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節
“發給廚師的工資,發了之后就沒了;買云小廚花的錢,萬一快餐店真的開不下去,我們還可以將二手的云小廚賣掉——我打聽過二手云小廚的價格了,挺保值的,現在基本上都是九折?!?/br> 韓婉蓉愣住了,“對啊,云小廚二手的也能賣?!?/br> 龔鈺點頭,“二手云小廚很好賣的,掛在網上后很快就能出手。不賣的話,云小廚現在也是送禮的硬通貨,送親戚朋友,親戚朋友收到后都特別高興?!?/br> 這么算起來,開店需要投入的成本,基本上只有店鋪的房租了。賠錢也只賠房租。 韓婉蓉被龔鈺說得心動了,龔鈺這一通分析,韓婉蓉也覺得這個生意能做。 但唯一的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這個快餐店的生意沒門檻啊……” “以前開小飯店還需要老板有廚藝,現在有了云小廚,只要有一點本錢,人人都能用云小廚開快餐店了?!?/br> 韓婉蓉聽到龔鈺的話,的確生出了“這個生意我能做”的自信,但是她轉念一想,她能做的生意那可太多人能做了! 太多人比她有錢、太多人比她有時間、太多人比她有能力…… 龔鈺的心態比韓婉蓉樂觀許多,“對??!這個生意門檻不高,所以誰動作更快,誰就搶占了先機!” “我們先挑個好位置開快餐店!其他人也想開店,不就得離我們的店遠一點嗎?都用云小廚燒菜,不會有人直接把店開我們店旁邊吧?” “反正我覺得可以試試!賠錢也賠不了太多,賺錢卻有可能賺很多!距離我們實現人生目標又進了一步!” 韓婉蓉一咬牙,“行!我們一起干!” 韓婉蓉和龔鈺兩人給飯店取得名字十分簡單粗暴,就叫“云小廚的快餐店”。 兩人在飯店選址上,很是費了一番功夫,最終租下了一間距離韓婉蓉公司不太遠的一家商鋪,商鋪距離地鐵口也不太遠。 開快餐店,自然要選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雖然地鐵口附近的商鋪租金貴了不少,但是地鐵口帶來的人流加持很重要。 最好位于公司密集或者居民區密集的地方,韓婉蓉和龔鈺兩人不約而同地認為前者更好——現在購買云小廚的家庭很多,居民區聚集的地方,很多人都自己在家里用云小廚燒菜了,用不著來她們店里吃快餐。 在公司密集的地方,還不能是擁有食堂的大公司,許多小公司都是沒有食堂的,員工的午餐要么叫外賣要么在附近飯店解決。 韓婉蓉公司所在地附近就完美符合這個條件。 最妙的是,韓婉蓉公司附近還有好幾家教育培訓機構,每逢周末都有巨大的人流量。 韓婉蓉說道,“我們除了一日三餐,還可以做下午茶?!?/br> 龔鈺茫然地看向韓婉蓉,“???快餐店里做下午茶?” 韓婉蓉笑道,“對啊,你也可以理解為咖啡店里賣一日三餐啊,現在不是很多店都這么做嗎?” 韓婉蓉有女兒,比龔鈺多了一些生活經歷,“這附近的幾家教育培訓機構,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周六周日全天,充滿了來送小孩子上培訓班的家長?!?/br> “小孩子們的培訓班上課兩小時,家長們根本來不及回家。許多家長都會在附近找個店坐一會兒,咖啡廳、快餐店,都是首選?!?/br> “飯店里的廚師要休息,云小廚不需要??!做完午飯之后,云小廚給自己洗個澡,立刻就能繼續做下午茶了!” “洗水果、切水果,做個果盤?!?/br> “炸薯條、炸雞塊,做個小吃拼盤?!?/br> “云小廚輕輕松松搞定下午茶??!” “再配上咖啡、茶水、各種果汁,下午茶不就齊活了嗎?” “家長們對食物要求不高,只是想花點小錢,買一個可以等待休息兩小時的舒服座位,吃點喝點都是順便?!?/br> 龔鈺聽到韓婉蓉的話,雙眼閃閃發亮,激動地抓住韓婉蓉的手,“你這么說,我就更有賺錢的信心了!” “早飯、上午茶、午飯、下午茶、晚飯……一天能賺五個時間段的錢,怎么可能賠呢?” “既然這樣,家長們休息為主,吃東西為輔,那我們得把環境收拾的舒服點……” 韓婉蓉和龔鈺兩人進行開店前忙碌的準備工作。 . 云小廚火熱銷售的同時,云歌完成了自己的論文,投稿給《sce》。 隨著畢業日期臨近,云歌已經完成了所有的課程,通過了所有的考試。 只差一次畢業答辯。 云歌的論文投稿后,收到錄用信息的速度比她預計的快很多! 云歌投稿后只過了三天時間,就收到了錄用通知!遠遠低于通常以月為單位的審稿周期! 除了審稿時間外,《sce》的回復中還有一項令云歌十分例外。 《sce》在錄用云歌論文的同時,還向云歌約稿,希望云歌能夠寫一篇新的小論文,或者將這篇論文中的一小部分摘出來獨立成論文,發表在《sce》預計成立的新子刊《scero波tics》上。 簡單來說,就是請求云歌寫一篇論文為新子刊抬格調、撐場子。 雖然sce的子刊不如sce,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來說,在上面發表論文也是非常難達到的成就了。 但是現在sce約稿的言辭懇切,生怕云歌會拒絕他們的要求。 下一篇論文寫什么,什么時候寫,云歌暫時還沒有想好。 但是她看到《sce》成立子刊《scero波tics》的消息,心中突然生出一個想法不如她也創建一個刊物? 一個可以讓國內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討學術問題,不必擔心科研成果因此被外國盜竊的刊物? 第141章 云歌生出自己創建一個期刊的想法后,立刻行動起來。 一直以來,頂尖的權威的期刊都由外國創建,是因為在上一輪的科技發展中,那些國家走在了前面。 但是,隨著ai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新一輪的競爭中。 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而中國在新的一輪科技競爭中,已經走在了前列。 既然如此,其他領域暫且不說,ai領域為何還要以國外的期刊為權威? 她自己創建一個ai方面的權威期刊,讓全世界各個國家鉆研ai的科研工作者的論文,全都投到中國創建的期刊上,難道不是更好嗎? 如今在世界范圍,云歌毫無疑問是ai領域的領跑者。 sce的子刊scero波tics創立前必做的事就是向云歌約稿,需要云歌的論文為期刊提升格調、樹立權威。 既然她的論文如此具有象征意義, 那么她為何要在scero波tics上發表論文,而不是將論文發表在中國自己創建的期刊上? 為中國自己的期刊提升格調、樹立權威,不是更好? 到時候,scero波tics沒有云歌的論文,國內的期刊卻有云歌這個領軍人物的支持。 二者誰更權威、誰的影響因子更高、科研工作者們更愿意在哪個期刊上發表自己的論文…… 或許,中國在ai領域創建的期刊,真的有機會超越sce即將成立的子刊scero波tics。 云歌將自己的想法與p大計算機學院的戴院士詳談。 戴院士聽到云歌的話,臉上的神情變得十分復雜。 戴院士沉默片刻,突然嘆了口氣,低聲說道,“不敢想啊……” “什么?”云歌沒聽清楚。 “不敢想啊……”戴院士又重復了一遍,“真是不敢想啊……” 出生在建國前,在戴院士整個求學生涯中,國內的科技一直都是落后的。 “我小時候,人們都在喊口號,趕y超m。你們這代人大概已經無法理解了,第一次聽到趕y超m這個口號時幼年的我心中有多震撼?!?/br> “那時候在我們國家的人們心中,y國和m國就像遙不可及的月宮一樣,只能仰望。我們和人家的距離真的太遠太遠了,遠到一輩子都趕不上?!?/br> “當時喊趕y超m,是中國百年來被壓迫的民族主義感情的爆發。但即使被壓迫了百年,被壓迫到了極致,趕y超m的口號也只是單維度的——鋼鐵產量十五年內趕上y國,二十年內超過m國——我們只敢想一想鋼鐵產業這一個十分局限的領域?!?/br> “至于多領域的、全方位的追趕發達國家……即使在當時那么狂熱的氛圍中,大家提出一個又一個過于樂觀的不合實際的目標,人們依舊想都不敢想?!?/br> “七八年,我們p大計算機科技系正式成立。那年我已經三十歲了,是全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本科生。入學時,我的專業是計算機和軟件。其實那時候我連計算機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根本沒見過計算機。不止我沒見過,全系所有人都沒見過?!?/br> “對,計算機系里沒有計算機,一臺也沒有?!贝鹘淌谡f道這里,臉上露出了一個無奈的微笑,笑容里有幾分遺憾,又有幾分懷念。 “我們要學數學、物理,這些基礎課還有教材。計算機專業的專業課,連教材也沒有,都是老師們隨著講課的進度編寫講義,然后油印出來發給學生?!?/br> “教學設施也很簡陋,全靠老師們在黑板上寫板書。對,你能想象嗎?程序框圖都是板書,程序框圖還不算什么,大段大段的源程序,也都是用粉筆寫在黑板上的?!?/br> 云歌隨著戴教授語速緩慢的話,被拉入了那個時代。只有真正學過計算機、自己寫過程序的人,才明白老師在黑板上寫源程序,學生們靠這種方法學編程意味著什么。 太難了。 “后來,有個女老師靈機一動,在備課時就提前用毛筆,把需要講解的框圖和源程序,全都繪制在大大的紙張上。紙張的長度和黑板的寬度一樣,上課的時候一張一張地掛在黑板前,這樣給學生講解,效率一下子就高多了?!?/br> “然后老師們就都學會這一招了,每節課講的東西更多,我們學生只能拼了命的跟上老師們的節奏,拼了命的學,暫時不明白的就先死記硬背下來?!?/br> “沒有計算機、沒有教科書、沒有學習資料……但是p大的計算機系就這樣建立起來了?!?/br> “那時我和我身邊的同學們,剛進入大學時y語都不怎么好,但即使y語不夠好,看過的論文我們也全都爛熟于心——因為論文太少了,就那么幾篇,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看,里面的內容都能背下來了,里面的圖閉著眼睛都能畫出來?!?/br> “那時候看著國外的論文,心中只有絕望,國外那樣的水平,我們什么時候才能達到???我們真的能達到嗎?” “我讀書的時候,全系只有個別幾位教師能夠作為訪問學者到m國交流和進修。出國交流和進修的機會很少很少,而且出國交流和進修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m好。老師對我們說,走出國門的時候熱血沸騰,回來的時候渾身的血又涼了。想從國外學習真正的知識和技術太難了,人家鉆研出來的東西不可能無償分享給你,而我們國家又有什么研究成果可以與人家互換呢?” “但即使是這樣,依舊要出國,依舊要想辦法從學到東西回來。為了有更多的出國機會,系里的領導想了一個什么辦法呢?把負責實驗室建設的老師派出去‘接機’。就這樣,趁著把計算機從國外帶回國內的機會,我們的老師出去,努力與國外的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那時候,為了能出國學習,真的是費盡心思。 而現在,mit邀請云歌去讀大學,云歌拒絕了;mit邀請云歌去做講座,云歌又拒絕了;mit兩次被拒絕后,依舊沒有氣餒,云歌不肯去,mit的師生們就都過來了。 “我讀大學的時候,哪里聽說過《ure》和《sce》?” “后來,知道《ure》和《sce》了,心中也只是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把《ure》和《sce》上的計算機領域的論文都看懂,那就太好了……” 至于自己在《ure》和《sce》上發表論文,哪里敢想? “如果有一天,我們國家的計算機專業領域也能像國外一樣優秀……” 這樣的想法,戴院士只能藏在內心最深處。他相信有很多人心中和他有一樣的想法,他的同學們、他的老師們,但是從來沒有人敢說出口。 “后來,我讀了碩士、博士,然后留校當了老師。國家越來越強大,各方面都發展地越來越好。我膽子也大了一點,敢想的越來越多。那時候我最好的想法,如果我們也能把學生送進哈佛、mit那樣的世界名校就好了,如果能留下一兩個進入惠普、摩托羅拉那樣的大企業工作就更好了……” “在那樣的大企業里學到先進的知識,然后回國建設我們國家自己的算機行業……” 戴院士從來沒有想到過,有一天,自己的國家里竟然也有本科期間就能在ns上發表論文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