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啊……”律風視線有一瞬間放空,他詫異的看向殷以喬,感慨道,“這么快就建成了嗎?” 殷以喬輕輕嘆息,調笑道:“它已經開建一年多了,律工?!?/br> “哈哈?!甭娠L聽到這個時間,忍不住笑出聲,“我以為它會花上四五年的時間,才能建完?!?/br> 按照常規的英國速度,是的。 可是在殷以喬魔鬼一般的趕工速度里,就算是悠閑懶散的英國人,在利斯圖書館項目上也建出了C.E能夠達到的高效。 殷以喬沒說,他只是問:“所以你什么時候有空,來看看你的畢業設計?!?/br> 剛剛還快樂嘲諷英國速度的律風,臉色略帶掙扎,“我可能……” 沒有空、沒有時間,或者根本不愿意再回英國。 殷以喬能從他的神色看出潛臺詞。 甚至不需要律風找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殷以喬都能給出最準確的回答。 殷以喬說:“我等你?!?/br> 在律風詫異略茫然的視線里,殷以喬笑著說:“利斯圖書館建成之后,會一直在這里,無論你什么時候想來看,我都等你?!?/br> 作者有話要說:一更,是為了趁著老橋深情表白插播大橋。 《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第八章 ,中國可以說“行”: “20世紀初,中國眾多的橋梁修建卻被外國人把持著,這也成為今天許多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心頭之痛—— 比利時人修了鄭州黃河大橋。 德國人修了濟南黃河大橋。 英國人修了蚌埠淮河大橋。 俄國人修了哈爾濱松花江大橋。 日本人修了沈陽渾河大橋。 法國人修了云南河口人字橋。 美國人修了廣州珠海大橋……” 當初我看到這一段,被作者的例舉震撼,甚至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也有荷蘭人1.5億歐天價咨詢費,日本人賣技術船不賣控制系統的故事。 中國現代橋梁能夠從落后,走到世界第一,靠的不是別人的憐憫施舍,靠的是橋梁建設者的一腔熱血,一身志氣,一片赤誠。 第15章 律風開始建模之后, 進度就變得風一般快。 不過兩周時間,他已經大致建成了盤山結構的橋梁主體,并且摸索出了能夠用上的技術和材質。 但是這一套方案的問題, 依舊很多。 鐘珂進來,把三大盒資料放在地上。 她說:“律風, 你說的新云江大橋的抗震設計, 我找到資料了,但是太多了, 你跟我一起去看看,然后再抱需要的過來?!?/br> 她和律風接觸久了,直接稱呼名字,變得更加熟悉。 雖然鐘珂在國院待了七年,但是負責的大多是繪制圖紙、報銷記賬的簡單工作。 還是第一次主動的去研究橋梁設計以外的工程技術,也就力所能及的幫律風查找資料, 順便跑腿。 他們所做的盤山橋設計工作,已經不單純局限在照章設計上了。 盤山結構存在的可能性、適用的建筑材料、惡劣氣候會對橋梁造成的影響,都在他們的研究范圍之內。 鐘珂清楚的意識到, 說這是在完善構想,并不準確。 律風在做的, 明明是一份《烏雀山大橋采用盤山結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思及此處,她的情緒格外興奮。 當初聽到律風一個人做出了越江橋可研報告,她就感到震驚無比, 充滿了詫異和羨慕。 現在,能夠親自參與到可行性研究之中,她立刻感受到了與照章畫圖截然不同的橋梁世界。 那些數據、實驗圖表,關系著一座橋梁的誕生和未來。 而她一點一點見到可行性的出現,心中充盈著成就感, 哪怕搬資料都感受到無比的快樂。 比起鐘珂的輕松愉快,律風顯得沉默許多。 他快速翻看了新云江大橋的抗震結構,發現里面采用的抗震設計,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學習。 因為,它是一座跨江橋。 雖然同樣身處地震帶斷層區,但是江水的浮力,借給這座橋梁天生的助力,讓設計師們在橋墩抗震上,采取了飄浮式體系。 “這個橋的抗震,不適合用在烏雀山上?!?/br> 律風很快否定了參考新云江大橋的抗震技術,轉頭調出電腦里國院涉及橋梁專利的清單。 清單分門別類,總結出來了國院設計的橋梁特性。 都是他依照著檔案館里每一座橋梁的名字,在論文庫里翻出來的。 然而,并不是每一種都能恰到好處的,解決他的設計需求。 律風經驗不夠,只能邊學邊做。 只有在這時候,他才覺得僅僅研究過29座國院橋梁的自己,是多么的淺白無知。 他合上新云江大橋資料,抱起剛剛鐘珂才送進來的檔案,說道:“我再去查一查,還有兩座橋的資料可以參考一下?!?/br> 說著,他抱著檔案往外走,鐘珂愣了愣,也跟上去幫忙。 橋梁分院設計過的橋梁,位處環境普遍復雜。 地質惡劣、氣候多變成為了每一座橋的標準配置,他翻看其中任何一座大橋,都會發出由衷的贊嘆。 他不過是學習前人的技術,進行實地改良。 可他手上資料里保存的這些橋梁,每一座都是前無古人的開拓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