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第三,袁世凱欲對付的是整個國民黨,是國民黨欲實行的政黨內閣主張,而非國民黨中某個人,殺一人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袁世凱與國民黨的政見分歧。 國民黨的核心主張之一,就是要建立政黨內閣,實行政黨政治。這并非宋教仁等少數人所主張,而是國民黨絕大多數人的主張。因此,殺掉一個宋教仁并不能改變什么,宋雖死,國民黨政黨內閣之政策不能因之取消,[61]反而會促使國民黨人更加堅定地實行其主張。因此,當洪述祖向袁世凱提議收拾反對黨一二人時,袁世凱斥責道:反對既為黨,則非一二人之故,如此辦法,實屬不合。[62]這說明袁世凱在關鍵問題上頭腦還是很清楚的,對問題的實質認識也比較到位,知道殺一宋教仁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袁世凱方面對案發后革命黨人的攻擊,也曾以此為理由進行反駁,謂:政府對于在野黨之野心家,當以適宜之政策,迎合大多數國民之心理,以為戰勝之武器,若托徒誅鋤異己,適以激成反抗。況能死宋教仁之身,而不能死宋教仁所持政黨內閣之說,其又焉能人人而殺之乎?[63]從宋教仁被刺后國民黨人的強烈反彈來看,袁世凱的認識得到了充分印證。各報紛紛發表評論,表示要繼承宋教仁的主張,繼續宋教仁的事業。如《民立報》發表評論道:宋先生之主張,既有系統可尋,復有實行之望,故吾黨目之為中堅人物,而奉其政策為圭臬。然則宋先生之死,不啻折去我國民黨一臂,而于黨勢之隆替,大有關系在也。雖然,惟我國民黨信崇宋先生者深,故決不因其死而拋棄其政策,凡我黨人必能再接再厲,求達其目的而后已。彼反對者畏吾黨黨勢之盛,欲以害先生者害吾黨,多見其不自量耳。[64]《民主報》發表評論道:所謂政黨內閣,實吾黨一致主張,而宋君服從大多數之主張以發皇之。宋君之引人嫉視,即以其主張政黨內閣,為偏袒總統制者所不利也。刺宋君者以為宋君被刺,或者吾黨政策為之一變,因而采取總統責任制,以為行政專橫之機會;孰知宋君雖死,吾黨以平等、自由、博愛主旨制造鞏固強大共和國家之心不死,且氣愈激而愈勝,志愈挫而愈堅反對者竟以為去一宋君,遂可遏抑吾黨主張,曷思革命未成,吾黨已死之宋君不可勝數,革命依然成功;而今而后,繼宋君而起者大有人在,未來之宋君正復無限,況政黨內閣為二十世紀政治上一般之趨勢,又為民國最適宜之制度乎?宋君雖死,又何損于吾黨之主張乎?[65]《國風日報》亦謂:凡一大政黨之主張,決未有因一人之生死去留為轉移者。鈍初死實未見與國民黨之前途與吾黨所主張之政黨內閣有若何之損傷。何以故?國民黨中如宋鈍初其人者,尚有大多數在也。[66]類似評論尚多,均將矛頭指向袁、趙,卻不知袁、趙亦明其理,并未主謀殺宋。 第四,國民黨的政黨內閣主張的確對袁世凱的權力構成威脅,但袁世凱并非沒有應對之策,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即是聯合或cao縱其他各黨,乃至國民黨內的游移分子,在國會內形成一股由袁主導的力量,從而與國民黨形成對峙,乃至奪取組閣權,同時為總統選舉做好準備。 袁世凱對這一策略深有考慮。他曾對工商總長劉揆一講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政黨內閣殆不成問題也,國會開后視誰黨議員占多數,內閣即應歸誰黨組織之,余何容心焉。[67]其時,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一直謀劃三黨聯合對付國民黨,原立憲派領袖梁啟超于1913年2月24日加入共和黨,成為三黨對付國民黨的主導人物,并計劃推出自己的組閣人選。[68]袁世凱自然也不會坐視國民黨一黨獨大,所以至少在宋教仁被刺前一個月,他就已經在活動,欲挾數個不以黨名之團體并入三黨(指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引者)而利用之以為武器。[69]很快,袁世凱就和梁啟超建立了聯系。梁啟超在3月7日一封信中就曾提到,黨界大有更動,項城或將加入共和黨。[70]在3月15日一封信中又寫道:黨事大有進步,項城入黨已決,稍待當發表,民主、統一亦聯合也。[71]在3月18日一封信中更明確說:三黨合并已定議,吾入京數日后即發表。[72]雖然由于刺宋案突發,袁世凱入黨之事無果而終,但三黨聯合的基本態勢,在宋教仁被刺前已初步形成。而早在2月下旬,《亞細亞日報》就預判,合共和、統一、民主三黨之員數,足以控制國民黨而有余,如此,則國民黨夢想之政黨內閣,將成為幻相。[73]3月上旬,《神州日報》進一步說:三黨之政策,大體與袁氏政見不相異同,則袁氏依三黨之同情,足已以自樹立,何必曲徇國民黨之要求,而犧牲其向來之政見乎?[74]同時,為保證當選正式大總統,袁世凱也需要與各黨聯合對付國民黨,故《民主報》曾報道袁世凱廣置黨羽,嗾其左右聯絡共和、統一、民主各派人員組織一新政黨,以袁總統為中心點,以為攫取總統之幫助。[75]就在刺宋案發生前一天,各政黨派代表在湖廣會館開會討論選舉正式總統問題,共和、統一、民主三黨意見相同,可聯絡一致,大約此次選舉票至少須占三分之二。[76]在這樣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袁世凱若派人刺殺宋教仁,豈不等于自亂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