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獸難棲,人跡罕至,被稱為鬼地。 本世紀中葉的一個夏季,一支秘魯國家考古隊輾轉來到納斯卡荒原。他 們在茫無涯際的荒原上考察了好幾天,一路 所見除了沙石還是沙石,毫無半點收獲。他們一個個疲憊不堪,眼看著 食品一天天減少,又尋覓不到水源,加上正逢七月流火的日子,他們全都口 干舌燥,心灰意冷,失去了繼續考察下去的信心。 一天,晚霞燦爛,落日的余暉給納斯卡荒原罩上了一層神秘莊重的色彩。 當考古隊員們坐下來休息時,大家三三兩兩地仰臥在光滑的巖石上。其中有 一名隊員出于職業習慣,無意地隨手扒開眼前零零碎碎的亂石。突然,他眼 前一亮:石頭底下隱藏著一條顯然經過人工挖成的溝槽。他的驚呼聲把 其他人從昏昏欲睡中喚醒了過來,大家再細細察看:溝槽里竟填塞著無 數像生銹的鐵塊一樣的石子。 這一偶然發現,使考古隊頓時意識到這將是一次不虛此行的行動,從而 激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他們把干渴和疲勞置于腦后,立即緊張地投 入到艱難而有序的發掘工作中去。經過大規模的深入發掘,考古隊發現這些 溝槽的深度一般為0.9 米,而寬度卻不一樣,有的寬度只有15 厘米,有 的卻達20 米,尤其令考古隊員不可思議的是:溝槽的形狀和走向十分奇 特,有的舒展飄逸,有的短促頓挫,有的回環宛轉,更有的似乎直通天際, 真是鬼斧神工,難以捉摸。 這些溝槽是什么時候由誰挖成的?起初,考古學家把這些溝槽 稱為一個不知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后來,考古學家決定乘飛 機對納斯卡荒原進行空中攝影和觀察。當他們從高空向下俯瞰時,映人眼簾 的景象頓時使他們瞠目結舌:荒原上的溝槽不是原先猜測中的灌溉渠道, 也不是地表的裂溝,而是一幅幅綿亙無垠的圖畫!這些畫的每一根線條,都 是把荒原表面的陽礫石挖開后形成的。其 中一些溝槽所組成的線條,平直而有規則,構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 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和螺旋形之類的幾何圖案,好像是經過數學家精 心的計算才開挖的,極具匠心。例如:有的三角形圖案大至幾公里,而圖案 設計的角度卻很精確,誤差僅僅在一分米之內;有的圖案呈星狀,線條向四 面八方放射,透出天女散花的韻味;有些縱橫交錯的線條好似今天的機場跑 道和標志線的圖案,跑道的寬窄和長短不一,有的長達2500 米,有的500 米左右,都很筆直,并且轉角交叉處,都棱角分明,嚴密緊扣。這些跑道在 越過峽谷或橫貫小丘時,方向也絲毫不變。有些跑道旁每隔約500 米就有一 處殘存的類似哨所或瞭望臺的廢墟。更令人驚奇的是:荒原圖案有許多是動 物、植物以及人的形象。例如有一個人形,只有一頭和兩手,一手長了5 個 手指,另一手卻只長了4 個手指,畫長約50 米,是一個典型的印第安人的輪 廓。動、植物圖案的大小不一,大多在15~300 米之間,最大的占地5 公里。 從拍攝的照片上看,這些形象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可稱得上是一位畫家的 杰作。有些恰似蜥蜴、蜂鳥、鴨子、鯨;有些又宛若長爪狗、蜘蛛、鸚鵡、 蒼鷹;還有些極像海草、仙人掌、花朵。其中有一只猴子的形象足足比一個 足球場還大,它的一個巴掌就有12 米寬,看起來活靈活現,風趣盎然。另有 一只大鵬的翼長約50 米,鳥身長達300 米,遠遠望去,恰似扶搖直上于颶風 中,輕盈飛舞,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飛流而上,緩緩升騰。還有一幅章魚 的圖案,腹下插著一把鋒利的長刀,甚至可以想象出章魚悲痛欲絕的情狀.. 荒原圖案的大部分圖形是單線勾勒的,線條從不交叉,人們可以把任何 一處作為起點,沿著線走去,決不會碰上重疊 的路途。這些栩栩如生的圖像,極為精確地每隔一定距離就重復出現, 巨大的動物圖案都是一再出現的全等圖形,同類圖案都完全一模一樣,絲毫 不差,儼然是用同一模具制造出來的同一圖案。由于圖案的面積太大、線條 又簡潔,因此人們在地面上很難一時看出圖上是些什么東西,只有從空中向 下俯瞰或者航空攝影,才能清晰地分辨出它們是鑲刻在荒原上的一幅幅巨 畫,的確使人心馳神往,美不勝言。 納斯卡荒原的地畫是在黑褐色的地表石頭上,向下刻鑿10 厘米,然后露 出黃白色的沙土形成淺淺的溝槽,以組成圖形,頗似單線勾勒的白描畫。地 畫之所以歷經滄桑而沒有被風沙銷蝕掉,是由于在地畫圖形上,置放了起阻 礙劇烈溫差與風蝕作用的小石塊。關于地圖制作的時間,根據對一幅畫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