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畢竟,這是國家的任務,意義重大。 沒有人愿意付出心血,面對一場轟轟烈烈的無疾而終。 因此,當律風走進報告廳的時候,完全感受不到報告廳該有的嚴肅寂靜。 聊天的聲音熱鬧喧囂,還有幾聲關于地震帶裂層的爭吵。 吳贏啟跟這群人相交多年,清楚現在是什么狀態。 他說:“他們能夠聊成這樣,說明心里還沒放下烏雀山大橋。你等著看,我馬上讓他們安靜下來?!?/br> 律風覺得新鮮,以為吳贏啟要拿過話筒,來一次“同志們安靜了”。 誰知,吳贏啟只是招呼著抱著今天會議資料的人,催促道:“你們趕緊把資料發了,” 于是,在律風困惑的視線里,橋梁分院負責發放會議資料的工作人員動了起來。 他們僅僅只是公事公辦的把資料放在桌面,連多余的問候、解釋都沒有,整個吵雜熱鬧的報告廳,竟然慢慢安靜下來。 氣氛變得太快,律風覺得無比詫異。 他習慣了大家聚在一起就會變得吵吵鬧鬧的會議氣氛,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默契的安靜。 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代表,根本不需要工作人員招呼,便自顧自地拿起身邊的資料。 同伴若是還想聊,他擺一擺手,翻一翻手上厚重的打印稿,對方就跟他似的,趕緊回到座位,拿起屬于自己的那一份來。 工作人員一邊發,律風和馮主任一邊準備講解用的PPT。 剛才還喧鬧得像有無數人吵架的報告廳,瞬間回歸了會議該有的肅靜,只剩下紙頁翻動的聲響。 律風覺得不可思議。 等他準備就緒,再抬頭,便見到了無數專注的視線,匯聚而來。 建設集團、工程學院、研究所、勘察院…… 他們身前一塊塊桌牌,寫上的不是他們的名字,而是他們代表的單位。 那一瞬間,律風覺得自己面對的不再是報告廳上百人,而是面對這上百人背后所有集體。 也是烏雀山大橋項目成立以來,參與研究的全部人員。 律風定了定神,點開了準備已久資料,聲音平靜克制的說道:“這次邀請大家到場,是為了一起研究烏雀山大橋是否可以采用盤山結構設計的問題——” 隨著他的話音,報告廳寬大清晰的幕布,投影出了盤山大橋的概念圖。 巍峨連綿的烏雀山中,盤亙著一條銀色巨龍般的橋梁結構,在渲染的陽光之下熠熠生輝。 這張盤山大橋概念圖一出現,律風就聽到了回聲陣陣的感嘆。 它從烏雀山腳下開始攀升,沿著山體走勢,彎曲成了柔和的弧度,然后在最為合適的地方,飛躍地震帶斷層,完成了橋梁橫跨兩岸的任務。 律風說:“這只是我做的一個概念構想,從烏雀山大橋現有方案選點開始,規避方案一的高峰、陡坡,在方案三、方案四的地點,自行建設高架橋,逾越地震造成的裂隙和斷層?!?/br> 他的講述,伴隨著精心繪制的黑白設計圖。 沒有烏雀山翠綠渲染,單純的黑色橋梁線條,更加清晰地表達出他的全部所思所想。 盤山建橋,凌駕斷層。 人為的降低烏雀山架橋地點的高度,將那條能夠直通藏區的高速公路,全程建設在橋梁上,跨越烏雀山。 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一般的想法,卻因為幕布上細致詳盡的設計圖,顯得尤為認真。 從橋梁兩端的引橋高速路,到主梁搭橋的初步設計,律風得畫得完完整整。 即使吳贏啟告訴他沒有必要,只需要在會議室闡述自己的觀點,隨便給一個示意圖就行。 律風仍然像一個完美主義者,將它們規劃得盡善盡美。 可惜,建立這么一座前所未有的橋梁,不是他圖紙畫得漂亮就能成功的。 律風說:“這樣的設計存在極大的建設施工困難。首先,橋身必須選用抗震材料,保證不受烏雀山地震帶影響。其次,烏雀山冬季冰雪會造成橋體產生低溫效應,導致盤山大橋存在行駛風險。然后,我們也沒有任何的設計經驗可以保證它能夠成功?!?/br> 他說出的這些困難,全是在橋梁分院檔案館里找不到解決辦法的問題。 律風將它們直白的拋出來,做好了心理準備,等著迎來臺下所有人的質疑和否定。 然而,臺下安安靜靜,參會人員仍舊是捧著資料,仰頭端詳著設計圖,眉頭緊鎖地深思著。他們不可能不困惑。 但是…… 他們竟然沒有立刻思維活躍地交頭接耳,更沒有突兀出聲打斷律風。 律風順著詳細的盤山設計,一頁一頁的講述他的想法。 參與會議的人員,哪怕隨著他的講解發出疑惑的聲音,依然保持著會議禮貌,直到這個荒誕不經的構想闡述完畢。 于是,律風主動說道:“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再做詳細解答?!?/br> 話音剛落,坐在報告廳前排的代表直接舉手,“我們一建申請負責主體橋梁的可行性研究工作?!?/br> 律風一愣,還沒出聲,坐在一建旁邊的二建代表,立刻開麥,“等一下哦,這個部分應該是我們負責的!” 兩個建設集團不同分公司的代表,針對主體橋梁部分,展開了吵鬧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