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書迷正在閱讀:云中仙(h)、粉絲天天追著我反攻、東都閣案錄、鬼妻、相信幸福系統、竹馬前男友成了頂流、貽情(np)、小作精拿了團寵劇本后、從哥布林的角鬥場開始 繁體版(正太、蘿莉、人妻、母子、父女)、入戲(1V1故事集)
薛明瑞自然很高興,希望他盡快去邊境中隊,要是能趕上高考執勤就更好了。程辛苑欣然答應,表示隨時可以調任。 出了薛明瑞辦公室,他第一個就給司遷業發微信,那邊很快回復說:方便給你打電話嗎。 程辛苑笑了下,回了一個字“打”,電話立刻就過來了。 “怎么了司隊長,這么快就要行使權力,要給我安排工作了~” 程辛苑上來就調侃,讓對話的氛圍輕松了很多。司遷業關心地問:“你真的想好了?真的回來?” 程辛苑“嗯”了一聲:“昨天跟我爸媽談了,今天跟薛局匯報,想好了,確定回去?!?/br>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瞬,程辛苑說:“我知道你擔心什么,一切要承擔的情況我都想好了。另外,我不是小心眼的人,你當我的領導,我還不開心嗎,總比曹沖當我領導強吧?!?/br> “哈哈……” 司遷業在電話那邊笑了,程辛苑又說:“還有什么想問的,等我去了咱們再單獨說吧?!?/br> “嗯,好?!?/br> “話說,你要把這個消息告訴其他人嗎?”程辛苑忽然想到什么問。 “怎么,你想給大家一個驚喜?我可以等你來了再說?!?/br> 司遷業誤會了他的意思,程辛苑并不想“免費送驚喜”。他至今仍記得趙尋越剛入職時,司遷業給他的“驚喜”。 “你提前告訴大家吧,就……讓他們都高興一下?!?/br> 程辛苑本想說,“讓他們提前有個心理準備”。這個準備既指正面的心理準備,也指避免受到驚嚇的心理準備。他回邊境中隊,免不了要跟趙尋越打交道,前段時間偶遇時,那家伙奇奇怪怪的,程辛苑不想一回去就“嚇死”他。 “行,等調任確定了我就告訴大家。你估計什么時候來?” “薛局說越快越好,我估計六月初就能回去了,他還希望我參加高考執勤呢?!?/br> “啊,這么看來,我真的要提前在執勤策劃里安排你了?!?/br> “哈哈哈,我還不是聽你的嘛,司隊長?!?/br> 好久沒聽到程辛苑爽朗的笑聲,司遷業心里特別溫暖。掛電話之前,他非常正式地說:“謝謝你,辛苑……非常謝謝你。我代表邊境中隊,歡迎你再次歸隊?!?/br> 程辛苑明白這句感謝的份量,笑道:“不客氣,司隊長,為人民服務?!?/br> ======== 五月底,程辛苑的調任下來,確定六月三日重返邊境中隊。司遷業把這個消息告訴隊里后,第一個給程辛苑發信息的自然是曹沖。這家伙在微信里發了一連串的“靠靠靠靠靠靠”,然后說:副隊長?你是副隊長嗎?你是我的新副隊長嗎? 程辛苑真的很想“打”他,打趣地回復:沖哥哥,你是否有很多小問號??? 曹沖那邊發了六個“哈哈哈哈哈哈”,然后回:小問號,你是不是有很多沖哥哥??? 程辛苑心想光你一個“沖哥哥”就夠了,再多來幾個,邊境中隊非炸了不可。隨著曹沖的信息,其他之前邊境中隊的同事也發來問候的微信,有祝賀的,有歡迎的。尤其馬全全這個小傻瓜,不知道是太激動了,還是粗心大意,竟直接給他發“隊長歡迎你回來”。程辛苑心里感動,但為人長輩和領導,該做的教育還是不能落下。 程辛苑重回邊境中隊,肯定會面臨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處理與司遷業的上下級關系。他和司遷業兩個人之間非常通透,關系又鐵,但他必須迎接外人的目光,馬全全的“誤稱”,是他要面對的第一道坎。 程辛苑不再是隊長,不能越權,不但要低調,還得給“新隊長”尊重。以前他、司遷業、曹沖偶爾互相吐槽、拌嘴,毫不在意,這次回去程辛苑就得多加注意,很多言行和舉止,比他當隊長的時候還需留心。 他給馬全全回復道:小全全,想哥了嗎!以后記住,打“隊長”之前加個“副”字哦! 程辛苑為了緩和語氣,特意在結尾加了個“哦”,馬全全趕緊回復說:收到收到!程副隊長! 程辛苑笑了,發了個“哥罩你”的表情包過去。 一切都在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程辛苑深吸了一口氣想,他又要擁抱邊境的藍天、大山、夏季的雷雨,和可愛的同事們了。 六月三日早上,程辛苑提著行李,打車去了長途汽車站。程爸本來想讓他把車開走,程辛苑說這次算了,他想再重溫一下坐長途汽車回臨塵縣的感覺。 他和一眾背著大包小包的人上了汽車,程辛苑坐到靠車門的第一排,這個位置可以盯著前方的大玻璃窗,看清去往臨塵縣的每一條路,每一幅風景。 作者有話要說: 朋友們,他們明天就要相遇啦,驚不驚喜,期不期待~ 第58章 敬你2 程辛苑今年32歲,十年前22歲時,他畢業離開警校,也是坐著同樣的大巴車,走著同樣的公路,去到同樣的地方。那時他不會想到未來發生的這一切,不會想到32歲又執意返回臨塵縣,降了級別,甘心在邊境中隊當一個副隊長。 這是十年前的程辛苑想要的東西嗎?他靠在椅背上,瞇著眼睛望著前方,問自己。 大巴開了一上午,中午到了臨塵縣,程辛苑拉著行李箱上了公交車,這路公交車再坐幾站,就會停到邊境中隊的大院門口。程辛苑一瞬間有些緊張,他可體驗了一把什么叫“近鄉情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