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老公實在太穩健了、離婚后,前夫他后悔了、大佬又在窺屏了、穿成年代文嬌蠻小姑子、嫁給病嬌傻王爺沖喜、重生八零狼夫勾勾來、rou文集結錄、你是我戒不掉的甜、誘敵深入(1v1 H)、穿成侯府傻女
就這么吵吵嚷嚷的,你有撐腰的,我也有幫手,雙方勢均力敵,一來二去,也不知道誰先動的手,兩邊就打開了! 幸好大人們發現的早,及時把各自家里的孩子叫走,避免了這場群架升級。 可饒是如此,吳、李兩家也做了仇。 第二天兩家男人上山伐木的時候,吳二愣就總沒事找事的針對李老蔫,李老蔫知道事情原因,他本就是個寬厚人兒,想著到底是自家孩子傷了人家兒子,人家當老子的心里不痛快,嘴上找補兩句出氣也正常。 李老蔫本來以為退一步這事就算完了,可吳二愣在這事上鉆了牛角尖,挑釁一次不解氣,還想來第二把,只是沒想到就是這第二把險些闖了大禍! 那天,大伙兒在山上干活,吳二愣一棵大樹鋸到大半的時候,忽然遠遠看見李老蔫一個人從旁經過,他想起李老蔫被分配的放樹點好像就在自己旁邊,眼珠子一轉,就憋出了個餿主意。 他先是不緊不慢的鋸了一陣樹,等李老蔫走到他身側、距離他這個位置最近的時候,忽然放下手里的彎把鋸,故意驚慌失措的大吼了一聲“橫山倒啦!”,然后就做出一副著急忙慌往山坡上跑的樣子! 這是當地林區伐木人的規矩,叫做“喊山”。因為本地盛產的興安落葉松和樟子松等樹種普遍能達到幾十米的高度,這些參天大樹被放倒的瞬間,直接枝杈橫飛,雪霧漫天,十分危險。 所以每當伐木人要放倒一棵樹前,必定要把樹倒的方向大喊出來,提醒周圍不知情路過的人,以免發生危險。 這“喊山”也是有講究的,樹往山下的方向倒,叫“順山倒”;樹迎著山坡的方向倒,那就叫“迎山倒”。 通常伐木人在放樹之前都會結合大樹枝葉的生長情況、樹干是否傾斜,以及當天的風向等因素判斷樹倒下的方向。 “順山倒”,人容易躲,最安全,也方便往山下搬運,所以大伙兒都會盡量控制讓樹木“順山倒”。 當然也不可能每次都盡如人意,有時候樹既不往山下倒、也沒往山坡倒,反而往兩邊倒,這叫“橫山倒”。 發生“橫山倒”,人們一方面不好預判樹到底會倒向哪個方向,容易躲閃不及被砸中;另一方面,就是“橫山倒”最容易引發“搭掛”。 啥叫“搭掛”呢?就是本來應該倒在地上的樹沒有落地,反而掛在了另一棵樹上,被架住了,看著就像“搭”在了上面一樣。 兩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撞在一起,往往會導致樹上許多枝杈被撞掉或者折斷,這些搖搖欲墜的枝杈就會懸在十幾米、甚至二十幾米的高空中,隨時有掉落的可能,如果人經過時不甚被砸中,不死也得重傷。 不只是“搭掛”,一些陳年老樹的腐朽枯枝,風大的時候也容易掉落傷人,十分危險,所以當地就把這些宛如吊頂尖刀般的亂枝杈稱作“吊死鬼”! 綜上,因為“橫山倒” 極可能引發后續一系列的危險,所以在本地被視為一種不吉利的征兆,老話說這叫惹了“山神爺”不喜! 所以吳二楞那一嗓子“橫山倒”果然就把李老蔫嚇個夠嗆! 本來為了保證安全,大伙兒干活都是各自分散開,彼此間也拉開了長長的距離,沒想到他突然肚子疼想上大號! 依著當地的規矩,伐木的人是不能在自己伐木的地方解大手的,那是對山神爺的不敬。李老蔫想著這邊吳二楞后面的林子里好像沒人,索性就往這邊來了。 他方才經過時就看見李老蔫這棵樹放的差不多了,是以冷不丁聽他那么一喊,一點兒都沒懷疑,看吳二楞往山坡上跑,想起他自己現在的位置,立馬嚇出一身冷汗,手忙腳亂的拼命朝頭頂山坡上爬去! 因為太著急,李老蔫腳底打滑,連著摔了好幾個跟頭,帽子都跑丟了,臉也摔得青一塊、紫一塊! 這副光景落在早就停下來的吳二楞眼里,登時大為解氣,不由叉著腰哈哈大笑道:“李老蔫,你個癟犢子玩意兒,看看你那副熊樣!” 這時,李老蔫也終于察覺出不對,他氣喘吁吁的停下腳步,轉頭看著此刻已經在他腳下的吳二楞,再看了看他身后紋絲不動的那棵樹,哪里還不明白,自己這是叫人當猴耍了,登時氣得半死,正要破口大罵,就見大隊長領著人火急火燎的趕過來了! 原來大伙兒剛才在各處都聽見林子里那句“橫山倒”的回音,害怕這邊出事,能脫開身的就都往這邊趕過來了! 沒想到到了地方,才知道是吳二楞這個缺心眼子的耍人,給大伙兒氣的正想收拾他呢,忽聽旁邊又一聲大喝:“快往山上跑,‘橫山倒’了!” 眾人吃了一驚,有反應快的立時就發現吳二楞前面那棵樹動靜不對,趕忙撒丫子往李老蔫的位置跑去! 他們才跑沒多遠,就聽身后“轟隆”一聲大響,吳二楞放的那棵樹竟然真的“橫山倒”了,而且還“搭掛”了! “唉呀媽呀,三奶奶,俺跟你說當時那可老險了!要不是后趕來的五爺發現的早,喊得及時,俺們大伙兒那會兒非讓樹砸著不可,就是樹沒砸著,那‘吊死鬼’也夠俺們喝一壺了!” 蘇大奎嗓門老高,即使沒回頭,蘇慧蘭和蘇奶奶也能聽出他此刻還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樣! “就這,俺跑的時候還差點不趕趟!一個大樹杈子擱上面掉下來,差點把俺砸那兒!得虧俺志剛叔拉了俺一把,這把俺給嚇得!” 蘇奶奶聞言連忙雙手合十,慶幸道:“哎呦,這可真是老天爺保佑!好孩子,你當時嚇壞了吧?幸好沒事、幸好沒事!” 末了,老太太又忍不住問了句:“大奎啊,那你志剛叔沒啥事吧?” 蘇大奎忙道:“沒事!三奶奶,那天大伙兒都沒事,您老就把心擱肚里吧!就是吳二楞那個癟犢子差點嚇尿褲子,要不是他胡作,那好好的樹能說橫就橫?這也就是有俺五爺在,當時就‘摘掛’了,啥事都沒出,要不然不定鬧多大禍呢!” 所謂的“摘掛”對應的自然是“搭掛”,把被搭的那棵樹放倒,讓兩棵樹順利倒下就叫“摘掛”。 這活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極有經驗的人去處理,動作還得利索干凈,否則上頭的“吊死鬼”可不是吃素的!再者一個不好,要是被搭的樹沒被放好,再次出現“搭掛”,那就叫“連環掛”,危險系數也跟著成倍上升。 第23章 家鄉(二) 蘇奶奶告訴蘇慧蘭,大奎口…… 蘇奶奶告訴蘇慧蘭, 大奎口中的“五爺”早年是烏河那邊木幫的人,當過“木把頭”,人稱“齊五爺”! 打仗那會兒,齊五爺的妻女都被小鬼子害了, 齊五爺一氣之下參加了抗聯。 后來小鬼子被打跑了, 但是齊五爺也失去了一條胳膊, 不知咋的, 就獨身一人來到了凌遠。 他老人家是砍樹伐木的行家里手, 經驗老道, 自打他來了, 村里人上山就沒出過大事, 所以大伙兒也都信服他! 如今齊五爺還是大隊的書記, 不過平時基本不咋管事, 就是每次上山的時候必要親自跟著,確保大伙兒萬無一失! 蘇奶奶顯然也極為尊重這位齊五爺, 連道:“他五叔啊就是能耐,有他在, 咱秀山可不就多了個‘定海神針’!” 末了, 想起來又皺眉道:“就是這個二楞啊,太不像話了!為了倆孩子的事還鬧到山上去了,這要真鬧出點大事,他腸子不得悔青了!” 前面蘇大奎就接話:“俺看他腸子也快悔青了,那天俺五爺在山上‘摘’完‘掛’,直接拎著鞭子就抽了這老小子兩下!完事回來就把所有爬犁都鎖起來了,說是多暫所有人都想明白了,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啥,多暫再開鋸!” 蘇奶奶點頭道:“這事他五叔做的對, 是該叫你們再漲漲記性!那上山砍樹是那么容易的事嗎?這可不是鬧笑話,頭幾年光咱這倆村子就出多少事呢!可不能好了傷疤就忘了疼!” 蘇大奎聞言有些蔫蔫道:“三奶奶,俺們從來就沒大意過,這還不得怪吳二楞,一顆耗子屎臭了俺們一鍋好湯,真白瞎俺們這些好佐料了!” 蘇慧蘭本來在旁邊聽著這些事,正深覺山里人不易呢,冷不丁聽見蘇大奎這句“好佐料”差點沒笑出聲來! 在她聽著這些驚險刺激的經歷的同時,馬車速度也不慢。這條冰雪道中間有兩條清晰的車轱轆印,馬車沿著這車印走,又快又穩。 沒過多久,馬車在前面拐了個彎,蘇慧蘭眼前竟豁然開朗。 道路兩旁再不是這一路隨處可見的山包、樹叢,而是一大塊十分平坦的區域,里面全是已經整齊碼放成垛、或零散堆放等待歸楞的原木,遠遠看著,就好像一大片木頭的海洋! 蘇大奎說這就是公社的貯木場,他們從山上伐下來的木材也往這兒送。 馬車經過貯木場大門時,蘇慧蘭還看見里頭有兩輛“大解放”,蘇大奎說那是公社運輸隊的車。 一提起這車,他話音里就滿滿的都是羨慕:“瞅瞅這大鐵疙瘩,多帶勁兒!這要給咱隊上弄一輛,俺保證天天不吃飯都管飽!” 一路說笑,馬車很快到了秀山大隊。 蘇慧蘭先是在村前一條小河上看到一群玩耍嬉戲的小孩,他們大多只穿著棉襖,身上連件罩衣也不套,頭上戴著各種材料的“雷鋒帽”,個個凍得臉蛋通紅、鼻子下面拖著兩管鼻涕。 可玩的也是真開心,抽冰尜、搶口袋、滑爬犁、玩冰車,蘇慧蘭看得特別有意思! 等進了村里,發現地方真是比她想象的還要寬敞!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用木板子圍成的柵欄做院墻,當地人把這種木柵欄叫做“板杖子”。 幾乎每家房子前都有一大片菜園子,當然這會兒除了院子里高高的柴火垛,只能看見厚厚的積雪。 道上有三三兩兩出來打水或串門的人看見他們,立馬熱情的圍了上來。 “哎呀,他三嬸回來了!” “媽呀,這是你家慧蘭吧?哎呀媽呀,這閨女咋長這么俊兒呢!” “他三大娘啊,知道你們趕路辛苦,快回去歇著吧,趕明兒個俺們再上你家串門!” 一一招呼過了鄉親們,馬車沒做多遠就到了蘇奶奶家門口。 蘇大奎將一把鑰匙遞給蘇奶奶,“三奶奶,俺媽天天都過來燒火,今兒俺去接你們之前,她才剛燒完,你們現在進去,保證炕還熱乎呢!” 祖孫倆忙道謝,見蘇大奎要走,蘇奶奶還囑咐他,說是給他們哥倆買了布料,明兒一早就給他們家送去! 蘇奶奶家院子也不小,進了院子就是一溜長長的柴火垛,正房小兩間,是凌遠當地隨處可見的板夾泥房。 這種房子以木頭做框架,做墻面的時候以四角柱子為基礎、釘上里外兩排木板,先做出一個夾層,然后在里頭灌上厚厚的草泥,木板外還要加一層板條加固,最后再用黃泥抹平。 板夾泥房簡陋,保暖性能也不好,就是勝在取材簡單,蓋起來容易。 除了兩間正房,東邊一間向陽的木頭窩棚是牲口棚子,不過這會兒里面什么也沒養,只是堆了不少柴火。 正房前面西邊位置還一間單獨的木屋,面朝東開門,是專門放置雜物的地方,當地叫“倉房”。 蘇慧蘭正津津有味的看著院里的布置,那邊蘇奶奶已經打開了房門,一疊聲的喊她進屋! 房子進門就是廚房,本地人都叫“外屋地”。迎面一個大灶臺,前后兩個灶眼,第一個灶眼上支著口大鍋,第二個灶眼上蓋著一塊兒圓形的鐵蓋子,爐膛生火的時候,這鐵蓋子也能很好的散熱。 灶臺與東面大屋之間的隔墻砌成了中空的火墻,火墻又與屋里的火炕相通,每次一做飯,熱氣順著墻里、炕里的煙道一躥,屋里很快就烘熱乎了,算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灶臺燒火時的熱量。 除了緊挨著廚房的東面大屋,廚房后面還一間小屋,兩間屋子門上都掛著碎布拼成的門簾子,既擋風、又能避免做飯時油煙竄進屋里。 廚房面積不小,大門左側的南墻上開了盞窗子,上頭糊的窗戶紙,窗戶兩邊還掛了兩辮紅皮蒜和一串紅辣椒。 窗臺下是一個碗柜,碗柜上摞了好幾個大小不等的笸籮和一只葫蘆瓢。 西墻兩邊左右各釘了一顆釘子,上面扯了跟草繩,掛滿了曬干的小白菜和被綁成一把、一把的干香菜。 干菜底下是一溜大大小小好幾個泥瓦缸,除了水缸,還有酸菜缸、咸菜缸、醬缸,東北統稱“三大缸”,一冬天的菜碗全指著這三口缸。 蘇慧蘭記得奶奶說過,太爺爺在世的時候有一手厲害的燒陶手藝,尋常河邊挖出來的黃泥到他手里總能變得格外聽話,村里人家的缸差不多都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只可惜太爺爺的兒子們誰也沒學會這手巧活兒,燒出來的缸罐不是用不了就是不禁用。 蘇慧蘭掀開其中一口體型最小的瓦缸缸蓋,瞧著里面腌的黃瓜、辣椒、胡蘿卜、豆角,紅紅綠綠的,看著就有食欲! 她捏起一根紅彤彤的腌辣椒小小的咬了一口,一股鮮咸酸辣的汁水直沖口腔,還涼涼的直冰牙,這感覺可挺提神兒! 她這邊剛把偷吃的腌辣椒放回缸里,身后蘇奶奶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拎著滿滿一大筐柴火進屋了。 “蘭蘭啊,別擱這外屋地站著,快進里屋去!奶奶這就點火,一會兒熱乎氣就上來了! 可能是中午的時候蘇大奎的母親來燒過爐子的原因,屋里不算冷,蘇慧蘭剛才摸了火墻,觸手還溫乎呢! 蘇奶奶自打到了家就格外精神抖擻,可蘇慧蘭可沒忘了之前醫生交待的話,忙道:“奶奶,我不冷,我先幫您干活吧!正好我也想學學怎么用咱這兒的大灶臺!” 蘇奶奶拗不過孫女,就樂呵呵道:“那行吧,不過你別伸手,就先看著奶咋做!” 老太太說完就拿起灶臺邊一根半米長的鐵鉤子,往灶坑里捅了幾下,讓里面之前燒過的爐灰都順著爐膛底部刻意留出的幾排細縫漏了下去。 “哎呦,這里頭還有點火星子,不用特意點了!” 說著,就從柴火筐里翻出幾塊發白的樹皮樣的東西丟盡了爐膛里。 “蘭蘭,奶奶教你啊,這是樺樹皮,咱這兒都用這東西引火,特別好燒,火柴一點就著了!” 冬季漫長,冰天雪地,木柴濕氣很重,當地人每年夏天會特意采伐一些白樺樹,剝下樹皮,曬干后儲存起來。這種曬干后的樺樹皮輕薄柔韌、不沾水汽,而且見火就著,比報紙都好用。 除此外,山上的松樹枯死腐朽后,樹里的松脂會慢慢滲透進樹木里融為一體,這種木料不易腐爛,劈開后,里面時常帶著一片片的琥珀色圖案或紋路。 當地叫這種木料為明子,明子是天然的助燃劑,人們將明子劈成小木片,冬季生火時,隨著樺樹皮一起點燃,是家家過日子必備的東西。 蘇奶奶說著,往爐膛里丟了兩片樺樹皮,又扔了一小把明子,沒一會兒,爐膛里就升起一片火光,一股子松香氣也慢慢彌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