什么,徑直走出了公主府。 崔知繁放下馬車的車簾,對宋青桐道:“這就是你想扶持的人嗎?” 這人他當然知道是誰,由于李純的原因,清河郡諸姓門閥都對他有過或多或少的關注。他被李純養大,背后沒有勢力,與陳氏有姻親,扶持他代替李純,維護清河郡的榮耀,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宋青桐卻道:“不,不是他?!?/br> 這出乎崔知繁的意料,宋青桐解釋道:“以后不再會有皇帝,皇室和皇權,當然也就不會有權貴門閥?!?/br> 崔知繁活到這把年歲,什么都見過:“怎么著,他想軍閥混戰?” 宋青桐:“不不不,您誤會了。他們要建立一個共治國,通過科舉選拔出優良人才,經歷層層磨礪進入國家決策中心,真正為百姓謀福祉?!?/br> 崔知繁和藹的眸光亮了一瞬,宋青桐知道他的意思,卻沒順著他的想法繼續:“行政,法度,軍事,三方分立,但一切行駛權利都歸國家決策中心所有。而能進入國家決策中心的人,必須經過政治審查,和監察院的層層審核?!?/br> 崔知繁:“他這是要滅國??!” 古語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是要翻了天了。 “你同意了?” 宋青桐見他反應過來了,悶聲點頭:“族中年輕一代皆是紈绔,這些年來不知做了下多少孽,早完敗光祖宗基業,虧了祖宗德行,不如給他們一個機會,有本事自己去掙一份功名,沒本事的就是做生意,種田,也餓不死他們?!?/br> 崔知繁氣得嘴唇發抖:“那朝中那些勛貴也愿意?” 宋青桐:“如今一窮二白了,朝廷還愿意分幾畝薄田給他們,已是不錯,難道真想餓死嗎?” 崔知繁:“那各地藩王呢?” 他也知這是白問,各地藩王還在宮中未出,各地節度使軍無詔更是不能入長安,根本翻不起水花來。 宋青桐:“城外有山南道節度使軍看顧,下童帶著人早先一步已去往江南道,布道新政,統領一干事務?!?/br> 崔知繁對他翻了個白眼,宋下童,宋青桐早年漂泊在外不學無術的兒子,沒想到竟跟了楚王李危,他倒是會撿便宜。 宋青桐不語。 崔知繁忍不住感嘆自己是真的老了,管不動這些年輕人了,也跟不上他們的思想了。 不過還是有些不敢相信:“這都是那位出身卑下的楚王想出來的?” 他倒對他有些刮目相看了。 宋青桐:“是出身鄉野的楚王妃?!?/br> 崔知繁訝然,過了許久才說道:“自古鄉野出大德,沒想到竟是個女子?!?/br> 宋青桐:“陳小粥也是女子,女子亦是人?!?/br> 崔知繁:“是我鄙薄了?!?/br> 宋青桐垂首一拜。 長安城的動蕩并未持續太久,李危也沒有非逼李純發布退位詔書,只將她的府邸與宮中的侍從都撤除了大半,發放金銀細軟與田地歸家,或留于教坊司學習能安身立命的技藝。 是以,整座皇宮變得空蕩蕩的,好似一頭沉睡的猛獸,雄偉而壯麗。 沈蕪的著裝樸素而整潔,與這座宮殿看上去格格不入,而她氣質清正又壓過這雄偉壯麗一頭,入得日常議事的西花廳,眾人都對她行禮。沈蕪回禮后,笑瞇瞇地道:“日后各位都是同志,意為志同道合者,一同掌管國家樞要,為國家,為生活在這個國家上的人,謀福祉,辦實事,還請各位謹記初心?!?/br> 李危領著其他八人應了她的話。 自此,大周一改舊日腐朽,引來新的氣象。 這些官員都是沈蕪從多方考察,層層篩選而來的,有的是在地方上的,有的曾是世家公子,有的做過將軍上過戰場,有的是精通商賈通曉經濟,有的對農業土地農民等事務十分熟稔……都是各方人才,而第一次商議的事,便是科舉。 科舉是教育,教育是國之根本,要將女子也納入教育,要增設工科等更多元的學科,要分科考試等等。 要改革的地方很多,一次也討論不完。 等幾人終于拿出一張草案來,已是三日后。 沈蕪坐在交椅上,長長地伸了個懶腰,舒暢地喟嘆出聲。 李危卻有些煩惱:“形式上的改變能堅持多久?” “或許十年,或許二十年?!鄙蚴徴酒鹕碜咧灵T口,背著手,同他一起看初升的太陽,“世界上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才能更加符合當下的需求,百姓亦在成長?!?/br> 他們又一起熬過了一個通宵,新的東西總讓人容易忘我,她很期待,在她活在這個世上的余下年月,能看到更多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