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美國的唯一愿望是看到鄰國穩定、有序和繁榮。任何光明磊落的國家都可以獲得我們的真誠友誼。如果一個國家顯示,它懂得在社會和政治事務上如何高效得體地行事,如果它維持了秩序,履行了義務,它就沒有必要害怕美國的干預。如果長期作惡,或者治國無能,導致文明社會之間的紐帶全盤松弛,那么在美洲,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樣,最終需要某個文明國家出面干預。因此在西半球,出于對門羅主義的堅守,在無法容忍此類惡行或無能的情況下,不管多么不情愿,美國可能都會被迫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29就像最初的門羅主義一樣,美國這次也沒有與任何拉美國家磋商。羅斯福推論也充當了西半球的安全保護傘。自此之后,美洲以外的大國不能再在美洲使用武力消仇解恨。它們的行動必須得到美國的認同,因為美國賦予了自己維護秩序的任務。 支撐這一宏大理念的是新修的巴拿馬運河。美國憑借運河得以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輕松調動海軍,而不必長途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30巴拿馬運河始建于1904年,于1914年開通,使用的是美國的資金和工程技術,美國通過支持一場地方叛亂從哥倫比亞手中拿到所需土地,并憑借對運河區的長期租賃合約而行使控制權。運河會刺激貿易,也會在本地區的軍事沖突中賦予美國決定性優勢。(如果美國不同意,它也可以阻止外國海軍使用這一航線。)在美國強硬堅持國家利益的基礎上,西半球的安全成為美國扮演世界角色的關鍵。 只要英國的海上力量依然占據支配地位,它就還會確保歐洲的均衡。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羅斯福表明,他愿意將他的外交理念運用于亞洲均衡,如果必要,也可用于全球均衡。羅斯福對此不存幻想,他所關注的是太平洋的均勢,而不是俄國沙皇獨裁專制的缺陷。用羅斯福的話說,沙俄這個國家在東方一貫奉行反對我們的政策,其狡詐無法估量31。沙俄毫無阻擋地東進至中國滿洲和朝鮮,對美國的利益不利,所以羅斯福起初歡迎日本的軍事勝利。俄國艦隊遠道駛往亞洲,最后覆滅于對馬海峽戰役。羅斯福把俄國艦隊的覆滅描述為日本做了我們想做的事。但當日本取得壓倒性勝利,全面超越沙俄在亞洲的地位之時,羅斯福改變了主意。雖然他贊賞日本的現代化,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他開始把日本帝國的擴張視為對美國在東南亞地位的威脅,并得出結論稱,日本有朝一日會對夏威夷群島提出要求32。 雖然羅斯福實質上支持沙俄,但他還是在遙遠的亞洲調解這場沖突,突顯了美國作為亞洲大國的角色。1905年簽訂的《樸次茅斯和約》是羅斯福均勢外交的典型體現。該條約抑制了日本的擴張,防止了沙俄的崩潰,達成了一種結局。用他的話說,俄國將可以抗衡日本,雙方可以相互牽制33。由于這次調解行動,羅斯福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美國人。 羅斯福沒有把這一成就看作靜態和平環境的降臨,而是視其為美國發揮作用管理亞太均衡的開端。收到關于日本主戰派的威脅性情報后,羅斯福打算讓日本領教一下美國的決心,但是要以極其微妙的方式。他派出16艘軍艦進行環球演練巡航,對外國港口進行友好訪問,意在提醒人們美國現在可以向任何地區部署強大的海軍力量。34他把軍艦涂成白色,號稱大白艦隊,象征這是一次和平任務。他寫信給兒子稱,展示武力的意圖是警告日本的好斗派,從而以實力實現和平:我不認為會與日本交戰,但我的確認為發生戰爭的概率很大。所以建立這樣一支海軍,不讓日本有任何希冀戰勝的僥幸心理,從而確保不發生戰爭,這顯然是明智之舉。35 羅斯福一方面向日本大規模展示美國的海軍力量,另一方面對日本最大可能地以禮相待。羅斯福告誡艦隊司令,要威懾這個國家,但要盡其所能避免觸動它的敏感神經: 我知道不需要叮囑你,但還是希望你在日本的時候,要盡力確保我們的人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在東京或日本其他地方,如果你給士兵放假,切記只批準那些可以絕對信賴的人。不能讓日本猜忌我方傲慢無禮hellip;hellip;在這種特殊條件下,寧愿我們受到污辱,也不能污辱別人,除非損失軍艦。36用羅斯福最喜歡的諺語說,美國應當說話溫和,手持大棒。 在大西洋方向,羅斯福主要擔心德國不斷增強的實力和野心,尤其是其龐大的海軍建設計劃。如果英國的制海權隨之動搖,那么英國維持歐洲均衡的能力也會受到動搖。他認為德國正在逐漸壓倒鄰國的抗衡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已經退休的羅斯福呼吁美國增加軍事開支,及早參戰,支持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協約國,以防威脅蔓延至西半球。1914年,他致信美國的一位德國同情者,說道: 難道你不認為,如果德國贏得這場戰爭,粉碎了英國艦隊,摧毀了大英帝國,不出一兩年,它就會堅決要求在南美洲占據主導地位嗎?hellip;hellip;我認為德國會的,實際上我知道它肯定會的。我曾經與一些德國人交談過,一旦談得熱絡起來,他們都會近乎無所顧忌地坦率接受這個觀點。37羅斯福認為,正是大國之間雄心的碰撞,決定了世界秩序的最終本質。對追求自身利益并能維持可靠威懾力的自由國家來說,只有取得地緣政治勝利,人類價值才能得到最好的維護。它們在國際競爭的摩擦中占據上風的地方,文明就會得到有效傳播和加強。38