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應夔丞為宋案主犯之一并無疑義,其人與袁世凱、趙秉鈞、洪述祖、黃興、陳其美等均有關系,故應宅搜獲證據實為破解宋案關鍵。從搜查、移交、保管到宣布各環節來看,檢查報告所列53件證據,雖然不夠完整,但其真實性不容懷疑,故其時無論是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對政府的攻擊,還是袁世凱、趙秉鈞及政府支持者的辯解,均以該部分函電文件為最主要依據,只是各方解讀存在歧義而已。當時及后來一般關心宋案者對案情的分析,也是以該部分函電文件為最主要依據。立足這一點便可明白,宋教仁被刺后至證據披露前出現的多封匿名信件,其實大多是應夔丞本人及其共進會黨徒為混淆視聽而玩弄的伎倆。[62]該會黨徒極眾,僅上??偛扛骺坡殕T就有至少50人,其中文牘科有一等科員、二等科員及額外科員共10人,加上科長程海平,共11人。[63]應夔丞還委任18人任總部巡緝員,規定軍政各界發生大事件,應即電報本長,以便直報中央,遇有地方重要案件,應準合同該管地方官并報都督,以便會商辦理。[64]由于程德全主觀上欲免牽連,這些人在案發后,除個別人外,其余均未被獲。他們雖未必人人皆直接參與了刺宋,卻可以在應夔丞被捕后,造出種種謠言,以淆亂視聽。事實上,當時曾有報道稱:主唆行刺首犯應夔丞系共進會會長,自英法捕房緝獲之后,該會中人皆無知識,日來百般計議,咸欲代應設法卸罪,以致外間謠言紛起。[65]各種匿名信件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除了可以反映應黨勢力之大外,對于破解宋案本身并無多大價值。 但有一封信需要格外重視,這就是宋教仁去世次日(3月23日),亦即應夔丞被捕前一天,由其本人署名向國務院發出的那一封。在信中,他聲稱發現了一種叫作監督議院政府神圣裁判機關簡明宣告文的匿名印刷品,并將該印刷品隨信寄至國務院。宣告文將各黨各派重要人物如孫中山、黃興、宋教仁、梁啟超、張謇、汪榮寶、李烈鈞、朱介人以及袁世凱、黎元洪、趙秉鈞等均列為所謂欲加懲創對象,而宣稱對宋教仁先行即時執行死刑。[66]然而,在捕房隨后搜查應宅時,發現相同的印刷品還有42件,均已裝入信封,準備以京江第一法庭名義寄往各報館。至此方知,該宣告文其實為應夔丞自造,其目的雖然也是為了淆亂視聽,干擾捕房破案,但因出自應夔丞之手,內容包含諸多玄機,對破解宋案謎團極為重要,故應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視。 宋案證據宣布后,應犯及其死黨仍挖空心思,力圖偽造證據,幫應脫罪。前引劍農所言曾基于對宋案證據完整性的懷疑,設想將來辯論公開之際,若洪、應二氏堅以證據不完為詞拒絕審判,則該當如何。這一幕雖然因為引渡洪述祖失敗而未能在其身上應驗,卻在應夔丞身上驚奇地出現了。先是1913年4月11日租界會審公廨第六次預審時,應夔丞所聘律師愛理斯問應:除呈堂證據外,汝想還有何種?應答:沒有完全。[67]5月30日上海地方審判廳預審應夔丞時,應又忽然對檢察長言:廳中以桂馨為宋案之教唆犯,其是否教唆暫勿申辯,惟所獲證據尚未完全;于證據完全之時,即判決余罪,雖死甘心。檢察長問:尚有證據在何處?應答:在余家中辦事室寫字臺下之白皮箱內。[68]檢察官得聞是言,欣喜若狂,如獲至寶,退庭后即擬前往查抄。但因應宅在法租界,不便越界查抄,遂函商法捕房,由藍總巡稟明法領事前往查抄。在該室中寫字臺下,果然發現白皮箱一只,內中滿藏文件,當即取回捕房,箱中文件內有各種委任狀多張,秘密信十余封,最詫異者,內有一函,系某君托應暗殺宋教仁,應不允,作函答復,并附有底稿一紙,書寫甚為端正,特用綠色皮包保護,藏于箱中上層。尚有稿簿兩本,所敘之事與前日獲得證據均屬相反。[69]或許有人看到此則材料,會因其內容與程、應披露證據正好相反而產生疑惑,但當我們了解捕房當初對應宅搜查及時而徹底之后,便立即可以判定,時隔兩個多月之后才出現在應宅白箱中完全有利于應之所謂證據,必定為其死黨所偽造。[70]果然,當藍總巡欲將白箱轉送上海檢察廳時,法領事招藍總巡到署,問道:日前捕房往抄證物,已經抄盡,今日何尚有證物在應家中?藍答稱:日前往抄,非(僅)法捕房方面之人,尚有英捕卜總巡率包探等會同往查,當時寫字臺下并無白皮箱。法領事即用電話請卜總巡到署會談,卜曰:此箱系不可靠,當時余等往抄,所有抽屜中及箱中,凡關于文件,一并收羅,毫無遺漏,余等各具結。于是,法領事囑卜、藍二人具結,將該箱扣存于捕房中。應黨雖力為運動,試圖將此白箱轉移至檢廳作證,但法領事以箱內之物,皆系捏造為由,拒絕轉交檢廳。[71]當時有譏評道: 第二批證物之發現,何人為告發者乎?即極刁滑之應犯桂馨也嘻,怪哉!應犯殺人,猶恐其證據不完全,乃更自己告發第二批之證據,使之完全,以求速死,此種事至憨者弗為,而應犯為之,其愚誠不可及。雖然,應犯jian刁異常,其自首之證物,必為捏造無疑,捏造之所以嫁禍他人、傾陷他人也。人心險惡,法紀何存。此可見應黨勢力之大,私造證物,以逞詭謀,jian人伎倆,無所不用其極,乃檢長聞之,忻喜若狂,何哉?[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