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第四章 洪應合謀殺宋慘劇之釀成 當應夔丞1913年1月14日從趙秉鈞那里得到應密電本的時候,他的主要任務便是履行承諾,解散共進會。倘若事情一直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那么,無論應夔丞最終能否解散共進會,刺宋之事都將可能不會發生,因共進會解散與否與國民黨并沒有特別關系,與宋教仁更毫無關聯。然而,由少數激進派國民黨人組織的歡迎國會團在上海忽然出現,成為事件的轉折,不僅驚動了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而且將國民黨領袖牽連進來,宋案由此繼續向前演進,并最終釀成洪、應殺宋慘劇。 一 滬上突現歡迎國會團與袁之應對 滬上歡迎國會團之出現,倡自國民黨激進派所辦《民權報》記者尹仲材、何海鳴等。先是1912年9月11日,尹仲材于該報發表《正式國會之殷鑒》一文,批評南京臨時參議院遷至北京后被軍警威脅與放任彈劾權,稱參議院北遷之失敗,可以為將來正式國會之殷鑒,提出將來正式國會當然自行集會于其他地點。[1]次日,尹仲材又發表《自行集會與集會地點》一文,再次提出,鑒于前此參議院北遷,如弱主受制于悍仆,第一屆正式國會應自行召集,并自行擇定相當集會地點,并提議先開預備會于上海,隨即開成立會于南京。[2]緊接著,何海鳴發表《參議院之末路;正式國會之殷鑒》一文,認為對于尹仲材之主張,尤當表美滿之同情。[3]不過,由于其時距離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為時尚早,加之孫、黃相繼北上,與袁世凱共商國政,相談甚歡,尹、何之主張在當時并未引起若何反響。 進入1912年12月以后,隨著國會議員選舉工作展開,主張自行召集國會者開始有所行動。12月7日《申報》謂詹大悲以國會開會在即,憲法問題關系重大,與諸同志商辦lsquo;政法學會及lsquo;歡迎國會團,欲至各省發起協會,集合人才,為研究憲法草案之預備,故定不日起程,至皖、鄂各省設法聯絡。[4]這大概是歡迎國會團名詞首次出現。1913年1月1日,尹仲材等發表了由何海鳴主筆草擬的《歡迎國會團第一次宣言書》,[5]提出該團以保持立法機關之安全,預防臨時政府之紛擾,歡迎第一屆正式國會議員開預備會于上海,自擇集會所在地為宗旨。強調共和國民有選擇國會地點之自由,由于參議院北遷失敗,陷入于武力世界之漩渦中,故有今日之萎靡不振,則將來正式國會之議員選齊后,當然自行集會于其他地點,庶得盡立法之職權,而組織最強固之憲法。[6]同時,尹仲材等在上海拱宸門外法租界諸家橋寶安里設立歡迎國會團事務所,派團員與滬上各黨會接洽,并議決三種進行方法:(一)由各黨會公函分寄各支部機關處聯合;(二)用該團名義通告各團體;(三)由個人名義加入公函為之介紹。[7] 上海歡迎國會團發起后,長江一帶聞風響應者,日有其人。[8]其中有一班激進派鼓動遷都之議,以致有人認為,歡迎國會團發生,名為歡迎國會,實則主張遷都。[9]并有報道說:上海歡迎國會團對于遷都一事主張甚力,然恐多數人不解遷都之理由,致招反對,故該發起人現將其主張之理由,用騰〔謄〕寫版刷印數千份,贈送在京之要人,以供研究。[10]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京辛亥同志團諸志士發起一lsquo;國會地點研究會,以為后盾,所抱宗旨與歡迎團大略相同,以致論者驚呼:前日所目為上海部分地方人士之意見者,今竟蔓延全國,且發見于政府肘腋之下矣。[11]甚至有輿論認為,國會地點研究會就是由歡迎國會團改名而來,其意并不在實行研究,蓋不過藉此以動搖人心,以便其阻止議員北來之舉,其主旨仍絲毫未變,國會決意拉往南京,國都亦即在南京建設,又有建都武昌之說;并說該團現在已在各要埠組織會所,四面派人運動,上海、漢口、浦口三處均已派有人,實行截阻議員北來;更有昌言某某等省軍隊已為其運動成熟,極愿助彼成事者。[12] 對于部分國民黨人發起歡迎國會團,時人還有更深一層的觀察,認為其目的在于為反對袁世凱走向獨裁預做準備。如日人所辦《順天時報》就此分析道: 上海有人近日設立歡迎國會團茲據政界消息,該會設立旨意,決非一個單純歡迎正式國會之團體,實系對于袁總統一派將來之態度為預備反抗所設立者。至設立該團者,多屬國民黨人物,如屬于共和黨、民主黨者,毫不加入。窺其原因,則目下國會開設日近,憲法問題陸續紛起,議論囂然。觀總統一派所主張編訂憲法根本主義,與《臨時約法》精神大異,最大行政權全在總統之手,如國務總理將來不過一傀儡耳。如此,與革命精神實為背馳,名為總統,為共和,其實不異君主專制政治。故國民黨中凡屬舊同盟會者,或恐萬一有如此異事,故先于上海設立歡迎國會團,糾合多數同志,其中使南省都督帶有兵力者務多加入,養成實力,以待他日之用。故若袁氏將來態度平和穩健,所編憲法與《臨時約法》大同小異,則不足深憂;萬一袁氏若欲以威力壓服政界,用老辣手段編訂利己的憲法,蹂躪共和之大精神,為歡迎國會團者斷然反對,再演出南北對峙之奇態,亦未可知。該團體意實如此,其前途亦不可輕視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