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總之,鏡湖似乎在源源不斷地進人,可小鎮里的人,好像越來越少。 我和馮興學嘗試過很多方法都沒能離開那里。 我甚至一度認命,接受了自己有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那片湖的結果。 直到我遇見了他…… 第30章 在遇見他之前, 我和馮興學都對這個世界的本質有著自己的理解。 或者應該說是……猜測。 我們對它的理解并不全然相同,但多多少少有些共通之處。 在馮興學的理解里,這個地方就像是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里的那個桃源, 他甚至猜想過這個世界里原本是有過居民的, 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 這些人紛紛離世,只留下了一座空城。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猜想。 我的理解雖然沒有他的那么理想化, 卻也認同他的中心思想——這個全然復制了春夏鎮的地方,像是一個芥子空間, 或者說平行空間,在與現實重疊的某個瞬間, 像我們一樣的人,就有幾率誤入其中。 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空間會是活的。 這并不是一個地點或是一個空間,它有自己的意識,有思想, 有好惡,像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 它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意志——那是一個甚至比我都要鮮活的存在。 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遇見鏡湖的意志時,他還是個孩子, 四五歲的年紀, 模樣俏生生的。剛看到他的時候我有些吃驚, 又有些生氣,氣這個地方連那么小的孩子都不肯放過,直到我意識到,這個世界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 都在應和他的呼吸和心跳。 他笑時晴空萬里,難過時陰雨綿綿,只要他出現,他就是這個世界絕對的中心。 我知道不能從一個常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但我還是時不時會想起他,因為他是我這一生最偉大的發現,我平凡而碌碌的一生,從遇見他開始,變得有些不太一樣了。 因為他,我才能走出那個世界,才有機會窺見鏡湖世界的冰山一角…… 我原該一直被禁錮在那個世界里,直到生命的盡頭,但當我意識到他的與眾不同時,我知道我的機會來了。 這或許是我唯一能夠離開這個世界,回到我家人身邊的機會,機會稍縱即逝,我甚至來不及知會馮興學,只能接連哀求這個與我僅僅有一面之緣的孩子,哀求他讓我回到我心心念念的家人身邊。 我清楚地記得,那個時候他似乎很開心,所以詫異了片刻就同意我的請求。 離開鏡湖的通道被打開時,我其實猶豫過,我已經知道了離開的方法,還用得著那么著急嗎? 誰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英勇無畏的夢? 但我終究不是無牽無掛之人,我還有愛我的妻子,還有兩個孩子,我沒有冒險闖蕩世界的資格,所以我最終選擇回歸我的家庭,回歸我碌碌無為的平凡生活。 在我走過漫長的通道時,我信誓旦旦地以為我可以回歸原本的生活。 但事實上,我錯得離譜。 正因為窺見了鏡湖的本質,我更清楚它的危險性,我在鏡湖世界里見到了太多的死亡和離別,而它始終在源源不斷地吞沒著春夏鎮的居民,而大家似乎對此一無所知。 春夏鎮里有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我的鄰居……我目及之處的每一個人,我都很熟悉,在這個被鏡湖“籠罩”的小鎮上,沒有人逃得過去。 一旦有了劇烈的情緒波動,就有可能被帶進那個世界里。 在那里,死亡遠比逃離簡單容易。 可誰能保證自己一定不會有劇烈的情緒波動呢?就連從鏡湖世界里死里逃生的我,也做不出這樣的保證。 我想盡力把我所知的一切告訴大家,想讓我的朋友們清楚鏡湖的危險性,可沒有人相信我的話,大家都覺得我瘋了。 我曾經有幸窺見另外一個世界的本質,卻不被任何一個人理解,那樣的落差感,我難以接受。 但很快,我發現問題不僅如此。 我開始變得越來越瘋癲,這種改變并不受我的控制,我思來想去,覺得這只可能是離開鏡湖的后遺癥。 吞沒了那么多人的鏡湖,晦暗雜生,又怎么會生出全然向善的意志? 可即便如此,我也忘不了他,忘不了那種窺見到另外一個世界本質的震撼和觸動…… 在這段還算是清醒的日子里,我時常會想起他,也不知道他現在怎么樣了? 他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長大?從我印象里濃墨重彩的孩子出落成濃墨重彩的大人,又或者,會永遠保持孩童的模樣……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到這本日記,但我還是想把我的結論寫下來,如果……如果有一天你們需要逃離鏡湖世界,千萬記住我的忠告——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如果想要逃離鏡湖,就一定要找到它的意志,只有鏡湖的意志才能打開離開鏡湖的大門………】 ………… 張和中失蹤之前,是鎮上唯一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得益于職業優勢,即便在張和中已經不太清醒的狀態下,這篇日記仍然寫得條理清晰,信息點明確。 最起碼,聞硯通過這篇日記,很容易就得到了三個信息點—— 1.鏡湖產生了自己的意志,想要逃離鏡湖,就一定得找到這個意志。只是逃離的后遺癥尚待明確,張和中的日漸癲狂因為沒有別的參照物,還不能下定論說是鏡湖帶來的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