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書迷正在閱讀:長樂歌、你到底,有沒有男朋友、我的丹田是地球、江山爭雄、一路向北、爽文女主她不想爆紅、才會相思(骨科1v1、sc、he)、向陽、紫霧彌漫、跟蹤罪犯
呂端和兄長呂胤(后因避諱宋太祖名諱,改名余慶)都憑借父親的官職特權,先后蔭補入仕。呂胤以后進入趙匡胤幕府,參與了陳橋兵變,成為宋朝開國功臣,在宋太祖時代官至參知政事,屬天子身邊的親信。而呂端踏入官場后,也很快熟知了許多的明規矩潛規則。不過與常人相比,這位富家公子往往不計較長短,不在意得失,一句話便是缺乏急功近利之心,因此不免給某些精明者留下糊涂的印象。 本朝建立時,年方25歲的呂端調任浚儀縣(今河南開封)知縣,也就是都城直轄縣的長吏,位處天子腳下。以后,胞兄在朝中的地位多少使他受益,遂順風順水,一路從知縣做到知州。有一年,朝廷派遣使臣出使遼朝,他被選出擔任副使,因他當時的官階不夠,還被特別假以更高的太常寺少卿的官名履職。到太祖皇帝晚年,他已出任西南重鎮成都府的知府。須知,蜀地人煙稠密、物產豐饒,從來是稱王割據的寶地。宋初以來,此地時常動蕩不安,故非朝廷極信任者不能到此就任。到開寶九年(976)兄長因病故去時,他已41歲,不能說政治上完全成熟,倒也深明大義,懂得了政壇的基本路數。 呂端的性格決定了他從政的特點,便是為政寬簡,抓大放小,所到之處上下相安,百姓也免了不少折騰,故官聲口碑頗佳。 太宗皇帝登基后,皇弟秦王廷美出任開封府尹。親王掛名首都長官,自然不可能親自料理各種庶務,朝廷須配置得力官員予以輔佐。于是,呂端被朝廷相中,從成都召回京城,出任開封府判官,成為京師地面上的實際管事者。 上面說過,太宗以非常手段登上寶座,出于鞏固皇位的需要,打出了金匱之盟的旗幟,秦王廷美一時加官晉爵,并沿襲太宗過去的慣例,掛帥開封府。但老練的政治家早已洞悉其中的隱情,且不說賦閑在外的元老大臣趙普猜到個中內幕,看起來糊涂的呂端也明了此間的微妙之處。話說回來,他畢竟是有底線的人,既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不能怕棘手便袖手旁觀,既要盡本分,也要對自己的頂頭上司能幫就幫。 太平興國四年(979)二月,天子親征北漢前夕,考慮委任秦王為京師留守,負責內部一應事務。當幼稚的廷美打算接受如此重任時,呂判官立即私下勸說道:陛下不顧風雨辛勞,吊民伐罪,殿下乃天子至親,應當做扈從皇上的表率,若就這樣留在京城,怕是不合適的。聽罷如此肺腑之言,秦王馬上明智過來,便懇求隨駕出征,就此贏得了太宗的好感,答應了這一要求。此舉足以說明呂端在大事上的清醒程度,非常人可比。 有道是,自古在京城當官都是件不易的差事,且不說當年皇親國戚、公卿百官定居于城內,還有各種來頭的人也都群聚于斯,稍不留意,就立馬惹來議論,弄不好還反映到宮里。故呂端在開封府的日子,總少不了高高低低、七七八八的事情。不過,他忙碌歸忙碌、cao心歸cao心,卻是習性不改,但凡遇見細碎瑣事,多大而化之,或交由下屬處理,有時實在抹不開面子就隨口應承。因此在朝臣中留下辦事糊涂的看法。這樣的糊涂,有時不免要付出代價。 時間久了,秦王府內一些親隨人員熟知了呂判官的脾氣,便找他通融辦事。對上司身邊的人,他不能不給點方便,于是發生了販賣違禁貨物的事。此事舉報出來,天子就借機敲打威脅皇位繼承人秦王,于是下詔查辦。呂端因此遭到懲罰,被連降幾級,貶為商州(今屬陜西)司戶參軍。殊不知此次貶官,卻意外地使他及時脫離秦王府的圈子,避免了日后的危難,還成就了一番功業。 二 宋朝政壇的規矩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官員只要沒有重大罪行,遭貶之后總有復出的機會,這在中國歷史上相當突出。呂端貶謫外地后,不急不躁,淡然處之,時過境遷,也就被寬恕了。不久,他便獲得遷轉,先后在地方州衙、中央御史臺及太常寺任職。 呂端自幼聰穎好學,成年后屬于有大智慧大聰明的人。他自知無科舉功名,學養欠缺,與當日政壇講究科舉出身的潮流不符,于是一面自己讀書,一面虛心求教他人。據記載,他入仕之初雖官位不高,卻因家底殷實,已開設專門的廚房,招攬文人食客,談古論今,講經論典,以彌補早年學業不足的缺陷,這一習慣一直保持多年不變。如此一來,隨著學識的不斷提升和閱歷的日漸豐富,加上為人寬厚沉穩,練達人情,他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來,從而受到高層的關注。 當朝廷討論派使臣赴高麗國時,呂端再次入選。此時他的官階已夠,自然成為正任使節。在出使途中,暴風一度吹折了帆檣,船夫們驚恐起來,他卻鎮定自若,如往常一般照舊讀書,如此豁達氣概,令同行者欽佩不已?;爻?,他的表現想必給天子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不久就被欽點為皇儲身邊的屬官。 自皇弟廷美和皇侄德昭被逼死后,天子就開始考慮自己的繼承人。太宗共有九個兒子,長子元佐最早被作為太子培養,先后冊封為衛王、楚王。但當秦王廷美遭到父皇迫害時,這位皇嗣對官員們群起圍攻的做法深為不滿,不諳世情的他曾孤立無援地為皇叔求情,卻無法說動父皇,為此他深感痛苦,郁悶不堪。當秦王冤死荒山的消息傳入京城后,他受到刺激,悲痛欲絕,精神失常,以至于持刀隨意傷人,甚至縱火焚燒宮室。雍熙二年(985)九月,天子眼見楚王不可救藥,只得將其廢為庶人。此事對太宗的心理打擊不小,也算是一種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