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律風感慨地放下筆,“至少國家的義務教育盡量覆蓋了大多數的貧困人口,只要是小孩子,都會有村干部去做工作,或者強制性帶去讀書。但是菲律賓這邊沒有義務教育,很多小孩兒跟著爸媽擺攤賣東西,不愛讀書……那就是一輩子都不識字了?!?/br> 可能讀過書的人,才能感受到文盲的悲哀。 好像站在更高處,才會發現腳下黑暗似的。 律風寫完了短短的信件,開心的和殷以喬聊起工地里臨時抱佛腳的“公文”。 連英語都寫不流暢的菲律賓人,努力模仿方塊字,留下歪歪扭扭的字跡,既努力又好笑。 殷以喬客觀評價道:“看起來,你們工地附近教育機構水平不行?!?/br> “怎么不行?我還見過他們交上來的建議,里面寫‘請斧正’呢?!?/br> 律風笑出聲,語氣格外暢快,“雖然內容一看就是教育機構的手筆,可看在工人們努力描中文的份上,我要求考核部:只要工人可以現場寫出中文建議,至少給他們一個‘不錯’。以資鼓勵?!?/br> 英雄榜變成了作業幫。 殷以喬聽著聽著,覺得律風去的不是建筑工地,而是幼兒園,專門給努力學習寫字的小朋友們發小紅花。 畫面有些滑稽,也確實叫人覺得驚詫。 有錢能使鬼推磨,菲律賓人想出這種請老師教自己中文,描摹后拿去騙獎勵辦法,真的是非常努力了。 說不定以后現場寫出一手漂亮中文的工人,還能得到一個“優秀”。 他們聊到十點。 在結束通話前,殷以喬說道:“之前丁記者說,他錯過了英雄榜的專題報道,這次特地申請過來做一期《中國基建在菲律賓》的專題采訪?!?/br> 他特地叮囑,“小風,他幫我給你帶了禮物,記得拿?!?/br> 律風覺得稀奇稀奇,“什么禮物?” “一封信?!?/br> 作者有話要說:“請斧正”是指請別人修改文章的書面敬辭。 我自己的感慨:努力一定會有回報,如果還沒有,那就再堅持一下。 第81章 丁記者跟隨的專題采訪團隊, 將在菲律賓進行不少于八期錄制。 他們會走遍瀑帕大橋、庫坎大橋,去追尋中菲國際通道上,中國基建的痕跡。 還會循著復蘇計劃, 走遍中國援建每一個工程項目現場。 魚平大橋是丁鴻達在菲律賓的第一站。 攝制組浩浩蕩蕩開了三輛大車,在菲律賓向導指引下, 順利來到魚平大橋建筑現場。 律風作為總設計師和其他負責人一起, 接待這群遠道而來的采訪組。 并且, 在未來三天里,這些專業人士會細致詳盡地拍攝魚平和這座來之不易的大橋。 記者們的提問、攝影師的鏡頭, 一直包圍著魚平大橋的建設者們。 直到晚上, 丁鴻達要出發跟同事一起拍夜景,才找到機會將殷以喬的信件鄭重地交給律風。 丁鴻達樂呵呵的說:“我幫瞿工給易總工帶過綠豆酥, 給周總師送過桂花糕。沒想到我這個鴻達同志,居然要做一次鴻雁!” 鴻雁傳書、尺牘傳情的傳統, 有了丁鴻達的傳遞,忽然就顯得這封薄薄書信貴重起來。 律風收下信件, 目送丁鴻達和攝制組出發。 他回到工地宿舍, 關上房門,慢慢拆開這封沒有收件地址的書信。 潔白信紙上, 黑色筆墨力透紙背,一撇一捺寫著: “親愛的小風, 萬事順遂?!?/br> 律風和殷以喬越洋通信近兩年, 還是第一次收到回信。 普普通通的開場白, 自動有了聲音,縈繞在安靜夜里,訴說著世上最為溫柔的話語。 殷以喬的字,比律風好看很多。 每一個字透著不同意味的灑脫自由, 落在橫線羅列的信紙上卻出奇的規矩整齊,讀起來心情平靜,好像殷以喬的設計天賦不經意間融入筆尖,隨手一寫都是能讓律風沉醉的畫卷。 律風寫的內容,常常是小學生日記般的寥寥數語,說點生活里發生的瑣事感悟。 殷以喬的回信,字字敲在律風心頭,看得他視線反復逡巡,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頁,又克制不住地重讀上一行。 他寫:“我重做了《山水逍遙》的建模,之前我們商量改動的部分基本變了樣子。我很滿意成品,所以不給你看?!?/br> 他寫:“南海隧道沉管一直很順利,如果魚平大橋同樣順利,你應該可以趕上最后一節沉管安裝。當然,趕不上就算了,我可以替你去看,不用謝?!?/br> 他寫:“爺爺的《艦歸航》會在寶島回歸20周年落成,一切就緒,里面的商鋪都陸陸續續入駐,等著20周年慶典開門迎賓。據說領導會來,你記得在電視看?!?/br> 句句寫著律風關心的事情,又顯露出難得的任性與幼稚。 建模不給看,沉管替他去,還有那句讓他在電視看領導視察《艦歸航》,怎么看怎么透著“反正你回不來”的小抱怨。 律風不禁勾起笑,覺得文字的魅力果然是語言無法替代的。 平時和他聊天,語氣平靜、輕松愜意的師兄,原來寫信這么可愛! 不過,可愛也沒用。 魚平大橋進展神速,再過四十天就能進行主橋合龍。 南海隧道正在安裝第三十九節 沉管,距離寶島回歸20周年還有充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