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節
書迷正在閱讀:小宮女只想出宮逃命、諦聽神獸四歲半、蓄謀糾纏、給哥哥koujiao被人發現了NPH、我渣的病嬌登基了(重生)、我給女主當繼母、仙囚、拱火(futa)、少女(微女攻,np)、甜暖(SC,1V1,甜寵)
皇家的事雖然鬧得沸沸揚揚,滿朝都為之震動,但對百姓來說也不過是茶余飯后的閑聊,感嘆一聲,皇家的事情可真多。 隨后該吃吃該喝喝,為了生活忙碌奔波,誰有那么多的精力管皇家的勾心斗角。 不過征知書院研究出了新藥來,而且試藥的效果還不錯,立刻讓人推行。 能夠救人性命的藥,怎么可以自己一個人獨享,明夷一開始創辦征知書院的時候,打著的目的就是能夠惠及天下,更能惠及后世。 這樣的宏愿不必與人多說,只管做就是。 不過胤祉的兒子沒能熬過來,沒了嫡子的胤祉顯得很是頹廢,可是看著胤禛的眼神卻也越發的不對勁了。 胤禛倒是淡然處之,畢竟胤祉是什么德性,他又不是今天才認識,完全要把過錯歸在明夷的頭上因此而找胤禛的錯處,明夷當天在給藥的時候就已經很清楚明白的告訴過玄燁,玄燁也把這些話原封不動的告訴兒子們。 胤祉的兒子發生這樣的意外,不是任何人想的。事成了定局,其他人都安然康復了,就一個胤祉的兒子病故,就算再想怪明夷,那也得敢把話說出口。 弘暉和弘昀的身體康復之后,馬上就被接回了府上,站在玄燁的立場是自己的兒子自己養,別想把孩子都丟給明夷,一個寶兒陪伴明夷讓明夷能夠分一分心神,足夠了,再來兩個,這是想把玄燁將明夷留在身邊的時間全都搶去嗎? 玄燁這樣迫不及待的,胤禛也不加遲疑,趕緊把兒子接回去,別真把玄燁惹急了。 內宮的動蕩,前朝一開始雖然震驚,但過后也是該干什么干什么,畢竟玄燁都已經處置相關的人,一個都不留。膽敢謀害皇嗣,這樣的罪名,株連九族都是輕的,內務府經此動蕩之后,玄燁更是加速簡人。 果然是人一多,心思一多,動手腳的人也就更多了,為了后續不會再出現像德妃這樣的事情,玄燁也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重組內務府? 明夷之前針對內務府舉措雖有些效果,但因為樹大枝茂,在內務府中長大的人,總能輕而易舉地尋到一些關系,由此而造就屬于自己的一番勢力。 比起一味的放權,也應該設一個監管的機構,而且內務服的人不應該再從八旗之內選,八旗中人關系太密切,極容易再發生同樣的事。 想來想去玄燁還是征詢明夷的意見,這件事到底應該怎么做? “廢內侍之制?!泵饕挠质桥f話重提,這么一件收攏人心的事,玄燁如果做下了,那么不管從前滿人對漢人有過多少傷害,從今往后都會在歷史上記下重重的一筆,就是大清的康熙皇帝,廢除了封建王朝一直以來不得人心,而且沒有人道的內侍制度。 閹割本來是酷刑,最后卻一步一步演變成封建王朝中皇帝為了杜絕身邊的女人和男人私通所用的辦法。 這些內侍都是跟在皇帝身邊伺候的人,不要以為他們這些人都是好相與的,與內務府勾結起來,有的是讓皇帝頭痛。 很多年前玄燁就拒絕過推行這 樣的政治,但是如今想到內務府和內侍之間的關系,玄燁第一次沒有果斷的拒絕。 “我知道皇上考慮什么,無非是宮中的妃嬪不少,一旦廢除了內侍之制,皇上心里不安心,畢竟雖然皇上不再寵幸各宮的娘娘,卻不代表皇上愿意她們背叛皇上?!泵饕谋日l都清楚皇帝的雙標,他可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卻要求身邊的女人必須對他從一而終。 “皇上不要忘記宮中現在并不缺人?!本退悻F在下詔廢棄了內侍之制,但是紫禁城之內,內侍從來不少,每一年進宮的人不說,原本留在宮里的難道都不是人? 那么大的數目,如果不是一直關注的人,絕對想象不到,那到底有多少人,又可以讓宮中多少的貴人身邊都有內侍。 玄燁最不愿意廢除內侍之制的原因就那么被明夷說破了,臉上閃過一絲尷尬,卻也不敢否認。 “別人家也不是沒有三妻四妾,怎么不用內侍也沒什么事,輪到皇家,卻要如此的苛刻?”明夷再接再厲的勸說玄燁,要是按明夷內心最真切的想法,還不如廢除三妻四妾的制度,直接改成一夫一妻制,那不就可省以了皇帝的諸多擔憂。 心里想想可以,明夷很清楚,絕對不能說出來,否則有位皇帝會炸毛的。 “此事關系重大,我得和前朝商議?!毙畹拇_心動了,如今看著天下好像太平,但是滿漢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得到徹底的緩解。 在漢人的心里,縱然經過了玄燁許多少年的示好,想要讓天下人知道滿漢一家,總有很多人記得滿人對漢人所行的酷吏,易發易服,屠殺,這一些都刻在人的骨子里,平常的時候看著沒什么,但是想要讓他們完全忘記,絕不可能。 明夷第二次提到這個辦法了,一個收攏人心,而且極有可能改變漢人對滿人的看法的辦法。就看玄燁能不能下定這個決心。 玄燁既然說要和朝中的大臣商議,最后還真是提及了。 但是這個想法一提出來,確實把人驚得不輕。本能的反應就是誰給玄燁提的這事?考慮過后果嗎? “都有什么想法,說說吧?!毙钫f出問題之后,所有人都傻眼了,直到玄燁再一次詢問,示意所有人發表意見,別只干瞪眼。 “此事,此事延用千年,若是就此廢除,那宮中往后如何是好?”尷尬得人都在細細的斟酌到底應該怎么回答玄燁的問題。 這件事太尷尬了,畢竟牽扯到皇帝和妃嬪之間的事,要是同意了這件事,萬一將來傳出宮妃與外人私通的消息,那可是丟盡了皇家的顏面。 但也有人同意這件事,畢竟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廢除這種酷刑的用人之法,極為深得人心的。 朝堂上反應很快,有人開了頭,每個人都各抒己見,畢竟玄燁可不是看著他們不做聲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就這件事發表自己的意見,想當啞巴的人,那是官當到頭了吧。 吵來吵去一天是吵不出個結果來的,消息也就流傳出去,所有人都知道玄燁既然有意廢除千年王朝沿用下來的用人制度-內侍制度。 馬上有人覺得玄燁是不是想戴綠帽子,竟然要廢除這樣的制度。以及而來也開始抨擊滿人從前的惡習,比如兄死弟及,父死子續。 意識之間都開始挑滿人的毛病,直說滿人就是蠻夷之邦,根本不懂規矩,就這樣的王朝休想長久。 既然是明夷提出來的想法,明夷也得就這件事和征知書院的人好好的論論。 首先該說說閹割之制因何而起?是自古就有,還是人定,又是為何而定? 尋根究底地尋找問題所在,就問題的本身提出意見,而不是一味地糾結在什么滿人漢人的民族問題上,畢竟不管是什么樣的民族都是有好有不好,畢竟人皆無十全十美的,更何況是一個民族。 拋開民族的問題,單論廢除這樣的制度應不應該?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愿意進宮當內侍的人,都是什么樣的人? 拋棄了男人的自尊,只為了尋一個爬上高枝的機會,讓這樣的人在皇孫貴胄身邊長大,由這樣的伺候在左右的人影響著,孟母三遷的道理,天下讀書人難道不知其理? 不人道之制,該廢當廢而不是。 古往今來的王朝,沒有哪一個能下得定決心廢除這樣的制度,為的是皇家的一己之私,為的也是皇帝的私欲,而如今大清的皇帝愿意廢除這樣的不人道之制,難道只有錯? 征知書院早就聚集了 很多敢于發表意見的人,明夷提出的觀點,站在人道也站在人性的立場,誰也沒有辦法說明夷說的不對,畢竟那么多的人睜大著眼睛看著都能明白,當內侍這樣的事,人人都看不起。如果能夠廢除這樣不人道的制度,為什么不好? 朝堂與民間都為這件事爭執不休,明夷開一個頭,順便也提起了漢人的裹腳文化。 裹腳之風因何而起,那是自宋朝之后朱理文化升起,各朝以來皆以禁止婦人裹腳。 當年大清入關以來,實施剃發易服之制,多少文人士子大喊頭可斷,血可流發不能剃!蓋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內侍之制有違人道,難道讓女子裹腳就不違人道。 天下男人喜女子的三寸金蓮,所喜的究竟是什么?一雙畸形的腳不過巴掌般大,連路都走不了,是想以此將女子禁錮,如此男人,存的是一顆什么樣的心? 就是害怕天下的女人,你沒一個有本事留得住,所以只能用這樣毀掉一個女人的辦法,強迫把女人留在身邊嗎? 明夷也是女人,作為蒙滿聯姻的結合,明夷可從來沒有裹過腳,但也曾經看到過所謂的三寸金蓮,當時只覺得觸目驚心。雖然到現在為止,滿族中無女子裹腳,但在漢人里,那些大戶人家出身的姑娘,有多少是沒有裹腳的? 大清自入關以來,也曾令行禁止女子裹腳,可惜因為民族的矛盾,漢人偏偏不愿意執行這等有利于女子的詔令,更有故意唱反調的,為了不進一步激發民族矛盾,大清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可既然都說到人道的事上,廢內侍之制有好處,同樣,順便把裹腳這樣的事一并攪黃了,那也是好事。 在指責完男人的險惡用心之后,明夷更是讓不少的名醫指出女子裹腳之后對人體的傷害,尤其一個女子,因為終日無法下榻,身體自然每況愈下,無論是將來生育或者是壽命都是百害無利的。 生產本來就是一道鬼門關,若是不好生鍛煉,一尸兩命都是常見的事情。 有了這些名醫陳述女子裹腳的利害之后,之前那些因為明夷的發言,也因為明夷的身份而攻擊明夷的人一下子變得少了許多。 那么多年來,多少女子死 在生產這道鬼門關上,但凡經歷過的人都知道,也不能違背事實的說出沒有這回事。 眼看吵的差不多了,明夷再一次指出人道兩個字,連我等滿蒙之蠻夷都懂得不為人道,難道華夏禮儀之邦卻連知錯能改的勇氣都沒有,有何資格稱之為禮儀之邦? 這句話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就算之前還憤憤不平,想和大清做對的人,這個時候也不能否認明夷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 有違人道之事,理當廢之,如何能為了所謂的民族之間的仇恨,而不顧人道,反而失了漢人原本的風度和氣韻,還有資格指責滿清的野蠻。 征知書院與天下人吵得沸沸揚揚,朝堂之上也一刻不曾安寧,最終還是玄燁拍板決定廢除內侍之制,自此宮中不再行此政。 這件事首先是玄燁下定決心要實施的,所以明夷才會順著玄燁的意思,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 讓天下人都知道大清的皇帝,愿意廢了這等不人道之事,就是想讓天下人都明白,大清入關以來無論做下多少的惡事,但現在的皇帝卻一心一意記掛百姓。 愿意為了百姓做出任何的改變,也愿意為了百姓敢頂天下的罵名,廢此千百年的惡習。 或許對于很多文人士子來說,玄燁的這一番舉動讓他們看到了希望,讓他們明白,縱然大清入關以來,的確做下很多不得人心的事,但現在的皇帝在一心一意的彌補,想讓滿漢成為真正的一家。 玄燁曾經拜過孔子陵,也曾去祭奠過明□□,南下的時候,玄燁和所有的名家大儒也有往來,態度懇切,而且飽讀漢人書籍,對于文人士子的推崇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數十年如一。 也是在玄燁這樣不留余力的表現下,開了一個好的局面,因此玄燁想要廢除這等有違人道的制度,雖然很多人為了爭一口氣而表示反對,但大家都明白,內侍之制確實是陋習,千百年來沒有皇帝想要廢除這項制度,玄燁卻出手了,正好說明了玄燁有一顆開拓創新的心。 明夷在這過程中,順便把裹腳一事,鬧得人盡皆知,讓人知道了男人的審美有多么有違人道,用這樣的辦法毀了女子,也毀了這個天下。 天下人口凋零 ,百廢待興,一條人命何其重!在這個時候,男人還為了自己那點丑陋的審美如此約束女子,更把一個女人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人走路都不成。 喜歡裹腳之人的男人,到底存的是顆什么心? 每每看著那一雙丑陋扭曲的腳時,難道就不覺得惡心嗎? 發自靈魂的拷問,一度讓人沒辦法反駁,有違人之常性的事情,很多名家大儒其實也是反對的,但是因為那些富商,也因為一些人對于大清的不滿,對于滿人的怨恨,所以就算朝廷屢屢禁之,一樣還是有人喜歡。 但是提到人道兩個字時,而且也讓所有天下有名的大夫都指出裹腳對于人體的傷害,很多人家就算再想讓女兒討別人的歡喜,也該好好的想想,是不是應該先保住這個女兒的性命再說。 利害關系的陳述自然不會有人無視之,除非真的是那等喪心病狂,一心只想讓女兒攀附權貴,不顧孩子死活的人,才會繼續堅持讓孩子裹腳。 大清自入關以來,因為滿漢之分無法推行的廢除裹腳之制,這么一場鬧下來,很快裹腳之風慢慢的消失了。 所謂的制度不能一言斷定,更應該將所有的厲害陳述出來,為什么廢,為什么創,這就給了百姓參與的機會,也就更加深入人心。 什么有利什么無利百姓心中自有衡量,而不會一味的跟風,以為那些富家之人做下的決定就都是對的,而他們這些貧窮的百姓就應該聽之隨之。 這件事做好之后很快感受到漢人學子中對于大清的又一個認可,事情鬧得太大,一開始玄燁擔心是不是會適得其反,畢竟征知書院一出面,天下人全都跟著吵了起來,玄燁擔心會惹起眾怒,沒想到最最支持廢除內侍之制和裹腳之事的人,正是一直以來他認為最反對激烈的儒家之士。 事成之后感受到那些人心情的變化,玄燁很高興的同明夷喝了葡萄酒。 喝完酒后的玄燁難掩歡喜的道:“之前我一直擔心推行這樣的政策會不會帶來不好的后果,如今看來你是對的?!?/br> “皇上所為,既利于天下,又除陋習??v然有那故意唱反調的人,卻敵不過天下人心。天下人不在乎你是什么樣的出身,只問你所作所為是不是真的為他們著想。只要這顆心是真摯的,他們會感受得到?!泵饕囊恢庇X得天下的百姓其實都是很務實的人,你的一顆心是不是真正為他們著想,處處為他們謀劃,他們可以感受得到。 至于那些唱反調的人,天下間的事又有哪一樣不會有人反對,反對就反對吧,只要支持的人更多,那么一點抗議的小聲音又怎么不允許存在? “往后內宮也得大變?!鼻俺氖虑榻鉀Q了,現在該考慮的就是紫禁城內,皇帝的內宮,沒了新進宮的太監,伺候在內宮的人,就得好好考慮考慮,如何安排才能妥當。 明夷對此沒有過多的插話,僅僅是提了一句,“我們滿人從前有這么多的規矩嗎?以前大清沒有入關的時候,我們身邊難道都是太監伺候?以前什么事都沒有,現在為什么又要擔心?” 玄燁擔心的是什么?無非就是內宮出現私通之事,可是太監和宮女之間的那點事,玄燁當真就不知道不清楚。 如果是有心的人,總有無數的辦法,無論那究竟是不是一個正常的男人? “如今宮女都已經定為滿十八歲可出宮。你該知道我擔心的不是宮女,而是妃嬪?!毙钜仓挥性诿饕牡拿媲罢f出這番心里話,那些擔心在別人的面前,尤其是玄燁自己提出廢除內侍之制之后,根本不能和任何人提起。 明夷對此更是不發一言,皇帝的擔心她又怎么會不懂,比起宮女來,他的女人,縱然這些妃嬪現在已經不為玄燁所喜,也不代表玄燁愿意接受她們和別的男人在一起。 男人啊,天底下的男人都是如此,更何況眼前的這位皇帝。 僅僅是在心中腹誹,明夷任由玄燁傾訴,也全都當做聽不見。 玄燁半天得不到明夷的回應,也就知道了明夷是什么意思。 “這些話原本就不該和你提,可是不和你說,堵在心里,總是難受?!毙畹拇_難得喝一回酒,還是有人特意給玄燁提及,小酌可以養生,尤其是這樣的葡萄酒,所以一直以來很是注重養生的玄燁,才會每日小酌一杯。 不過玄燁的酒量一向不怎么好,縱然是這樣的一杯葡萄酒喝下去也是滿臉的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