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鎮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西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西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品級與鎮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 鎮南大將軍:品級與鎮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 鎮軍將軍:秩位次于鎮軍大將軍,第三品。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征虜將軍:魏沿漢制,第三品。吳蜀亦置。 征西大將軍:東漢之大將軍中有征西大將軍。魏及蜀之征西將軍中以資深者為征西大將軍。吳亦置。 征南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中領軍:曹cao為漢相時置領軍,后改為中領軍,第三品,掌禁軍,主五校尉、中壘、武衛三營。蜀亦置,并有領軍、前領軍、行領軍。吳稱領軍將軍。 中軍師:魏置,為丞相屬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秦漢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無固定職事。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秦置,漢沿之,屬郎中令,其長稱中郎將。漢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以五官中郎將統領中郎。曹魏置中郎,隸光祿勛,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將:秦置中郎將統領供事禁中的郎中。漢武帝時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秩皆比二千石,隸屬光祿勛,侍從天子、隨行護駕。東漢時其職主要為協助光祿勛考課察舉三署諸郎,后還譴其領兵,增加各名號中郎將甚多。 中監軍:蜀置,為加官。 中書丞:三國吳置,為中書監、中書令的屬官。 中庶子:周代始置,掌管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漢沿置,為太子屬官,職如侍中,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從事史:漢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書案卷,居中治事,與別駕從事史分別為州府內外總管。 主記:東漢州郡設專管記事、簿書的主記室,主記室員是主記室史,簡稱為主記,是州郡中僅次于主簿的親近屬吏。魏沿置。 著作郎:三國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編撰國史,屬中書省。 昭德將軍:魏置,第五品。 昭武將軍:魏置,為第五品。 昭信校尉:三國時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號。 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為一州之長。漢武帝時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監察地方。成帝時改為州牧。后復為刺史。靈帝時又改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監察官發展為總攬地方大權的行政長官。 作品相關 客觀的三國武將排名 一切以事實說話,本人在研究了三國演義中全部357場單挑后,特排出三國演義武將武 力排行榜,供大家參考。 一、評定武力的幾條公理:(我想大家對于這幾條公理應該沒什么意見) 1.若在較為正常的情況下面對面單挑,一方失敗,可認為其武力不如對方 2.兩人單挑達200回合以上不分勝負的,可認為雙方武力相等 3.在突襲情況下殺敗或殺死對方,都不能作為武力高于對方的依據(如魏延殺王 雙、姜維殺徐質),尤其在對方不把己方當敵人時(如關羽殺顏良、田續殺鄧艾),下 面討論單挑,均指在較為正常情況下的單挑,排除突襲。 4.用箭射中對方,只能作為武力的參考依據 二、評定武力的幾條定理:(可能有的大家不贊同) 1.場合與情境會影響武將武力的發揮(如關興戰謝旌,第一場是平手,第二場一刀就 剁了) 2.赤兔馬在單挑中明顯發揮了優勢作用(演義中多次提到由于馬快勝敵) 3.年齡對武將的武力有影響,一般到了50歲后武力開始衰退(很多武將都是50多歲時 中箭而死,如甘寧、張遼、徐晃) 4.在較正常情境下,兩員武將單挑100回合以上不分勝負的,可認為二者武力相差甚 微,屬于同一檔次 5.在較為正常的情境下,甲武將與乙武將交手超過30回合,打成了平手;而丙武將在 這30回合以內打敗了乙武將,可認為丙武將武力至少不低于甲武將。 6.在較正常情境下,兩員武將單挑70回合以上不分勝負的,也可認為二者武力相差甚 微,基本屬于同一檔次 7.若甲武將與乙武將交手若干回合,屬于誘敵,那么,在這若干回合之內,甲武將與 乙武將至少是平手(因為在這若干回合之內,乙未能把甲戰敗,而甲還保存了實力) 8.雙方戰50合平手,不能說明雙方的武力在一個檔次,但相差不會超過一個檔次 四、由公理、定理可以得出來的結論: 1.公理1的結論: 關羽〉華雄,顏良〉徐晃,文丑〉徐晃,呂布〉夏侯?,馬超〉張合, 趙云〉張合,張飛〉夏侯淵,龐德〉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