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二類是宋案探究中較值得注意的一類文字,然而其數量非常之少。迄今,偏重分析案發原因及案情的專題學術論文,不過寥寥十數篇,如王涵《試論宋教仁之死》(《文匯報》1980年12月16日,第2版)、何澤?!端谓倘逝c袁世凱》(《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饒懷民《宋教仁血案及其政治風潮》(《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3期)、廖大偉《論民初幫會與社會的緊張;以共進會與刺宋案為中心》(《史林》2005年第1期)及《袁世凱不是刺宋主謀考析》(收入蘇智良等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張永《民初宋教仁遇刺案探疑》(《史學月刊》2006年第9期)、何廷明等《宋案元兇探淵》(《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第1期)、朱懷遠《宋教仁被刺案真相考辨》(《民國檔案》2010年第3期)、侯宜杰《暗殺宋教仁的主謀尚難定論》(《史林》2013年第1期)等。還有一些文字論及刺宋案發生后的相關問題。[1]與第一類書籍偏重記述刺宋案不同,上列學術論文偏重案發原因及案情分析,特別是圍繞誰是刺宋主謀這個問題,每位撰者都試圖提出不同于他人的看法。然而,由于撰者無一例外將案情嚴重簡單化,并且忽視新史料的發掘利用,而對既有核心史料又幾乎不能準確解讀,因此,這些專題論文僅僅在個別細節分析方面有可取之處,總體論述并不具有說服力。此外,日本學界也有幾篇與宋案有關的論文,但只是涉及案情而已,基本談不到研究,如片倉芳和「宋教仁暗殺事件について」(『史叢』第27號、1981年)、渡辺竜策「宋教仁暗殺事件の意味するもの;民初政爭の一斷面」(『中京大學論叢教養編』1962年第3號)、樋泉克夫「宋教仁研究ノト1」(『多摩蕓術學園紀要』1980年第6巻)等。 第三類關于宋案的文字近年有不少,文章如盧笛《是誰殺了宋教仁?》(網文)、顧土《政治暗殺的另一層解讀:重讀宋教仁被刺案》(《書屋》2009年第9期)、臧巨凱《袁世凱在刺宋案中的涉水深度》(《鐘山風雨》2010年第1期)、陳自新《宋教仁被刺案百年祭》(《文史精華》2013年第3期)、紀彭《沒有證據,只有利害:宋教仁案究竟誰是兇手》(《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6期)等;書籍則有思公《晚清盡頭是民國》、金滿樓《退潮的革命:宋教仁的1913》、張曉波《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張耀杰《誰謀殺了宋教仁:政壇懸案背后的黨派之爭》等。這類文字的作者總體而言缺乏專業訓練,無論是對史實的把握還是對史料的鑒別使用,都存在很大問題,往往看似分析得頭頭是道,實則由于缺乏史料支撐,或不能準確解讀史料,難以得出有價值的認識。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這類作品的非學術性或通俗性,加之得益于網絡傳播,其受眾遠多于第一、第二兩類文字。 實際上,業余史學研究者并非完全不可能做出優秀成果,但前提是研究者應當充分占有史料,并以嚴謹態度為之。從另一角度看,宋案探究的業余作品之所以流行,說到底與專業學者對這一案件缺乏研究有關。因此,對宋案的研究,確已到了必須深刻反思與實實在在向前推進的時候。 二 案情分析嚴重簡單化 宋案系由宋教仁被刺而引發,因此,對宋案謎團的破解,從一開始就被吸引到了誰是主謀這樣一個問題上。雇用武士英槍殺宋教仁的應夔丞(即應桂馨)剛一被捕,便有人懷疑其背后有主使之人,謂:應桂馨與宋先生既無私仇,又非公敵,宋先生有何不利于應?應有何利于宋先生死?即質之應桂馨而亦不能強言為有也。則應桂馨之外,必更有一人焉,為應桂馨之主動可知。[2]又謂: 應夔丞與宋漁父生平無握手交,無半面緣,何仇?何怨?應也,宋也,誠風馬牛不相及也。胡為乎應乃擲重金、買死士,必得宋而甘心焉?由斯言之,買武士英者,應夔丞也,而買應夔丞者,伊何人乎?[3] 隨著應宅所獲大量函電文件內容逐漸披露,內務部秘書洪述祖與應夔丞的詭秘關系曝光于天下。但輿論并不認為洪述祖就是最后的主使人,而是進一步提出洪述祖背后可能還有主使之人,理由是: 彼洪述祖,一卑鄙齷齪之小人,與大政治家宋先生固亦風馬牛不相及,宋先生之死生,與彼實了無絲毫之關系,洪又胡為乎必死宋先生而后快也?然則,嗾武者為應,嗾應者為洪,而嗾洪者必更有人在也。[4] 由于洪述祖為趙秉鈞之秘書,搜獲文件中又有趙、應之間往來函電及趙送應之密碼電本一冊,因此,輿論很快將矛頭指向趙秉鈞。而趙又被認為是袁世凱的心腹,于是,袁世凱亦被牽入案中。在國民黨方面看來,案情是很清楚的,因此,其機關報《民立報》在1913年4月27日刊登44件證據時,于所加按語中明確指出: 宋先生之死,袁、趙死之,非洪、應與武死之也。 洪、應二犯僅一器械,武士英更器械之器械,而真正之〈人〉主動(人),乃袁世凱、趙秉鈞也。[5] 這可以說是國民黨方面對于宋案的正式研究結論。然而,趙秉鈞卻不認同這一結論,他于4月28日發表自辯勘電,稱去宋之動機起于應之自動,而非別有主動之人,中央政府于宋案無涉。[6]袁世凱同日也發出勘電,明確給趙秉鈞以支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