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二十九座國院參與設計的橋?! 橋梁分院的人已經來不及質疑律風話語的真假了。 國院參與建設了多少橋梁,他們這些在座的員工,不一定能夠數得清楚。 但是他們自己參與研究、設計過的橋梁項目,恐怕都沒有二十九座那么多。 他們盯著幕布上的橋梁模型,毫不懷疑律風所謂的“研究”,就是像研究曲水灣大橋一樣,充滿了想將獨特專利廣泛運用起來的斗志。 “是不是他研究過的橋,設計特性都能用在其他橋上面了?” “這要是能行,省了我們多少改設計的功夫,能養多少頭發啊?!?/br> “我突然想看他設計個我們解決不了的烏雀山大橋、金枝灣大橋出來看看了?!?/br> “因地制宜,因材建橋,搞不好他真的能設計出來?!?/br> 竊竊私語變成了大面積的討論。 會議室變得吵雜又喧鬧。 忽然,馮漢林打開座位前的話筒咳嗽兩聲,壓住了身后一切吵鬧。 “律風,你只列出了四座橋,還有一座呢?” 馮主任這話一出,其他人眼前一亮,緊緊盯著屏幕,等待著最后一座橋梁登場。 畢竟,越江橋重點說,懸索橋、斜拉橋、連續梁橋合并說。 那么最后的一個作品,一定格外不同于前四座橋梁。 律風感受到會議室四面匯聚的視線,理解他們的期待。 可惜,沒有什么第五座橋。 他對待設計有著嚴格的標準,無論是設計圖、創作理念、3D渲染、概念視頻,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用來面試的東西,更不可能敷衍了事。 他說:“我只參與過越江橋項目,另外三座橋也僅僅是存在于構想中的概念,所以對我來說,為了湊數再制作一座橋梁的概念模型毫無意義?!?/br> 話音剛落,馮漢林詫異的轉頭看向身邊。 果然,他身邊的橋梁分院院長吳贏啟,露出了顯然不認可的神色。 吳贏啟讓律風完善作品集,就是想看看律風的設計能力和過往成績。 越江橋令他滿意,后續三座參考國院著名橋梁設計的模型,也做得不錯。 整場解說,吳院不動聲色的安靜坐著,并沒有提出任何的疑問。 此時,他終于出聲問道:“那么,你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完善作品集?” 他一發話,全場屏息。 如果律風回答“是”,那么在場全體人員毫不懷疑冷漠無情的吳院長,會因為他這么一個小小的特立獨行,將律風拒之門外。 國家設計院從建國之初便承擔起國家大大小小的建筑設計任務。 服從命令,是一切的基礎,更是他們入職多年的心得。 有意見可以提,有脾氣可以發,但是該做的工作、該完成的指標,無論多不合理,都必須保質保量的完成。 律風感受到了會議室里忽然凝重的氣氛。 他回答得也格外坦誠。 “我確實按照要求完善了作品集,但是因為時間問題,我準備的不是橋?!?/br> 他隨手點擊鼠標,放置在PPT最后的一棟建筑物出現在屏幕上。 寬敞明亮的建筑,坐落在一片瑩瑩草叢之中,陽光傾瀉而下,如同溫柔流水一般照亮了它溫柔的曲線。 “這是我準備的第五個作品,也是我學生時代最滿意的設計?!?/br> 律風的語調,在重新見到這棟建筑時,變得極其溫柔。 他說:“這是一棟公共圖書館,我設計它的時候,是希望它能夠給讀者帶來一個溫暖安寧的精神家園?!?/br> 吳贏啟沉默的凝視著幕布上的圖書館,耳邊盡是律風介紹設計理念的聲音。 即使聲線只有些微不同,他也能夠聽得出來,律風在介紹這棟陽光照耀的圖書館時,寧靜柔和的情緒。 他坐在會議室第一排,從越江橋聽到連續梁橋,堅定不移地認為律風是一位優秀的橋梁設計師。 直到這棟圖書館出現,用柔和的光影講述出了另一個事實—— 比起橋梁,律風更擅長建筑設計。 這座圖書館擁有獨特的屋檐,柔和的曲線順著琉璃色調的磚瓦,映照出淺淡溫暖的陰影。 宛如一片飄落的樹葉,輕輕落在草叢之中,遮蓋出一片安靜祥和的小天地。 吳贏啟敏銳的職業神經,能夠清晰辨別出律風設計的每一座橋梁的優點和缺陷。 但是,他面對這座圖書館,只覺得疲憊的精神找到了休憩之所,頭腦空白得只想夸一個“好”。 身后員工的低聲議論,清楚的傳進他的耳畔。 “這圖書館設計得也太好了吧,如果有這么一座樓在我面前,我肯定會進去看看?!?/br> “我也會進去。而且我覺得吧,這圖書館比越江橋還要漂亮?!?/br> “咱們天天看橋,都是一條線,幾個彎,單調嘛。建筑物渲染圖當然比橋梁豐富?!?/br> 吳贏啟卻立刻意識到,這不是豐富。 這是天賦。 建筑師以那些造型夸張、標新立異的建筑物奠定成就。 創造建筑完全是個人觀點的表達,也更適合律風這樣獨具天賦的年輕人的個人發展。 但是,國家設計院負責的橋梁絕不會屬于某一個人的思想創作,而是國家交予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