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書迷正在閱讀:諜海煙云、鄰人、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宋案重審、生逢宋代、長樂歌、你到底,有沒有男朋友、我的丹田是地球、江山爭雄、一路向北
繼續作為國際社會的目標。 前蘇聯政府所以迅速加入反伊聯盟,一是因為伊拉克的行動本身應受到 譴責,但更主要的是,蘇聯認為伊拉克的行動可能破壞戈爾巴喬夫新思維 外交的成果。蘇聯前外長謝瓦爾德納澤說:侵略科威特就是破壞新思維 政策給國際生活帶來的積極變化。如果無視科威特的悲劇,就意味著默 認應保持先前的秩序,容忍強者欺負弱者,就意味著我們(蘇聯)前些年追 求的一切付之東流。這里主要指的是要盡力維持和加深剛剛建立起來的美 蘇伙伴關系。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1985年3月執政以來推行的新思維外交的 核心,就是開展以蘇美為中心的對外政策,通過一系列努力和重大讓步,終 于結束了冷戰,使蘇美關系從對抗走向競爭,從競爭走向伙伴關系, 不再互為敵人。蘇聯認為,海灣危機是對美蘇新關系的第一次嚴峻考 驗。因此,蘇聯從一開始就采取不偏袒老朋友伊拉克的公正立場。 這不僅是為了不失去美國和西方的信任,不使蘇美關系因處理海灣危機上的 分歧而發生逆轉,而且還指望經過第一次考驗來證明蘇聯繼續推行新思維 外交的誠意,以便推動美國和西方從物質上更多地支持蘇聯的改革。 前蘇聯雖然參加了反伊聯盟,但它與美國的傳統盟國的立場和做法有很 大不同。從它參加反伊聯盟的第一天起,就同美國的立場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蘇聯不同意美國關于全面制裁伊拉克的主張,認為部分制裁為宜;反對 美國單方面采取行動,對美國大舉進兵海灣不快,不贊成用一種侵略去反 對另一種侵略。盡管蘇聯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但軍事專家一直留 在伊拉克,直到確信戰爭即將爆發的前一周,即1991年的1月9日才出于安 全考慮把軍事專家撤回國,但仍有150名經濟專家留在那里繼續履行合同義 務。盡管美國多次呼吁蘇聯參加多國部隊,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但蘇聯一 直婉拒。蘇聯并沒有因伊拉克不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而宣布蘇伊條約失 效。直到戰爭爆發前夕,蘇聯還認為外交潛力尚未用盡。 戰爭爆發的當天,蘇聯外交部重申,蘇聯決不從軍事上卷入戰爭。在多 國部隊連續轟炸伊拉克一周之后,蘇聯對戰爭的擴大表示了擔心。1月24日, 蘇聯軍隊報紙《紅星報》以《海灣上空的越戰陰影》為題發表的評論,與美 國官方的觀點遠不一致。評論指出:看來不斷產生的同印度支那戰爭的類 比不是偶然的,盡管兩場戰爭有種種不同,其中還有某種共同點。那就是: 指望絕對依靠武力可以解決不尋常的國際問題。海灣局勢表明,這種指望有 引起成千上萬人死亡的危險,而不能保證沖突的解決。 觀察家們認為,前蘇聯之所以在與美結成反伊同盟的同時,又與它保持 一定距離,主要是因為蘇伊具有長期的傳統友誼。兩國1972年簽訂了具 有軍事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蘇是伊拉克最大的武器供應國。蘇聯《共 青團真理報》說,伊拉克的100萬軍隊主要是蘇聯幫助建立起來的,因 為蘇聯派去近1000名軍事專家,提供了共4100輛坦克、1000輛步兵戰車、 7100輛裝甲運兵車和1000門防空火炮,還有先進的戰斗機和飛毛腿導 彈等。因此,蘇聯《勞動報》寫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靠蘇聯的武器進 行的?,F在,多國部隊摧毀的主要是蘇制武器和裝備。 此外,蘇同美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不同。海灣地區是西方的石油供應 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又靠近蘇聯。所以,前蘇聯副外長別洛諾戈夫說: 美國在海灣增強軍事力量并不使我們高興。危機結束后美國是否離開沙特 阿拉伯,這是沒有保障的。戈爾巴喬夫的軍事顧問、蘇軍前總長阿赫羅梅 耶夫把蘇美在海灣地區的不同戰略利益說得更清楚。他1月21日在《真理報》 上發表的文章中寫道:蘇美直接對抗已成為過去,正在停止軍備競賽,相 互理解和合作的途徑日益增加。但同時蘇美作為大國,它們之間也存在矛 盾。他認為:美國并沒有完全放棄取得對蘇聯軍事優勢的企圖,未必在 可預見的未來它會放棄這一政策。 前蘇聯政府在與美國保持距離的同時,也在利用各種機會積極保持和擴 大自己在中東的影響。蘇聯始終同伊拉克保持著頻繁的高級接觸,其次數之 多、級別之高超過任何國家。戰爭爆發前,幾度派特使前往巴格達和中東各 國推行莫斯科的主張。它迅速與沙特阿拉伯建交,同以色列建立領事級外交 關系。戰爭爆發后,戈爾巴喬夫又致函薩達姆和世界各大國首腦,呼吁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